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海南省积极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海南农村生产力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海南省自贸港的建设发展夯实基础我省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现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农业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农业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海南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对策建议)

农业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改革

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海南省积极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海南农村生产力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海南省自贸港的建设发展夯实基础。我省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现状。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

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较小,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状。目前,我省共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20万人,其中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极为缺乏。在调研过程中,即使是脱贫攻坚成绩较为出色的五指山毛兴村、陵水坡村等村庄也由于年轻劳动力多到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发展就业,大量缺乏创业创新人才,村内留守人员普遍年纪偏大,缺乏种养专业技能和启动资金,对新技术新事物接受能力差,思想观念陈旧,业务水平较低,既难以应对农业产业繁重的日常任务,又制约着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

同时,据了解,海南大学、省农校等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有50%以上不从事所学专业,即使从事投身农业也未必在省内就业,目前我省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基层一线单位却日益面临新生年青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在地域分布上,海口、三亚、澄迈、陵水等条件好的地区科技人才相对较多,条件差的地区人才奇缺。在专业结构上,目前重点发展的水产养殖业、果树、渡淡蔬菜种植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所熟悉的多是一些传统产业和行业的技术,在新型产业、行业和新的领域,特别是农业经济和政策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异常稀缺。

(二)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不高,结构矛盾突出

在调研组走访的五指山毛兴村、陵水坡村、万宁市北大村等地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6.39%,初中文化程度占55.11%,高中文化程度占9.4%,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45%。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足5%。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严重短缺,农村实用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层级结构不尽合理,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人才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人才多,中介组织领办人、经纪人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三)农村实用人才生成的渠道窄且流动性大

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产业链不够长,也就不无法形成更多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在陵水保亭等市县,有的村由于产业发展原因,导致一些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学非所用,专业技能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收入不高,外出谋生的比较普遍,流动性较大。

(四)农村实用人才观念狭隘,引领作用不突出

农村实用人才大都是多年时间自然成长地“土秀才”,在思想上还存在小农意识,在带动群众中不积极、不主动,多数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引领作用的实用人才还是占少数,不能形成燎原之势。有些实用人才观念狭隘,一项技术掌握到手就不想让别人学去,不愿意传播推广,致使有些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农村实用人才上述状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1.传统的小农思想抑制了农民科学致富的行为。由于海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一些普通农户只要不遇上天灾人祸,就可以满足一般的生活需要,“小富则安”的思想,蒙蔽了农民进取意识,主动掌握技能走向成才致富的愿望不强。在五指山、白沙等一些山区贫困户仍然有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致使部分农民把精力放在走街串巷、东家长西家短上,勤劳致富的欲望不够强烈。

2.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很多农民很少走出乡村接触外面的新事物。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导致了技术的落后。“学而优则仕”的老想法,促使农民把子女上大学作为“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认为与“三农”打交道没出息。根据调查访谈,五指山、保亭等地现有高中生中学习农业技术、励志发展农业的人不足3%,职业高中生中励志发展农业的不足10%。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3.缺少促使农民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农业发展缺乏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缺少形成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少、规模小,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学习新技术资料不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农民成长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主观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强势推进的工作合力。尽管省农业农村厅等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但在执行过程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还没有真正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定事项,推进力度不大。

2.政策机制不完善,未形成畅通的农村实用人才成长渠道。在政策扶持上,虚的多实的少,宏观的多具体的少,缺少实际管用的东西;在资金扶持上,成效有限,覆盖面不广,仅限于零打碎敲,没有形成每年都有固定的渠道和一定比例的投入。尤其在一些组织的农民培训上,仅限于聘请专家临时辅导,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季节下乡辅导,科研单位定期办班辅导等,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且辅导培训对传统农业技术培训的多,对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少,致使培训知识陈旧、技术落伍,最新的知识技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和更新。

三、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案例分析

五指山市毛兴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产业发展良莠不齐,深度贫困群众较多。从2008年开始,村里的王亚芳和普通的农户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冬种瓜菜事业,但由于缺乏对瓜菜市场的了解和种植管理瓜菜方面的知识,瓜菜种植亏损得厉害,不但钱没挣着,还欠下一些债务。2015年开始,借着省农业科学院团队重点在毛兴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培养农业农村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带动农业发展这一契机,王亚芳成为了毛兴村的产业带头人,成立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并引进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经验,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并以略高于市场价的协议价和保底价格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并创建“毛兴”品牌。2016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王亚芳以普通党员身份带头垂范,吸纳贫困户30户加入合作社,分红20余万元,带动多个贫困群众就业。

王亚芳的成功案例吸引了毛兴村以及周边农户的注意,身为技术人才的他,在当地政府以及农科院的支持和鼓励下,决定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利用科技、政策和市场的力量,带领身边的农户们做好农业,发展产业。

2017年,合作社联合省农科院开展“苦瓜新品种与嫁接栽培技术示范”项目,种植面积109亩,带动49户农户参与;开展“五指山区肉猪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养殖生猪80头,参与贫困户20户。2017年分红2次,共计82500元,大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水平,提高贫困户种养技术能力;开展“朝天椒标准化栽培及产业化”项目,积极带动周边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加入,通过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以最低保底价收购农户的朝天椒的方式,付给农户朝天椒收购款300多万元。2017年12月,“毛兴”朝天椒走进中国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的展台,受到各地客商高度关注,市场行情持续向好。

2018年5月份,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毛兴富农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养殖黑猪200头,带动贫困户40户。2018年9月份,正值冬种瓜菜的黄金季节,王亚芳除发动毛阳本地农户种植朝天椒600余亩外,又到白沙洽谈承包土地300余亩。2019年1月至3月,回收农户朝天椒40余万斤,带动350多户农户致富,带动农户分布在毛阳镇毛兴村、毛贵村、空联村、什益村4个村委会。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促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关键性根本性的作用,王亚芳的事例说明了以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加快乡村振兴、农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四、有关工作建议

一)因地制宜,扎实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农业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电视夜校、农业科技110、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坚持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二是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农业,鼓励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并注重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促进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实现较快增收、降低风险、健康成长。对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培训课程的内容应因地制宜,要开发本地化的培训课程内容。针对当地不同的作物优势,就要开发针对不同经济作物的培训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坚持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

三是制定市县科技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加强对科技推广人员的实践锻炼和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二)以技术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群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乡村建设工作的效果。

一是应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农业或旅游龙头企业同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合作。发挥当地人才优势,自主投资创业,全面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动能,促使其发挥出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过程之中。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他们在物质上、经济上给予支持的同时,对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才,通过帮助他们进行土地流转、集约承包等进行重点扶持。具体通过“科技项目+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的组织形式开展科技帮扶,以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为领头人物,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依托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基地、企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示范等,向农民科技示范户、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示范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成果。

(三)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在用地政策方面,允许各地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政府认证的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创业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等;在金融方面,强化信贷支撑,鼓励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发放无息贷款的形式参与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培育活动,规范规模经营主体的准入标准和条件,为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宣传方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的农产品展示网站或者活动上设立直销店(点)等,政府为其品牌免费宣传和展示。进一步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公共媒介,加强对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农民、返乡民工、城镇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进入农村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行列。

(省农科院:王世萍助理研究员;蒋霁旭助理研究员)

原标题:海南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对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