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提拔吕端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时候,有一则佳话,有一次正好饮宴之时,太宗写了两句《钓鱼诗》:

欲饵金钩殊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

吕端与皇上和诗道:

愚臣钩直难堪用,宜用濠梁结网人。

君臣之间吟诵往还,彼此已经非常默契,此后数天,太宗就拜吕端为相。

诸葛亮的时代有刘伯温这个人吗(诸葛一生唯谨慎)(1)

(吕端,935—1000,字易直,北宋名臣)

吕端为相,反对的人不少,太宗身边的人就对太宗说:

吕端这个人为人糊涂。

太宗倒是对吕端很了解,回答道: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的时代有刘伯温这个人吗(诸葛一生唯谨慎)(2)

(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北宋名将,有一代战神之称)

李继隆在攻打北汉以及与辽国和西北党项人的战争中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与耶律休哥、李继迁等人都曾将交手,堪称北宋的一代战神。

李继隆既是大将,又是外戚,其势力非常大,但当时他的官职是灵、环十州都部署,而不是殿前都指挥使。

这个细节的差异对吕端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的政变集团在禁军中并没有有力的外援。

吕端在入宫问疾的时候就看到太宗左右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不见太子赵恒。他担心王继恩别有企图,急便忙回府,暗中命人让太子赵恒赶快入宫,以防夜长梦多。

太宗驾崩之后,李皇后命王继恩来召见吕端,吕端知道情况有变,便将王继恩锁在阁内,派人看守,自己赶忙入宫。

李皇后看到吕端说:

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皇帝已经驾崩,应该立年长的皇子为嗣皇帝,现在您看怎么办?)

吕端回答:

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今天他刚刚去世,怎么可以违背他的遗命而有异议呢?)

这时,太子赵恒也赶到了,李皇后无可奈何,吕端与大臣们便奉太子在太宗灵前即位。这就是宋真宗。

诸葛亮的时代有刘伯温这个人吗(诸葛一生唯谨慎)(3)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

这时还有一个细节——真宗被立为皇帝后,垂帘引见群臣,吕端直着身子站立殿下不拜,请求卷帘,升殿审视,确认确实是赵恒本人,才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吕端这一番确认,还是怕有人做手脚,造成赵元佐当上新皇帝的既成事实不可收拾,从这一点来看:

吕端不但大事不糊涂,连小事小细节也毫不含糊。这次围绕新皇帝即位的暗战以吕端的全胜告终。

前面说过,李继隆是一代战神,他因为妹妹的原因参与此事,却只见其名,并没有看到他发挥什么作用,这就和北宋的制度有关。

原来,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以大藩节度使等的尊荣地位和实际利益为诱饵,换回了禁军的指挥权,此后对禁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侍卫亲军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原来的殿前司合成“三司”(也称为“三衙”)。

不要说李继隆虽然有一定的军力,但并非禁军的指挥官殿前都指挥使,即使他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使,也只是三司(三衙)的三个都指挥使中的一个,三司的指挥官们,他们的地位相当,互相牵制,禁军将领合谋作乱的威胁被基本解除了,李继隆也翻不出浪来。

后世多指出宋偃武修文、强干弱枝造成的巨大弊端,但这些举措也是有很大益处的——不然,北宋的第二次皇位更迭,就可能酿成军事政变。

现在,政变被约束在相对“文雅”的姿态下,李皇后、王继恩固然只能耍心眼,吕端作为文臣突然“翻脸”锁门,也才能奏效。

尘埃落定,吕端对参与谋立赵元佐的这一批人,采取了极为老练稳健的处理手段。

诸葛亮的时代有刘伯温这个人吗(诸葛一生唯谨慎)(4)

(王继恩,?-999,北宋时期的宦官、防御使,被称为“发迹于矫诏,丧命于谋反”)

吕端首先让宋真宗下诏改李继隆为镇安军节度使,过一个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归本镇(即以所谓使相的身份出镇),表示尊崇,但剥夺了他的兵权。

接着,吕端给王继恩和李昌龄定了“泄露宫禁语言”的罪名,将王继恩安置均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司马,对于胡旦,只说他起草诏书“颇恣胸臆”,有诽谤言辞,除名流放浔州。

这些惩罚都不算很轻,但是,吕端都没有指明他们是因拥立赵元佐而得罪,从根本上化解了他们的谋反大逆之罪,也稳定了真宗初年的政局。

王继恩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被贬之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当时生存环境不是很理想,而在真宗即位的第二年咸平二年(998),王继恩死于均州,很大可能也是被赐死。

这或许是因为王继恩的发迹就在于“烛影斧声”后的矫诏,这一次照方抓药想再次赌一把,却不料被吕端化解于无形,从政局稳定的角度,这样不惜赌国运的大太监自然可杀不可留。

诸葛亮的时代有刘伯温这个人吗(诸葛一生唯谨慎)(5)

(明德李皇后陵)

明德皇后李氏和李继隆,真宗待他们倒是不错,真宗对李太后很孝敬,专为她建造了万安宫;李继隆逝世之后,真宗亲自前往其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为他辍朝五日,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史家误认为李继勋参与了未遂政变,可能就是因为光看李继隆的生荣死哀,不像是一个参与过密谋的失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