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来源于女娲造人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在民间也有很多的传说。有的说:春节吃饺子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人间这种混乱的状态;还有一种说法,是取其与“浑囤”这个谐音,意为“粮食满囤”。那就是说,吃了饺子来年的收成好,打的粮装满了囤。另外,民间老百姓还有一个传说: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娘娘造人有关。
据说,最早世间上是没有人的,女娲娘娘看到地球上没人太孤单了,就和了点黄土,用黄土捏人,造人嘛!那位说了:不是上帝造人吗?哎,上帝造的是外国人。到咱们中国,那就是女娲娘娘造的,用土捏的!不是有句话吗?泥人儿泥人儿嘛。说这个人,甭管什么时候,洗再干净,一天洗八遍澡,你用手搓,总能在身上搓出泥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是女娲娘娘用土捏的。
但是,女娲娘娘在造人的时候,由于当时天寒地冻,造出来的黄土人儿的耳朵很容易给冻掉。造出一个,耳朵掉了,造出一个,耳朵掉了。有的掉一个,有的掉俩,那玩意儿多不和谐啊。怎么办呢?为了使耳朵能够固定不掉,女娲娘娘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然后用细线把耳朵给拴住。线的另外一端放在黄土人儿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给人做好了,冻不掉了。到了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了。说大冬天的,只要是吃了饺子,这人的耳朵就冻不掉了。
您看这个饺子的形状多像人的耳朵。而且里面包着馅(线)呢。女娲娘娘不是用细线把耳朵给拴住了吗?就是那线的谐音,还得用嘴咬着吃。用嘴把这个线(馅)给咬着,防止耳朵掉。
是那么回事吗?其实,民间老百姓吃饺子,我认为纯粹是馋的。尤其是在旧社会,人们一年到头儿吃不了一顿饺子,吃不了一顿肉。到了春节了,怎么也得改善改善生活啊,就包这么一顿肉饺子,那还得给自己这个奢侈找一个理由。
就这么着,饺子就成了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
其实,春节吃饺子,究其原因,还有两点。一点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一点,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各样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面,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吃饺子的民俗
在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把一些金如意、糖、花生、枣、栗子等等包进馅里。然后和其他馅的饺子一起下锅。到时候盛上来,每人一碗,吃去吧!比如吃到如意了,就代表吃到者明年能够事事如意;吃到糖了,来年的日子更加甜美;吃到花生了,来年这个人健康长生;吃到枣,吃到栗子了,代表这个人来年早生贵子。要老太太吃到枣了呢,那……那叫早生贵孙,怎么都能有吉祥话。总而言之,吃到这些东西,都是代表着吃饺子的这个人,明年走大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有的地方在吃饺子的同时,还吃些豆腐,象征着全家幸福;有吃柿饼的,象征着万事如意;有吃三鲜菜的,象征着三阳开泰。在我国的台湾地区,老百姓们吃饺子的同时,还要吃鱼团、肉团和发菜,那象征着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的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尤其在中国,您到各大城市去看看,有很多的城市里面专门有饭店就叫“饺子城”。到里面一看,别的没有,全是饺子,好几百种!想吃什么馅儿吃什么馅儿!本来嘛,饺子馅儿就没有一定的盘法,爱吃什么菜吃什么菜,这个谁也管不着。即便是同一种水饺,也有不同的吃法。如,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还起了个名字,叫“金线穿元宝”。对此,我有点纳闷,这个面条都是白的呀,用面条和饺子一起煮,那应该叫“银线穿元宝”啊怎么叫“金线穿元宝”啊?有的朋友了可能说了,人家那面条啊,是用玉米面做的。玉米面啊?做不了,下到锅里成粥了。总而言之,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经成为咱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这年三十儿的饺子,意义更加非凡。由于它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许多多的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所需要的。
饺子馅就有讲究。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俗称“盘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有些地方,过年的饺子必须是素馅。为什么呢?图个“素静”。也就是说年三十的饺子,初一吃了,接下来的整一年,这一家子,过得平平安安,素素静静,没有什么灾,没有什么祸;可有些地方要求除夕的饺子必须是荤的。怎么?一开年,这一家子就吃肉,象征着今后这一年,一家子能够广进财源,顿顿吃肉;当然,更多的地方那是荤素搭配的。既有素饺子,又有荤饺子,混在一块儿吃,说接下来的一年,这一个家庭,是又能素静,又能发财。那我就纳闷了,这一个家庭如果素静了,他就发不了财。发了财的呢,一般的都素静不了。那怎么还能既素静又发财呢?哎,这就是代表了咱们中国人对于所有美好事情都向往的心理。
另外年三十儿的饺子包的数量要足够三十儿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别大家下了一碗还没吃饱呢,没了!那就不吉利了。必须足够!除夕夜的饺子馅儿,咱说了,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的,有用猪肉的,有用羊肉的,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了,然后用大白、胡萝卜、辣萝卜等等,把这些菜再剁好了,捏干水分,然后混入肉馅,调上油,放上料,搅拌而成。
