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真的“太丑了”吗前几年,我在五修《三槐堂龙舒王氏家谱》过程中,搜集、查阅了有关先祖王艮的资料,在自媒体上发表了《靖难之变与舒城龙舒王氏家族渊源》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那段历史,并谈了我对其认识,高度赞扬了王艮高尚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王艮简介 王艮真的太丑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王艮简介 王艮真的太丑了

王艮简介 王艮真的太丑了

王艮真的“太丑了”吗

前几年,我在五修《三槐堂龙舒王氏家谱》过程中,搜集、查阅了有关先祖王艮的资料,在自媒体上发表了《靖难之变与舒城龙舒王氏家族渊源》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那段历史,并谈了我对其认识,高度赞扬了王艮高尚的精神品质。

昨天我在家族群里,看到族叔转发《今日头条》“清风文史集”的一篇文章,就是介绍王艮事迹的。我阅读后,并浏览了读者的留言。首先我要感谢作者对王艮的宣扬以及读者的关注。在这里,我对作者介绍的部分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不能认同他的某些认知。现在把本人的分析推理提供给大家,看是否有利于读者对王艮及其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对史实的认知能力。

《三槐堂龙舒王氏宗谱》和《带源王氏家谱》对王艮的生平事迹都有翔实的记载。我查阅了《明史》、《明实录》等史料。《明史》简要介绍了王艮事迹。我也同有关研究王艮历史的人士探讨过相关问题。

清风文史集提出,1400年,明朝举办了科举考试,江西才子王艮获得会试第一名。殿试时,建文帝看到王艮的长相十分失望:“太丑了,当状元岂不是给朝廷丢脸?”于是他走到第二名面前,竟说道:“状元就是你的了。”

我的族谱和带源家谱也有这样记述:貌寝,易以胡靖。

上面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1400年明建文帝时举行的科举考试,是在燕王朱棣在北京发动叛乱,朝廷正在清剿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举行会试目的,主要是招揽天下英才,来应对当前局面。据史料记载,殿试时,胡广的策论是针对平叛燕王之乱提出对策,王艮的策论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

建文帝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仁爱君主,祖父洪武皇帝朱元璋是有高超政治智慧和极深远谋略的政治家。他既要遵从封建礼制文化,同时更要注重继承者的治国谋略和智慧。封建王朝,立谁为太子,是关系到国运的问题,这是国家头等大事。开国皇帝朱元璋把这个看作比什么都重要。他要权衡利弊。他清楚明初王朝的隐患,特别是自己的强势残暴统治,是征服天下的需要,迫不得已,这样招致天下很多人的怨恨。现在天下基本上安定了,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需要有一位仁爱之君去安抚。

另外,朱元璋在打天下和治理天下过程中,由于儿子们立有战功,所以分封他们为藩王。藩王手中都有地盘、兵权,这是隐患。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朱元璋吸取了历朝历代皇室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教训,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在生前深思熟虑,作了详尽安排,对藩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不是轻易地把江山交给孙子朱允炆的。在朱元璋的眼里,江山和皇室一样重要。关键时候,江山比亲情更重要。没有了江山,皇室就不存在。

建文帝为什么一开始就着手“削藩”?

前面讲到,明朝的建立,很多藩王(皇子)功不可没,因而导致藩王的权力很大。特别是四子燕王朱棣,手握重兵,把守一方,虎视眈眈。建文帝知道藩王割据对皇权的威胁和对国家危害,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教训也很深刻。他想借鉴历史成功经验,如西汉“削藩”。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在当时严重地削弱了宗室势力对王朝的威胁,去掉了朝廷的心头隐患,有利于王朝的稳定,对西汉王朝的发展和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建文帝及其幕僚还是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没有把握好时机,权衡好利弊得失,操之过急。没有认识到如果离开了宗室的强大支持,政权同样不稳固,西汉王朝的灭亡同样是“削藩”产物。所以,治理国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权衡好各方面的关系,要照顾各方利益。“治大国如烹小鲜。”

古代皇帝难当啊,特别是想当一个有为的皇帝!

