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似乎又到了“乱穿衣”的季节,有市民已经穿上秋裤、裹上了厚实的秋冬外套,也有市民依然穿着单裤,还是较为清凉的装扮。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实际上,“秋冻”也有不少讲究。

什么是“秋冻”呢?上海蓝生万众医院中医科主任江建国介绍说,“秋冻”指的是从夏天向冬天过渡的过程中,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耐寒的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不过,“秋冻”并不等于盲目挨冻。

如何正确“秋冻”?医生建议,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提高免疫力,在温度不低于2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秋冻”,身体感受凉而不寒。

如果气温急剧下降,已经感觉非常冷了,则不可一味坚持“秋冻”。医生介绍,“春捂秋冻”一般以15℃为标准,秋天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

当然,也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如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头颈部受到秋风侵袭容易导致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还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脚部受冻,易引起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病邪极易乘虚而入等,这些部位都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

医生特别提醒,“秋冻”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适宜人群以中青年体质较好的为主,“一些老年人、体质较弱的人就不要‘秋冻’,还是要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地加衣来预防感冒。”江建国医生说。

入秋后,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江建国医生建议,为了提高免疫力,顺利过渡到寒冬季节,可以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因为天气转凉,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引起关节僵硬。做好热身就不容易引起肌肉损伤。”

昼夜温差大如何保暖(秋冻不是盲目挨冻)(1)

在饮食方面,由于秋天干燥,可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像莲藕、萝卜、百合、蜂蜜、银耳、梨等,都是养胃润燥的果蔬,可以增强抵抗力。

记者:汪晓、蔡宇航

视频:马观君、朱文喆

编辑:邱彩红

校对:潘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