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产生(古印度佛教讲究人人平等)(1)

佛教发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历经2500多年的传播、演变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佛教”最早被解释为释迦牟尼佛的“说教”,当时的内容包含释迦牟尼本人、亦或是被认为来自释迦牟尼的所有理论与实践。

然而经过了几千年历史更迭,经过数代统治者、佛学家、僧侣、民间人士的解读与增删,形成如藏传佛教、日本佛教等在内相对独立的宗教体系,在东亚与东南亚诸国落地生根。佛教在其宽阔的时间与地区纬度下成为典籍最丰富、思想教义最庞杂的宗教之一。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与教义之下,本文意在讨论印度地区佛教文化对于女性的观点、看法——在性别不平等问题较为严重的现代印度,其佛教文化是否也具有同样的色彩呢?

菩提树下,众生平等

1、故国——遥远的1700年

中学地理课本告诉我们,如今的印度人大多笃信印度教而非佛教。实际上,作为佛教诞生的故乡,印度本土的佛教早在公元13世纪已经走向消亡。因时间的久远与印度教的发展和影响,佛教经典在印度已经非常罕见,留下的古老建筑、寺庙等亦鲜有闻问——曾经根植的故里如今已面目全非。

印度佛教的产生(古印度佛教讲究人人平等)(2)

佛教圣庙

另外,依据史料所载的释迦牟尼诞生的古印度国度实际上是在如今的尼泊尔境内,因而我们应当意识到古代印度的概念与现代印度这一国家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其文明的疆域与如今的政治版图无法等同而论。但好在佛教本身广泛的传播为大量印度的经典与文献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这也为后世研究印度佛教的教义、观点提供了大量权威参考。

现在,让我们跟随经典的脚步,穿越历史,回到那个菩提树遍地生根的古代印度。

2、经典——圣人们最初的愿景

佛教经典对于女性的讨论,最初是从其是否可以出家开始的。

在印度,笃信佛教而选择的出家的男性僧侣被称为“比丘僧”,女性则被称为“比丘尼僧”。最初信仰佛教在家居士的妇女是不会收到反对声音的,但对于“出家”这一选择却颇有争议。有些经典记载了女性出家则佛法不久,且规定了有关女性出家的“八敬法”等内容

佛学典籍《毗尼母经》记载以“十事”责难阿难(佛陀的侍者)为妇女请求出家的做法——该十事以“若女性不出家,则……”的格式阐述了对于妇女出家一事的排斥。然而,部分经典却并未有见此类说法,《四分律》中未提及所谓“女性出家则佛法不久”,只说到譬如阿难!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微。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该经典的观点在于若出家女性过多造成“阴盛阳衰”的问题,而非反对女性出家本身。

由前文中提到的佛教经典浩如烟海、盘根错杂的特点我们可以想到,由释迦牟尼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后人的解释与设想数不胜数——因而在阅读和解释佛教经典的时候,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那些观点说法,究竟是为了扶正不同派别彼此不同的观点,还是基于经典本身的解读。

印度佛教的产生(古印度佛教讲究人人平等)(3)

释迦牟尼

据《原始圣典》统计,当时“比丘僧”的数量比“比丘尼僧”多出七倍。保守派“比丘僧”不在少数,现代学者也更多地认为,对于“女性出家”反对的说法更多是保守者们的“发挥”。另外,佛教经典中《长老尼偈》、《增壹阿含经》等记载的众多“比丘尼之实例”则更多地支持了佛陀持男女平等的观点——这与佛教教义“众生平等”亦互为呼应。

其中《长老尼偈》记载了古印度社会比丘尼僧们如何选择出家,历经修行,终成正果,而且该经典还指出她们并非是因为家境贫寒、向往安逸而选择出家,而是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这无疑是佛陀对于女性平等观念的重要佐证。

综上,在笔者看来,我们应当把佛教本身的观念同佛教主题下的制度和世俗文化进行一定的区分,宗教——尤其是影响力较大的宗教,对所在地域是具有较大的政治意义的,统治者与统治阶级对宗教进行扶持和主观的解释,这也在所难免。

对待女性,表里不一

1、土壤——不平等的源头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放在那个佛教尚且盛行的古印度社会,对这一佛教生长的土壤查探究竟。