古代皇帝是有生杀大权,但他不能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封建王朝的礼制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包括皇帝本人。《明世宗传》讲了这样的故事:明朝有个规矩,到春天皇帝要求雨,而且求两次雨,每隔十天求一次。明世宗当皇帝后,嫌麻烦,要改变这种规矩。大臣们都跪下说这不行,这是太祖立的规矩,就是把我们都杀了,我们也绝不允许。古代对皇帝的制约很多,就连皇帝路走快了,都有人提意见。这些和宫廷剧里演戏是两回事。

还讲一个故事,明世宗是过继的儿子,继位以后,老想给自己亲爹弄个太上皇的名分。但就是在大臣那儿过不去。大臣都说,一个皇帝怎么能有两个太上皇。堂堂的皇帝没办法,偷偷给大臣们行贿送礼,还是没有一个人答应。现在,我们清楚了,王艮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文化传统因素决定的。你如果不这样做,就遗臭万年;这样做了,就流芳千古,万世景仰。这就是文化和道德对人的制约作用。网络上有人说王艮“愚忠”,应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胡广、解缙等人投靠明成祖朱棣,遭到天下人唾弃。现在社会也是这样,忠于祖国,英勇献身,就是民族英雄;贪生怕死,投敌卖国,就是汉奸。英雄受到代代尊重,汉奸永远翻不了身。

文化和传统是任何社会统治的基础,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的本源,是不允许挑战的。

再接着前面说,建文帝看了王艮和胡广等人的文章,从文采和政治抱负上来看,王艮高出一筹。但是,作为建文帝,他需要的治国良才,更急需的是平叛良策,所以权衡再三,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为了激励人们献计献策,平叛内乱,建文帝取胡广为第一名,即状元。建文帝爱才惜才,又由于当时王艮对建文帝取胡广为第一名是有意见的。王艮、胡广是同乡,都是吉水人,彼此都很了解。建文帝及其内阁肯定会了解到这一点,经过慎重考虑,又进行了复试,要他俩即景(丹桂)作诗,王艮的诗表达的志向和抱负是胡广无可比拟的(见影印件)。

建文帝很有智慧,以王艮有眼疾貌寝为托口,没有更改名次,这是维护封建统治者权威,但对王艮以状元礼遇相待,同时打马游街,这是科举历史上第一次。所以,我们家谱一直以王艮状元身份记载。殿试后,王艮和胡广都以修撰的身份进入翰林,一般情况下,榜眼进翰林,一开始只能任编修。而且建文帝要王艮参与编修《明实录》等重要工作,这是对王艮的重视和信任。

关于王艮上书《平燕策》,皇帝没有采纳,这不能说建文帝不重视他。因为,这涉及国运、朝廷命运的大事,由于建文帝年轻,缺乏政治军事经验和智慧,所以重大决策都由朝廷内阁重臣集体讨论,很多时候建文帝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提提建议罢了。王艮是读书出身,实践经验少,肯定缺乏政治家、军事家运筹帷幄的能力。王艮《平燕策》提出的建议,后来看确实很好,但在当时看是纸上谈策略,不可能完全适应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他提出的很多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与没有像胡广、解缙那样受到朝廷青睐,与他忠良死谏的思想和耿直的性格有关,与当时错综复杂形势有关,也与当时他的职位低有关。所以王艮的《平燕策》受到冷遇,也是情在理中的事。这些在“梅花诗”多有表现。

我认为王艮没有获得第一名状元,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太丑了”或“貌寝”

历史上也出现皇帝根据自己的好恶以及政治需要,更改科举名次的事例。建文帝举办的这次会试,离现在有六百多年了。当时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形,无法重现,又由于朱棣篡改了那段历史,很多正史记载是虚构的,无可采信。但有些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史料、传说,结合历史背景,还是能够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我去过祖籍地吉水老家,王艮老家遗址还保存着,现在遗址上建有住宅,门口两尊石雕狮子还在大门旁守护,守护遗址的人家也是带源王氏族人。据有关史料介绍、传说,王艮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小时家境贫寒,刻苦学习,出现眼疾这个瑕疵。

现在,我们不能还原历史。在这里,我对王艮以及建文帝的评说,主要从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出发点的。其实,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如果文章存在缺点错误,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2022.7.8

作者:王进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