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浏览朋友圈时,看了朋友圈中许多转发自谋体的文章或视频…而撰写和转发自谋体文观的各种各样的人,几乎都是以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为标准的,归纳总结起来,我发现无外乎一个“耻”字可以概括,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今怪谈的真实故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今怪谈的真实故事(奇谈怪论人生中的)

古今怪谈的真实故事

昨天晚上,浏览朋友圈时,看了朋友圈中许多转发自谋体的文章或视频…而撰写和转发自谋体文观的各种各样的人,几乎都是以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为标准的,归纳总结起来,我发现无外乎一个“耻”字可以概括!

于是,不自量力的我,也就对“耻”产生了兴趣…

1.在汉语词典中,“耻”字有名词、形容词、动词三种表达表述方式和含义。

a.名词的意思:耻辱;可耻;

b.形容词的意思:羞愧;羞惭;

c.动词的意思:侮辱;羞辱;

2.在古汉语词典中,“耻”字的结构,从心,耳声;本义是“辱”的意思,乃羞愧之称。

而人的“羞愧”情感,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

3.“耻”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读过《管子.牧民》就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这四种道德规范被认为治国之四纲;亦称“四维”。既,“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而“耻不从枉”的意思就是,不能够与品格低下道德败坏的人同流合污。

a.耻为名词时,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留下羞辱的名声或干过羞辱的事情;

b.耻做为形容词时,就是说一个人在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阶层中,要为自己做过不利于或说过不利于群体阶层的事或话,而感到惭愧与错误的;

c.耻做为动词时,主要是针对他人或他人针对自己而在语言或行为上“羞辱”、“侮辱”人格的现象;

综上简述,“耻”既然可以被我们的祖先视为治国理政的礼义廉耻的“四维”之一,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自谋体中~“不以为耻”、“卑鄙无耻”、“寡廉鲜耻”、“荒淫无耻”、“恬不知耻“等等断章取义的文观比比皆是;此外,“含垢忍耻”、“不耻下问”、“报仇雪耻”、“荣耻德教”、“引以为耻”等等,也把“任劳任怨”和“忍辱负重”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总之,知“耻”是人性本善使然。知“耻”之心,则是人之天良。尤如孟子所言:“耻之于人大矣。”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一但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耻又恐,自必速止其恶。所以,“知耻”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人格护栏。

正如孔老夫子所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其本意就是: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啰哩啰嗦的个人拙见,请批评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