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喀麦隆青年这样说【讲述】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与世界同宽平心静气?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与世界同宽平心静气
读懂中国,喀麦隆青年这样说
【讲述】
我非常幸运,这是第二次收到主席回信啦!两封回信沉甸甸的,体现了主席对我们这些国际青年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关心,以及对我们在国际交往交流中作用的重视。我还记得,今年6月,主席在给我们北大留学生的回信中引用了一句中国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就给了我们和中国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中,我来到了贵州和河北。在贵州,我看到中国政府是如何发挥作用,帮助当地百姓摆脱自然地理环境的约束过上了幸福美好生活的,这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一次,我们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来到山西兴县了解一位大学生村官的故事,他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到偏远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去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中国老百姓怎么能在第一时间就了解中央的政策?在兴县,我找到了答案。这位第一书记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村里每家每户都非常了解,不仅仅是经济情况之类的大事,甚至连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这大大加深了我对中国的认识,就像我们在给主席的信中所写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建设富饶美丽的家园,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每次去实地调研,我都特别喜欢跟当地人交流,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心里非常温暖。他们也给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对非洲也非常好奇。其实,读懂今天的中国,需要抱着“空杯子心态”,杯子倒空才能注入更多。我发现,有很多国际青年能听得懂中国话,但未必看得懂中国。对我们这些国际青年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这个读懂中国的机会,用不带偏见的眼睛去观察中国,把真实友好的中国形象和丰富多样的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
在中国,我也会主动分享非洲文化。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学习中国,中国也要向非洲学习。我很高兴地看到,非洲和中国之间已经有很多合作机制。我们国际青年更应该当好桥梁和纽带,为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陈之殷、王美莹、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高源、张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