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那就剁馅了,就是用刀细剁蔬菜的工序。剁菜的时候有讲究,刀与案板要撞击,要发出“嘭嘭嘭嘭”这种声音,而且由于用力大小闲话中国年
的不断,使这种声音要发出一种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的,像特别优美的乐曲。并且要传到四邻八舍——让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家子正在剁馅。在过去,剁菜,尤其是这剁菜的声音,那有讲究着呢!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时间最长的。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讲究呢?因为饺子馅是肉加菜,山东有些地方就说是“有财”,“肉菜”“有财”谐音。剁肉菜就是“多有财”。剁馅的声音最响,时间最长,那美其名曰叫“长久有余财”。那还不剁长点?在过去,谁家剁菜的时间越长,剁得越响,说明包的饺子就越多,象征着这一家明年的日子就红火富有。
在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里就曾经记载过关于除夕的刀砧之声的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
在旧社会,穷人生活都非常困难,这一年吃不了一顿肉,更别提饺子了。尤其到了年三十晚上,更是个关。谁家不想到三十晚上好好地过个年,能有顿白面饺子吃啊。但是有户人家,丈夫到了年三十晚上很晚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书中记载叫:“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就是说瓶子里的米早就干净了,该办的年货一点没有。女人在家里把孩子给哄睡了,看到空落落的这么一个家,一筹莫展。正在这个时候,又听见旁边临家剁菜的砧板之声,“嘭嘭嘭”的。大家都在剁菜,唯有自己家冷冷清清,这女人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够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道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去,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得四邻八舍人家笑话。怎么办呢?这女人痛苦到了极点,便拿起了刀在家里斩空砧板。一边“嘭嘭”地剁,一边眼泪“唰唰”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这就说明,在过去,剁菜的时间和响声,对于一家是非常重要的。到了现在呢?到现在,你还真的不能够把自己家的菜板子剁的间太长了、太响了。怎么?不信你剁剁,剁不了十分钟,门口准有人敲门,谁啊?警察来了!怎么?扰民嘛!哪能这样啊?话又说回来了,现在谁还剁菜,谁还剁馅?到街上买块肉,在铺里,人家直接用绞肉机给搅碎了。或者直接在超市买搅好的肉馅。就很少有人再在家里剁馅了!不过到农村、到县城里,老百姓还是习惯在家里剁馅,怎么?有年味儿。这是剁馅儿的讲究。
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尤其是年三十儿包的饺子,形状更有讲究。大多数的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状。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儿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人家,还要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成元宝形状,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还有的人家,要把这个饺子捏上麦穗形状的花纹,像一棵一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儿,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来预示着来年能够财满屋,粮满仓,生活是蒸蒸日上。
饺子的摆放也有讲究。首先说,年三十儿包的饺子不能够乱放,民间有句俗话叫:“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咱们平常包饺子,横排竖排,乱七八糟,什么地方都放,那无所谓。年三十儿包的饺子是坚决不能这样。在我国的山东等地,包饺子时用的盖帘儿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的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儿一圈儿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叫“圈福”啊。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九十九个。为什么只能摆放九十九个,而不能够摆放一百个呢?因为,人事不能够太圆满了!月圆则仄,水满则溢。咱们中国人最讲究这个,凡事儿不能到了顶点,幸福到了顶点,肯定往下滑。所以,任何的东西都求一个极,而不求一个致。故此,盖帘儿之上只能放九十九个,都很圆满了。而且这九十九个饺子要布满整个盖帘儿。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关于排饺子的习俗在我国的民间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贫困的山村,在山村里面有一户人家很穷,一年到头儿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这家心急如焚。怎么办呢?大年夜不能不过啊。这要是没顿饺子吃,来年还得受穷。没办法,只能向亲友们张口借来那么一点白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乱七八糟的野菜杂和菜,凑成了一点儿饺子馅儿。要按现在来说不错了。怎么?野菜馅儿的嘛,还有营养呢!但在那个年代,就不成馅儿了。没办法,就这么多东西,凑活吧。就包起饺子来了。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这一家人包的饺子就格外地珍贵。包的时候也仔细,细细地捏,细细地按。包好了摆放的时候也一圈儿一圈儿,由里到外,摆的是整整齐齐,非常美观。摆好之后就放在了自己家的灶台之上。等到明天大早儿好下锅煮着吃。这一家人就睡觉了。