古代印度历史存在几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古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500年)、梵书时期(公元前1000年~500年)及经书时代(公元前500年~250年)。随着这三个时代的依次兴起,女性的地位在逐渐下滑。

印度佛教的产生(古印度佛教讲究人人平等)(4)

印度恒河

古吠陀时期的女性地位尚且尊贵,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可以独自参与宗教仪式,也不会因为诞下女孩而太过遗憾。但当后续两个时期来临的时候,女性地位则大幅度下降——甚至被认为是虚伪和罪恶的化身。《摩奴法典》传说由天神之子摩奴所编撰,集合古印度社会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为一体,在古代印度浩如烟海的法经法论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该法典阐述了女性从属、低下的地位——这也是印度教对于两种性别的看法。

种姓制度则是《摩奴法典》所严格维护的制度——低种姓者冒犯到高种姓者,或砍去双手或砍掉双足,辱骂高种姓者或可切去双唇;而高种姓者一般不会因犯罪而被判处死刑,即便罪已至死,也可通过剃发代为惩罚。这基本奠定了印度从古至今长期以来对于种姓不平等、女性不平等的观念和态度,低种姓的女性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现在现在种姓制度仍然是根植于印度文化的毒瘤。

2、浇灌——繁荣下的偏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与前5世纪之间的古印度地区,折叠当时印度社会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古印度女性地位已经逐渐低下。可想而知,在那佛教曾经枝繁叶茂的印度社会中,宗教的话语权究竟更多地掌握在男性的手中。

庞大而错综的宗教文化体系以释迦牟尼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心,伸展枝叶,落地生根。在这些传播、解释、创新的过程中,有许多僧侣们判定佛陀歧视女性——在统治阶级与世俗观念的渲染之下,宗教慢慢裹上制度的外衣——佛教之于女性的观念也逐渐被环境所桎梏,成为了它最终看起来的模样。

印度佛教的产生(古印度佛教讲究人人平等)(5)

印度神庙

神庙之下,圣人难慈悲

1、神庙为谁而立

宗教使人约束自我,反省内在的过错,循圣人神明的踪迹做对的事,并为自己的“罪过”寻找救赎——具备如此功用的宗教体系古往今来都与政权和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发动劳力,带着虔诚的灵魂建起金光闪闪的圣殿,对里面的神明顶礼膜拜——看起来神庙便是因此而落成的。

但是从之前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印度佛教对女性原本的记载,到后世经典的解释、编撰,新的观念在形成,且与制度尤为契合,女性也在俗世和宗教之中难以拥有一席之地。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和统治者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些观念倒进了宗教信仰的长河,久而久之,恒河还是恒河,但已经不是恒河了。圣人的言论或许本是为了悲悯世人,但到了掌握话语权的人们眼中,却成为控制世俗的利刃。

十字军东征之际,神父告诉士兵,上帝会原谅他们的杀戮。神庙为谁而立?想必已经有了答案。

2、当我们讨论历史,我们在讨论什么

一如十字军假借上帝的名义征伐中东,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诞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对亚洲诸国的影响可谓深远。在中国、日本、泰国等国家落地生根的佛教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系和特征,这些形形色色的佛教传统都与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息息相关——这恐怕并非完全出自释迦牟尼的理论与实践。

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在历经千年的演变中,也因其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如今的面貌。至于代代传承中是哪些人主导了这一切,一不得而知。故而每当我们在查探某一段历史、某一种思想文化的时候,不妨回到它所处的环境,联系诸多角度,方能对记录者所思所想,拥有自己的判断。

印度佛教的产生(古印度佛教讲究人人平等)(6)

总结

印度背景下佛教对于女性的观点,从佛陀经典本身的角度来看,是从男女平等的观点出发的。然而由于印度影响深远的种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观念,宗教的本意被制度与后人解释所掩盖,造成了佛教贬低女性地位的假象。

究其深层原因,我们需要认识到,沉浮于历史的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每一代统治者与统治阶级的工具,以此教化民众、巩固统治父权占据主导的古代文明背景下,即便是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也难免被附会上权力的色彩。这就需要我们以最初的典籍为出发点,在历史的纵深背景下考虑这些字句被写下的真实原因,从而揭开混沌的面纱。

参考文献:

1、《世界佛教通史(第1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

2、《早期印度佛教女性观研究》

3、《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

4、《摩奴法典》

5、《长老尼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