作为公婆都希望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媳,愿意帮着料理家务,那么对于在家什么都不干的儿媳,又该拿她怎么办才好呢?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应该不应该,而只有愿意不愿意。我们就拿这个儿媳举例,也许她的信念就是我负责貌美如花,我老公负责赚钱养家,那么对于四个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她会觉得缺少归属,所以她才会抱着手机不放,什么都不愿意干。

公婆觉得儿媳应该做家务,可是儿媳觉得我凭什么要做家务啊?这又不是我家,况且我在我家都不做家务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你如果想改变一个人,前提是你得接受这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去理解她的行为,去关心她的心理。

公婆什么都不帮忙还把儿媳当外人(儿媳在家什么都不干)(1)

但是前提仍然是有好的关系,那么就像我们好好体察我们的想法一样,我们可以在忙完了手头要做的事,在看到儿媳也没什么事的时候,跟儿媳谈一谈。我们先去关心她的感受,在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尴尬,可能她会有些戒备,心想,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感觉怪怪的?

是的,我们以前不太懂得要关心人的内心,我们以前总以为把物质方面照顾好了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换一种方式是,他们更进步了,因为他们已经过来了艰苦奋斗的时期,他们不再觉得父母给他们吃饱穿暖就会容易满足,他们更想要心灵的照顾。

公婆什么都不帮忙还把儿媳当外人(儿媳在家什么都不干)(2)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心灵的照顾,只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必须要为生活而奋斗,哪还管什么心灵照顾呢?那么幸好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基本满足了吃饱穿暖,那么我们的需求也需要再更新才行。

公婆得改变观念了,不再觉得给孩子们做好吃的饭菜,孩子们就高兴了,孩子们还需要的有更多。孩子们也需要去了解父母生活的年代,如果两方有争吵,有指责,这不是代沟造成的,显然易见会有代沟的,原因是不理解代沟造成的。那么就像我一开始说的,一段关系的积极改变,总得有一方率先做出积极的回应。

也许本文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要去了解对方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当有了好的沟通关系,才会有好的沟通质量。

是不是觉得很难做到?是的,在一开始都会很难,我以前也是觉得这很难,所以我买了一本书《高难度谈话》我才懂得没有把情绪揉进谈话里的谈话,是多么的僵硬而苍白,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肉长的,为什么有的人会用语言把我们内心疗愈?那是因为他们会体会你的情绪,观察你的感受,说出你内心想说但你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成长,我认为成长就是脱胎换骨,从内部开始改变,我们需要在谈话里揉进情绪,就像包饺子一样,我们的馅儿就是情绪,我们的皮就是话语。情绪是流动的,往往对方不想跟你说心理话,也许对方的心理情绪是凝固的,也许我们的心理情绪也是凝固,希望本文能给大家的内心松动一些。

公婆什么都不帮忙还把儿媳当外人(儿媳在家什么都不干)(3)

我们每个人都会谈话,但怎样做到把话说到对方心窝里呢?记得台湾作家刘墉写过一本书,《把话说到心窝里》,比较不错,推荐大家去阅读,刘墉还写过一本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我们是否觉得书读起来很枯燥?很乏味?读着读着就想入睡?

那是因为我们都读错了书,要知道一本好书,是启发你智慧,滋养你心灵,理顺你思路,解决你困扰的。那么以上我推荐的三本书就可以起到这个效果。作为公婆,也需要多学习,平时关注一些情感类的公众号,亲子类的公众号,看看孩子们在看什么?看看年轻人在玩什么?努力打破自身的思维,去松动我们的思维框架,让它再能填进些什么,好吗?正好4月23日读书节,我们可以买几本好书来滋养自己。

公婆什么都不帮忙还把儿媳当外人(儿媳在家什么都不干)(4)

我们的生活是可以通过互相沟通,互相帮助,而变得美好而精彩的,而建立好的关系的前提就是有高质量的沟通效果。平时大家可以坐在一起看看节目,比如《厉害了我的歌》,是可以在网上搜到的,让我们的头脑注入一些新鲜的、有活力、有意义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在慢慢变好,对吗?

我是90后心理咨询师,本文属原创,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能让大家感到满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