再说山村里面还有一个最富的财主,家有万贯。平常山珍海味都吃惯了。到了年三十儿,嗬,摆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根本就没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儿这天,财主用肉、用鸡蛋、用这些上好的东西调馅,包成了饺子。咱们说了,他根本就不把饺子放在眼里,所以包的时候也不仔细,放的时候也不讲究。胡乱地就放在了盖帘之上。然后在家里和地主婆、地主崽儿喝了一通酒,睡了。
这就到了初一的五更天时分。二十三那天上天的灶王爷下界了。先下到了那个贫苦人家。一看贫苦人家的饺子,摆得太好看了:哎呀,这一家人勤勤恳恳,劳作了一年。您看,就是到了大年三十,包的饺子也是如此的仔细用心。真好!这个灶王爷又到了那个财主家。一看财主家的饺子,把灶王爷给气的:好家伙,就这饺子也能够明天上供吗?这,这也太不尊重饺子了。我得给你点儿惩罚!灶王爷生气啦,使用法术。
到了第二天,这两家都下饺子,财主下到锅里的饺子捞出来一吃,猪肉馅儿变成野菜馅儿了。那个贫穷人家的饺子捞出来一吃,哎,猪肉鸡蛋馅儿的。怎么回事儿呢?原来那个灶王爷为了惩罚财主,把这两家的饺子给调包了。
第二天,一拜年,这件事便在村里面传扬开了。从此之后,人们再忙,年三十儿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一个“圈福”的口彩。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太大了,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您看,在山东这个地方要圈着放饺子,但在黑龙江一些地方的农家,饺子就绝对不能摆成圆圈儿形的。据说要把这个饺子摆成圆圈儿形的,就会使日子越过越死。那怎么办呢?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才能够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进来。您说听谁的好?入乡随俗吧!
煮饺子就更有讲究了。不是有那么一句歇后语叫“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吗。就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意。所以,在过去年三十儿煮饺子也有很多讲究。比如,烧火所用的柴草要用豆秸秆儿或芝麻秸秆儿。为什么呢?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要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的时候,不能用铁铲乱搅活,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儿铲动,形成圆形。干什么呢?“盘福”啊!咱不是说了吗?摆饺子的时候都盘过一遍了。下饺子的时候再盘一遍——盘两遍福。在我国的山东东部,煮饺子的时候,还要故意地给它捅破几个,但不能说“破”,也不能说“碎”,更不能说“烂”,这都是忌语。那说什么呢?说“挣了”、“涨了”。因为这个饺子里有菜嘛,“菜”谐音是“财”,所以这个饺子“挣了”,那叫“挣财”;“涨了”就叫“涨财”。不能说破财、碎财、烂财,那都不行。图吉利,就得说挣财,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的一些地方,除夕煮饺子的时候,还要加入少许的面条共煮,同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银丝缠元宝”。您看,这改成银丝了,比那个金丝穿元宝科学了。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的时候也有规矩,不能乱吃。第一碗要先上供,供奉先祖,供奉诸神。
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怎么那么多讲究?对了,要么说咱们中国的年有文化,有讲究才有文化。乱七八糟有什么文化啊?上供的饺子那更得讲究了。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给诸神上供要供三碗,每碗盛三个饺子,神三嘛;给列祖列宗上供要盛四碗,每碗盛四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了,上供的时候只上一碗饺子,而且这个碗里还给人家盛一个。但是也有人家过意不去,随便再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的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词。比如,把这个饺子端住上供,嘴里叨叨唠唠:“我们谁谁谁,给列祖列宗上供啦。你们都受着: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保平安!”
念叨完了,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在旧时候,大牲畜,那了不得。牛呀马呀都是一家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有些人家一年就指着家里的牛马呢。在宋朝,你随便杀头牛都不行,必须上官府登册。在新年来临之际,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到了第三碗的时候,家人才开始食用。
您看,除夕夜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是其它都可以不吃,唯独这饺子
必须吃。吃的时候还要记清,要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你说我吃五个,不行!你怎么也得吃六个,吃双数。有老人的家庭,老人们一边吃饺子,还一边念叨:“菜多菜多……”什么菜多?就是财多!
吃完之后,盛饺子的盘子、碗,乃至煮饺子的锅,那都不能刷。饺子也不能全下完,必须剩下几个生饺子摆放在盖帘之上。那也得留点偶数。为什么呢?叫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菜馅儿、面团,那也要留个余头,都不能包完。
本文摘自《闲话中国年》,作者:王封臣,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更多阅读:
南京一“瓮堂”列为文物后停业 市民反映生活不便
武汉科技新馆近一成展品遭损坏 会踢球机器人退役
高考作文判分能否实行流水线作业?
上海山寨五角大楼闲置 山寨建筑为何缺乏“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