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君王们为何想在泰山封禅?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泰山是最高的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五岳之首”。“封禅”实际上是借助于君权天授的观念,将君权与神权相统一,好借此赋予君王特殊的权力地位。首先表明自己是上天授命的君王,具有合法正统的统治地位;其次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很大;再者是为了向神灵祈福,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由此可见,封禅的前置条件有四条,其难度也是相当高的:1、君王需要立下巨大的功劳;2、君王需要上天降下的“祥瑞”作为封禅的许可证;3、封禅需要巨大的财力和稳定的国家局势;4、君王的德行需要得到“上天”的认可。简单来说,一位君王要想能够在泰山上举行一次封禅大典,需要名气、功绩、金钱、稳定的内外环境,以及上天赐予的祥瑞。只有这些条件具备,才有资格在泰山“封禅”。

从秦始皇之后一共有六名皇帝在泰山举行过封禅仪式,依次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为什么从赵恒之后就没有帝王再次前往泰山封禅了呢?

史学家认为原因都是因为第六位皇帝赵恒的关系。秦皇汉武自不用说,刘秀结束了王莽的篡位、李治(李治也是我国历史上皇帝亲人最多的皇帝,因为他的妻子也是皇帝)虽有些尴尬,但他前往泰山时还带着武则天、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赵恒却拉低了封禅的标准,让之后的皇帝耻于与之为伍。

宋真宗赵恒在执政期间国力衰弱,百姓十分困苦。他不仅无政绩,还在辽军兵临城下时逃跑,最后与辽军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都要给辽军进贡,才暂时终止战争。这样一位无才无德的皇帝,却心心念念地想要去泰山封禅,向上天表功,他的想法是不是很离谱?

而他又必须想去泰山“封禅”。所以,没办法只好自己给自己制造祥瑞,靠假传仙书,来人为的造假而达到去泰山封禅的目的。这种行为,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水准,被宋朝的一些文人讽刺为“淫祀渎天”。

从这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愿意与宋真宗混在一起。觉得这个水平的封禅,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至此以后,他们来泰山也只是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泰山封禅,终因一人坏了以后各朝各代帝王的好事。这就是泰山“封禅”只进行了六次,再没有继续下去的原因。

#创作挑战赛#

历史上为什么封禅泰山(为什么泰山帝王)(1)

历史上为什么封禅泰山(为什么泰山帝王)(2)

历史上为什么封禅泰山(为什么泰山帝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