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092,预计阅读2分钟。

见面要先打招呼好还是后回应好(没有什么人际难题)(1)

3、如果一件事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不要轻易地认为是对方态度不端、不负责任,先想想在最重要的沟通环节,是不是真的尽了最大努力。这种努力不是指我们要在“苦口婆心”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而是指沟通方式的本身——如果要按照沟通的有效程度做个排序,我认为应该是:书面/打字<电话<面谈,为什么?发现了吗,这几种方式,从前到后,越往后越“立体”。人们常说做事要“留白”,要有想象的空间,话是没错的,但并不适用于沟通,特别是职场沟通这件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越高效的沟通方式,越具象——这里的具象,是指“立体化”,是无限趋近于“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文字冷冰冰,电话有声音、有语气,面谈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有声音和语气,还有形象、表情和动作,这些信息都利于让我们更“友好”地感知到对方想要传达的信息,说白了就是“见面三分亲”。不信我们可以回顾下过去的一些经历,当然,如果有朋友有其他意见,也很欢迎在评论区探讨。

而我之所以在上一段话的第一句中加入前缀“某种程度”,是因为我们确实不能绝对地说,面谈一定最高效,毕竟确实存在“电话”比“文字”啰嗦、冗长的情况(虽然我认为这种问题并非表达形式的锅,而是表达者逻辑能力的锅,从另一方面看,一些啰嗦和冗长,也会让我们获取的信息更全面),但它一定是一种罪“友好”的沟通方式,它同时可以让我们很大程度上解决“误解”或“被误解”的问题。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职场的很多问题,最初都起源于沟通,当同为表达者的我们出现了什么矛盾,不妨从消解“误解”开始。这并非在提倡一种“万事皆面谈”的方式,它显然不适用于我们日益线上化的劳碌当下,但当问题出现,我们又身在其中百思不得其解,不妨就从面谈、多面谈试起,它不失为一种“傻瓜”又“高效”的做法,因为,“见面三分亲”。

如果要总结本篇和上一篇的内容,我认为是:

1、不要轻易下结论,在你仅通过一种方式/渠道了解到相对方时,它除了影响你的情绪和判断,没有任何其他好处,特别是当这种情绪或结论是负面的时;

2、在沟通方式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你向对方传达的一切都是你个人乃至公司的整体形象,不要想当然地草率表达,任何时候,“礼多人不怪,礼少很难讲”;

3、在沟通的全面性和友好性排序上,面谈>电话>打字,职场上许多问题都是沟通问题,如果项目出现瓶颈,打字不行就打电话,打电话不行就面谈,这是最简单可行、堪称傻瓜式又行之有效的一种解题思路。

没有什么人际难题,是一次面谈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次。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都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