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我来做一个小调查:你们在结婚后喊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时,会觉得别扭吗?
我先回答,我已经结婚9年了,真的还是会别扭。
我们的婚礼办得很简单,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婚礼现场有改口费之类的,所以我是结婚的第二天早上改口的。当时鼓了很大的勇气,才把那声“爸妈”喊出来……
当时我婆婆听了很高兴,给了一个2000块钱的红包给我。
其实我公公婆婆很好,对我也一直很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办法做到很亲密地喊“爸爸妈妈”。有时候蛮佩服夫妻综艺里的明星夫妻的,她们可以很亲热地搂着婆婆喊“妈妈”,还带着一点撒娇的意味。
我每次喊都是“妈、爸”,印象中好像从来没有喊过“妈妈、爸爸”。但我喊我自己爸妈都是喊叠字,还会带音调的那种:妈妈~
我在我爸爸妈妈面前提起我公公婆婆时,也都是用“小勋他奶奶/爷爷”这种称呼。我在娘家的时候,如果我婆婆打电话来了,我会刻意不在我妈妈面前喊婆婆“妈妈”。
我和婆婆聊天时,如果要问到小勋爷爷回不回来吃饭,我都是说“小勋他爷爷不回来吗”,很少会说“我爸不回来吗”。
我这样说出来,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矫情,甚至会上升到孝不孝顺的高度,我也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但我就是做不到称呼自己爸爸妈妈那样,称呼公公婆婆。
除了称呼这一点,我可能不合格之外,我对我公公婆婆还是挺好的。我老公就像个出世的高人,啥事不管,家里礼节性的东西都是我在负责,每次买东西,只要有我爸妈的份,就肯定有我公公婆婆的份。
对于这一点,我老公倒是挺好的,他从来对我做要求。
上次看郭晓东一个综艺,他纠结于他老婆喊自己爸妈为“你爸你妈”。我在想,还好我老公不是这样,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一直称呼对方爸妈为“你爸妈”,完全没有矛盾。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呀,否则日常交流就得像那个段子了:咱妈问我们今天回不回去吃饭,回去的话咱妈说把那个鸡带给咱妈,咱妈说上次那个苹果挺好吃的,再带点苹果给咱妈,咱妈说要是我们去咱妈家吃饭,咱妈就准备烧……
所以我觉得称呼“你爸爸你妈妈”,是没什么问题的。
结婚后就要称呼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这个习俗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古代,最初对公婆的称呼是“舅姑”,后来称呼为“公婆”。在现代,“公婆”只能当做背称,但在古代时它可以作为当面称呼。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喊婆婆为“婆婆”,不像现在,只能在背后聊天,说那是我“婆婆”,当面则要喊“妈妈”。
说实话,我还挺赞同古代这种称呼方式的。因为女孩习惯了用“爸爸妈妈”称呼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她的个人意识里,这对称呼是有特定的特殊含义的。所以,结婚后,要开口喊那声“妈”真的需要很多的心理建设。
当然,这对于男方来讲也是一样。不过,我老公一年也难得见我爸妈几次,再怎么难开口,也只要硬着头皮喊几次就行了。不像我,每天和公公婆婆抬头不见低头见。
在我老家那边,大家都是讲方言,因此对公公婆婆也有特定的方言称呼,可以和自己爸妈分隔开来。大家都是这样喊,也不会觉得不礼貌、不孝顺之类的,对于女孩子来说,确实很好的避免了这一尴尬。
但是我上次听一个婆婆对儿媳妇的吐槽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作为儿媳妇的,对那个每天帮你做饭、带孩子的人,连一声“妈妈”都吝啬喊的话,其实她们心里也是很委屈的。
我妈妈那一代人都是用方言喊公公婆婆,我们的同龄人其实大部分人也是这样喊。但是随着信息的发展,大家的思想也都开始“与时俱进”起来。尤其是婆婆的思想,如果自己儿媳妇一直以方言的方式喊自己“婆婆”,她们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毕竟,现在外面的儿媳妇都是喊“妈妈”。
暑假在家时,我听到一个婆婆说“我家那个啊,从来不喊我妈妈,从结婚到现在为止,一次都没喊过”。
周围听了纷纷咂舌。
我突然在想,婆婆图什么呢?她好像真不图什么。但是如果她的儿媳妇能把自己当成妈妈一样认可,她应该也是会觉得很欣慰、很开心的吧。
所以,我结婚第二天早上的那一声“妈”,才会让我婆婆笑开了花儿。
我以后也是要做婆婆的人,我还真不确定如果我全心全意对待的儿媳妇,不愿意喊我“妈”,我会不会大度到笑着说“没关系”。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家人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如果其中一个是“阿姨”,那多多少少就少了点家人的氛围。
道理我们都懂,可是那一声带着音调、还有点撒娇意味的“妈妈~”也是真的没那么容易喊出口。
如果以后大家能达成一种新的共识,对“公公婆婆”有一种新的称呼的话,是不是可以皆大欢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