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多看报
少玩手机,多睡觉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成人
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今天日报君就要给大家介绍
一位咱们的忠实读者
读者张嘉韵虽只有18岁
但与《厦门日报》的情缘已十载有余
《厦门日报》贯穿她求学和成长的过程
从小就看《厦门日报》的她
如今进入厦门大学就读
也依然离不开厦门日报社的“两微一端”
用她的话说
报纸带给她的最珍贵的东西
就是让她开阔视野、唤起回忆和好奇
登报文章集满文件夹
用稿费为全家人订报
在张嘉韵的书房里,摆放着一个个橙色的文件夹,她拿出其中一个标注着“日报、晚报”的文件夹。“这里收藏着我在《花季》上刊登的所有稿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一时写的都有。”张嘉韵对记者笑着说,那几年家里订报的钱,都由她的稿费“包办”。
从小与报纸相伴、在全家读报氛围中成长的张嘉韵,谈及最初在《厦门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情景,依然掩饰不住开心。“稿件投出去以后,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报纸,看看作文登出来了没有。”张嘉韵说,第一张稿费单她还收藏着,不舍得用来领稿费。
张嘉韵的父亲张春发十分支持女儿写作,女儿每发表一篇文章,除稿费外,还额外奖励零花钱。8年来,在张春发的鼓励下,张嘉韵刊登出来的文章已集满了一整个文件夹。
“不到两岁时,嘉韵还不会说话,但会跟着我们拿报纸。后来每天经过报箱前,她都自觉停下来。”张嘉韵的母亲张碧芬说,女儿在报箱前驻足的情景,她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家订报已经30多年,阅读《厦门日报》和《厦门晚报》就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张春发说,尽管搬家多次、订报地址也换了4个,但这两份报纸始终陪伴着他们的家庭,见证张嘉韵的成长。
此外,小学时,嘉韵还加入了学校文学社,每天跟随老师阅读、写作、投稿。除了为本报投稿,她还多次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
见到7年前给自己拍照的记者
兴奋不已
在上月举办的中秋博饼文化节社区巡回赛中,记者在新景禾祥高峰会现场遇见了张嘉韵。每年,她都静静陪着奶奶博饼。
中秋博饼文化节、“卖报小行家”夏令营、
小记者活动……
从小到大
张嘉韵参与了本报组织的各类活动
连她的父母亲都说
她如今成长得活泼开朗、能力全面
和报社的“助攻”分不开
事实上,不只是活动
本报记者也见证着张嘉韵的成长
2011年,11岁的小嘉韵参加本报的卖报活动,背着印有本报标志的包,高高举着手里的《厦门日报》,在SM城市广场前留下了一张笑容灿烂的照片,并刊登在次日的《厦门日报》上。
昨日,拍下这张照片的记者程午鹏也来到张嘉韵家中——七年过去,当年个头还不到记者肩膀的小丫头如今快和程午鹏一样高了。
“真的是你吗?”看到程午鹏,张嘉韵兴奋不已地叫起来。“我真的太感动了,热泪盈眶。”她说。
打开2011年的电子报,看着当时的照片,二人陷入回忆。程午鹏说,在参与卖报活动的所有孩子里,张嘉韵比较活泼大方,很快就克服了羞涩,上前大声叫卖,迅速卖完了手里的十几份报纸。
“当时我以为你是路人,才对着你笑得这么开心。”张嘉韵笑道,正因为这个有趣的“误会”,留下了天真无邪的美好瞬间。
今年9月,张嘉韵入读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如今,她依然爱读《厦门日报》,浏览每天的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
《厦门日报》还将继续陪伴她
度过人生的漫漫征程
征集令
快来报名“十佳读者”
资料图
第十八届厦门日报社读者节将于10月27日举行,将继续开展“十佳读者”评选活动,以感谢广大读者一直以来的支持。
也许,《厦门日报》陪伴着您的生活,您也见证着《厦门日报》的成长和蜕变;也许,您的身边有一群“读报达人”,爱看报、爱投稿、爱“报料”,与《厦门日报》有着不解之缘……在此,我们怀着诚挚的感恩之心,期待您的自荐或推荐。
我们将根据资料评选出10名“十佳读者”,并邀请当选读者到厦门日报社第十八届读者节现场参加颁奖仪式。报名时,请您根据要求,留下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业和与厦门日报的故事等详细信息。
报名方式:
1、拨打热线968820进行报名
2、关注“厦门日报”官方微信,在微信后台留言
期待在读者节与您相遇哦~
戳下图了解读者节更多有趣活动 ☟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赵张昀 程午鹏 图:林铭鸿
编辑:施璐玮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
厦门日报 | xiamenribao | 厦门招考 | xiamenzhaokao | |||
厦门晚报 | xmwb597 | 城市捷报 | chengshijiebao | |||
海西晨报 | haixichenbao | 台海杂志 | taihaizazhi | |||
厦门网 | xmnn-cn | 遇见婚恋网 | yujianw520 | |||
|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