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诗工资(传工作室有诗)(1)

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有如一座远远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的宝山,只要你肯去探胜寻幽,深入采掘,定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古典诗艺中的“加一倍”写法,就是这座宝山中一块闪亮的矿石。

最早发现这“加一倍”写法的,应是清代的诗论家施补华。他在《岘佣说诗》中指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又说:“小杜‘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加一倍’写法。陵树秋风已觉凄惨,况无树耶?用意用笔甚曲。”按常情,花香鸟语,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之感的,杜甫就曾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的绝句。他写花,花枝照眼;他写鸟,鸟语多情。但是,在《春望》里,诗人对春花而落泪,听鸟语而惊心,也可以说,春花因感时而落泪,鸟儿因恨别而惊心,总之,不言悲痛,却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悲之深、痛之切,这就是“加一倍”写法。《秦州杂诗》也是如此,无风之际云也出塞,不夜之时月也临关,这就更传神地写出了边塞之地秦州地形的高峻和险要,表现了诗人对国事与边防的深切关注与隐忧。杜牧的《登乐游原》亦复如此。在施补华之前,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早已概而言之:“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

宋代的黄庭坚(1045—1105),也善于运用这种“加一倍”写法。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他的书法是宋朝四大家(余为苏轼、米芾、蔡襄)之一,他的诗词更是名重一时。他虽然与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一起名居“苏门四学士”之列,但诗与东坡齐名,号“苏黄”,词与秦少游比美,号“秦七黄九”。他是江西诗派这诗歌流派的开山大师,主张取法杜甫,标榜“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夺胎换骨”(释惠洪《冷斋夜话》),一字一句都求其来历,坚信“随人作计终后人”“文章切忌随人后”,以“生涩瘦硬、奇僻拗拙”于宋代诗坛独标格——宋代及以后的不少诗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前人多称道黄庭坚的古体诗和律诗,忽视他的绝句,甚至有人曾说绝句“乃山谷之玷”。然而,我觉得他的律诗和古体诗虽不乏名篇好句,如《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如《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等。但有的作品常常奇峭瘦硬太过,虽说是对宋初以来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专事唱和应酬堆砌辞藻典故之“西昆体”的反动,有时却未免矫枉过正。而足以代表他在艺术上之最高成就的,还是那些清新鲜活的抒情小诗,如“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奉答李和甫代简》),“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官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从张仲谋乞腊梅》),等等,均如好风徐来,花光照眼。

从他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我们更可以领略那种高明的“加一倍”写法: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澦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在黄庭坚所处的时代,由于王安石实行新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十分激烈,在政治与宗派斗争的漩涡中,他命运多舛,屡遭贬谪,最后于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年(1105年)死于广西宜州(今宜州市)贬所。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贬官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于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居住,后来又转徙到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这些地方在唐代都是边荒之地,他在几处贬所度过了整整六年时光。1100年五月,黄庭坚得赦放还,次年正月乞知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1103年正月他从荆州出发,路经巴陵,在连绵数日的阴雨中独上岳阳楼,写了上述两首诗。

诗诗工资(传工作室有诗)(2)

第一首写远道来登岳阳楼。前两句时空交感,“万死”和“生出”,概括了为时六年的流放生涯,“投荒”和“瞿塘滟澦关”,从空间上概括了由西而东的长远行程,而今远谪和脱险归来,兴奋之情当可想见。未到江南故乡,已先一“笑”,到江南之后,欣喜当更为如何?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欣幸之情,更没有对将来到江南后的喜悦着一笔想象之词,他只写自己有幸登岳阳楼面对君山,而那些言外之意却尽在不言中了。

第二首写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前两句是实写,表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前人写君山的诗很多,但黄庭坚却毫不落入窠臼:君山的山形有如十二个螺髻,诗人想象为湘娥的雾鬓云鬟,尤其在风围雨阵之中,更别有一种朦胧缥缈的意象之美。后两句又是“加一倍”写法,诗人说,可惜是霪雨霏霏在楼上居高临下地远望君山,如果是晴明之日站在湖边,正对着白浪如山的湖面,那又该是多么别有风情的景象!这种透过一层的笔墨,已经是包孕丰富令人遐想的了,加上“银山”与“青山”的色彩鲜明,具有对照之美的叠字在句中的重复,使人更觉风姿绰约,韵味无穷。

“加一倍”写法,就是诗艺上的一种进层和强调,它是和句法的烹炼分不开的。而变幻百出的琢句手法,正是黄庭坚诗的特点之一。如上述两首诗都是特意在关键的第三句上下功夫,“未到”与“可惜”,都是欲进先退,先顿挫一笔蓄势,然后淋漓酣畅地抒情,对所抒之情起了一种强调作用。金昌绪《春怒》的“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张籍《秋思》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陆游《沈园》的“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等等,均是这样。诗如此,词亦如此。欧阳修《踏莎行》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晏几道《鹧鸪天》的“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黄庭坚《清平乐·晚春》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贺铸《捣练子》的“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等等,都是出自同一机杼。

诗诗工资(传工作室有诗)(3)

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黄庭坚之兄黄大临(字元明)之言:“鲁直旧有诗千余篇,中岁焚三之二,存者无几,故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为可传,故复名《敝帚集》。”“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乃黄庭坚的名句,即出自《次元明韵寄子由》这首七律。黄庭坚在《赠陈师道》一诗中,说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的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前一句值得称道,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严于律已。诗文毕竟是以质量取胜,并非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最终也最权威的裁判,也并非当代热闹一时的种种奖誉,而是后世尘埃落定后的铁面无私的时间。(作者简介:李元洛,1950年代求学于北师大中文系,1980年加入中国作协;诗歌评论家,作家,诗歌相关著述颇丰。近著有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的《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潇潇风雨满天地:清诗之旅》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工作室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