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反映官场的电视剧(官场不是传说中的宫斗剧)(1)

撰文 | 李泽伟

当了一年的“厅官”,8名北京学者开始准备写个人总结,正式结束挂职还需要办理一些手续,“走程序”,然后回到各自原来的生活。他们对这一年的官场生涯颇有体会,有人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官场也不是宫斗剧”。

什么情况?往下看吧。

挂职学者成政府“智库”

一年前的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中央或市属单位的8名党外代表人士到北京市挂职。

先说大名:张兴凯、张树华、张颐武、邢念增、赵进东、孟安明、杨旭、施一公。

很多名字都熟悉吧?

他们挂职的单位:市科委、市住建委、市农委、市商务委等、

级别:副局级。

部分单位官网的领导介绍中也列有他们的相关信息。

在北京市文化局的官网领导介绍一栏中,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在列,工作履历中标注2014年12月挂职担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在分工上负责政策研究工作,协助局长分管研究室。在市卫计委的官网领导介绍中,施一公也名列其中,标注了挂职副主任的身份,协助分管科技工作。

这一年他们怎么过?

好几位挂职厅官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这一年来他们还是以本职工作为主,挂职不需要坐班,有的人每周去单位一趟,新单位给予挂职人士的权限较大,挂职干部可以参加局长办公室会等同等级行政和领导班子会议,参与重大事项、重要工作的讨论和决策,参加重要的会议、调研活动等。

他们还会以挂职干部名义出席一些官方活动,比如2015年8月25日,北京市基金办组织召开“提升科学软实力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研究座谈会”,北京市科委孟安明副主任参加了会议。孟安明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科学软实力也是他挂职一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月初民进中央调研组在京的一次调研活动,文中提到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颐武参加了调研。

这一批挂职干部基本都是学者出身,他们在新单位也主要发挥智库作用。比如张颐武就负责政策研究工作,北京市文化局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研究工作,让身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张颐武有发挥空间。孟安明则对科学软实力有自己的调研,杨旭则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行研究。

“政府决策不是领导拍脑袋”

孟安明介绍,以前作为学者,对政府部门的运作不是很了解,“进去才发现,好多东西程序是一步一步做的,并不是哪个领导一拍脑袋就行,单位支持的项目要经过多种渠道征集,招投标,对企业的资质信誉也要进行调研,有时候还要请第三方,程序严谨了自然就耗时间,原来在局外人的角度以为一个东西领导点头答应就立竿见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杨旭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他以前作为政协委员,更多从执行后的效果来看待事情,现在发现很多事情都有多年累积形成,有其历史脉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另外,政府行为受到很多限制,落实过程中也会收到社会反馈。

张颐武此前对媒体表示,遇到民众关心的热点事件,他之前可能会质疑政府为什么不去做。现在他却体会到了政府工作的复杂性,站在外面不能理解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做不到,进去后发现有些事情比较复杂,各种利益诉求之间都要取得平衡。他此前接受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专访时,也多次强调挂职后更加理解政府机关的复杂性。

“领导都在食堂吃饭,好像都挺瘦的”

挂职科委副主任的中科院院士孟安明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这一年来确实没有什么迎来送往,“没有那种工作以外吃喝啊旅游啊,到外地考察也是自己出钱,很规范的”,他介绍在单位领导干部也都是在食堂吃饭,他说起这些笑了笑,“领导干部也没看到什么胖子,大腹便便那种,大家好像都挺瘦的”。

挂职住建委的杨旭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这一年来没有大吃大喝一顿,“领导也都是在食堂吃饭,吃饭的时候大部分也是在聊业务,偶尔聊聊新闻和生活”,他觉得这样的生活简单,并不觉得突兀。

“没有传说中的尔虞我诈”

当这种厅官感觉咋样?

杨旭挂职住建委副主任,他表示之前参与很多项目,“以前做项目也叫主任,这里也是叫主任,有时候主任主任地叫,也不知道叫哪个身份,所以也不是太在意这个事儿”。张颐武此前接受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采访时也表示,大家偶尔开玩笑时会叫他局长,其实都知道还是学者,不会觉得就是干部,他了解自己的状态和定位,工作方式和其他局长不同。

杨旭说起外界眼中神秘的官场,“也不陌生,就是开会、学习、讨论问题,感觉到领导班子氛围挺好,没有人们以前一说官场就是宫斗剧什么的,没有传说中的那些尔虞我诈”,他透露单位业务比较专业,领导大多是业务型干部,“都是做业务上来的,没有传说中行政官僚的那么多说法。比如每个处室,施工企业、建筑商报上来的东西,各处室看得比企业技术员都要明白,没这水平,也没法给人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