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儒学思想的根基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对东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进行的一种反思思想,它代表着孔子的政治诉求和人生诉求。

也就是利用仁爱去改变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以法先王的制度去治理国家。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具备后世所具有的神学属性,他的哲学根基也没有拓展开来,而引导儒学走向新的方向的正是子思。

子思和孟子什么关系 子思的中庸开启了儒学从孔子到孟子承上启下的宇宙观(1)

《中庸》是宋代朱熹非常提倡的儒学著作之一,它和《大学》构成了儒学四书的前两部。《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对人生价值提出了要求,并且给出了一种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而《中庸》给出了人的一种最佳状态,和达成这种状态应该去使用的一个手法。这分别就是“中庸”和“至诚之道”。

“诚”是子思提出的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准则。它包含着坦诚、坦白和真实几种概念,是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继孔子提出仁这种哲学理念以后,儒学最重要的一个哲学概念。子思赋予了“诚”一种神秘感,它既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人们抵达万事万物根源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诚”具备和道家的“道”相同的价值。

子思和孟子什么关系 子思的中庸开启了儒学从孔子到孟子承上启下的宇宙观(2)

在子思和《中庸》诞生之前。儒家追求的是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途径则也是孔子提出的“仁”。而随着“中庸”替代了“克己复礼”,“至诚之道”替代了“仁”。儒学的概念就被泛化了。这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执着于西周的价值体系,而后者则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儒学思想从人扩展到了宇宙。

《中庸》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孟子。孟子的心性论把孔子的“求仁”变成了人性本善,心性不二。这就和“至诚之道”不谋而合,而在心性论中对于教化的作用两者也是相同的。心善是人性的本来面貌,而诚教导的就是维持人最真实的那一面。

我们大可以说后世儒家逐渐宗教化的根源正是子思和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扩大化和泛化。但这种做法在儒学诞生的那个时期并不能说有问题。其实,在儒学逐渐宗教化的过程中,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理论也是不能被抹去的。

子思和孟子什么关系 子思的中庸开启了儒学从孔子到孟子承上启下的宇宙观(3)

天人感应说的是天命受到人事进行变化。天子的行为会使得上天降下祥瑞或者是灾祸。说到这里我们回想一下《中庸》提到了什么?对于至诚之道能够遇见国家兴替,子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同时诚也是万事万物的诞生根源,这就迎合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而中庸的状态也是天人感应的最佳状态,是人和天的一种和谐。

儒学能够发展和壮大,并且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改进自己,《中庸》和它的思想是很重要的环节,甚至说没有《中庸》,儒学未必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