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抬腿就跑了。其实,跑步也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运动,人人都会跑,但不是人人都能跑得好。从初跑者到进阶跑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跑步水平的提高,关注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跑步的数据,则是衡量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跑步数据的记录可塑性特别强,它见证着我们的进步,了解跑步数据,科学提升跑力。作为业余跑者,最关注的数据有哪些呢?

读懂跑步数据(跑步数据的奥秘)(1)

1、距离。跑步一段时间后,大部分跑者对于配速和距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初的六七分配速甚至八分配速,跑上3公里,渐渐地5公里,甚至10公里起步,定期再拉个半马或者更长的距离。慢慢地开始挑战马拉松,或者更长的距离,百公里,百英里。甚至还有跑友,连续24小时跑等等,超长距离数字,让跑友不断挑战着自己的不可能,从挑战中不断获取刺激和兴奋。

2、配速。在跑步一段时间后,很多跑友对配速的数字也格外关注,在周围大神的影响下,对于配速,也由最早的随意,到后来的5分配、4分配,甚至3分配。尤其是参加比赛后,对于成绩的渴望,也让自己沉迷于配速之中难以自拔。当认识一个新跑友的时候,看他跑步卡第一眼看的就是配速,从配速中也可以感觉得到他是一个什么水平的跑友。因此很多跑友对自己的配速也格外重视。

3、步幅和步频。提到配速,不能忽略的就是步频和步幅。理论上讲,步频越高,步幅越大,配速就越高快。但每个人适应的步频和步幅都有差别,大致认为180以上的步频是比较合理的。我个人认为,男跑者步频在180以上,女跑者在190以上就可以了,找到自己最适合自己的经济的步频和步幅,会直接大大影响到比赛的成绩。大步幅容易出速度,不仅适合短跑,也适合长跑。通过摆臂也容易控制速度。而且在同等速度下,消耗的能量也比步频跑法要小。当然了要想驾驭大步幅,必须要有强大的肌肉力量作支撑。但也有人会采取高步频,小步幅的跑法,对身体的冲击力也比较小。步频稳定之后,用步幅控制配速。配速高了,步幅自然就变大了,不必强行拉大步幅。步幅的产生和自身条件也有关,比如腿长、核心力量以及跑步技术等等。

4、跑步的动态数据。这个数据除心率、步频、步幅等以外,还包含触地时间、左右平衡、垂直振幅、垂直步幅比等。目前可以借助佳明RDP动态传感器(俗称绿豆芽)、高驰POD跑步动态传感器(俗称小黑豆),以及佳明的几款心率带,看到跑步的这些动态数据。触地时间越短,跑步的经济性越好,左右平衡可以检验自身左右侧力量的悬殊。垂直振幅和垂直振幅也可以反映跑步的经济性。总之,跑步的经济性越高,消耗的体力就相对越小,对于提高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5、心率。这个数据是最关键的一个衡量指标。心脏就是人体的“发动机”,根据心率训练,是更加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大部分跑者可用光电心率设备做参考,严肃跑者最好用心率带。在心率监测方面,初跑者可以用最大心率百分比数值,进阶跑者可以用储备心率百分比HRR%(59%~74%~84%~88%~95%),把心率区间分成五个区。健身也好,训练也好,都可以大部分时间进行有氧跑,每周可进行1-2次的强度训练,增加心肺功能。

6、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又比较特殊。最大摄氧量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等。每个人的最大摄氧量都有不同,这也是天赋的差别。最大摄氧量可以通过后期的训练提高,但终究有一个极限,这个天花板的高低,由个人天赋决定。跑者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到个人最大摄氧量即可。另外,最大摄氧量还受环境因素与体脂率的影响。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热的需要,一部分血液流向皮肤,运动肌肉群的血流相对减少,血乳酸浓度增高,最大摄氧量会相应下降。冬季由于天气寒冷,肌肉僵硬,最大摄氧量一会受一定的影响。但秋季和春季,最大摄氧量会恢复到正常水准,甚至更高。这也是大部分马拉松比赛安排在春秋两季的原因之一。

读懂跑步数据(跑步数据的奥秘)(2)

7、乳酸阈值。如果长时间有氧,而不跑强度,乳酸阈值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旦参加比赛或者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运动,身体的抗乳酸能力不足以支撑,就会跑崩,强行完成,身体也会受到较大的损害,需要较长时间恢复。记得马拉松运动员彭建华说过,不跑强度的跑步是健身,跑强度的跑步是训练。因此,如果对成绩有要求,定期要进行抗乳酸跑等训练,目的就是提高乳酸阈值。

8、跑量。单纯拼跑量没有意义,减少垃圾跑量,尽量要高质量的跑量。每个人的配速不同,等同时间下,跑步产生的跑量也不同。因此,跑步看时间比跑量更科学。完成课表,也以时间为主。随着跑步水平的提高,等同时间下,跑量自然就加大了。每个人对于跑步的追求不同,对于自身的需求,关注相应的数据,再针对数据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练习,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病,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以专业的心态对待跑步,以佛系的心态对待成绩。愿我们在跑步的道路上,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亲爱的跑友,您平时跑步还关注哪些数据呢?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