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愛親朋,◆最亲爱的亲戚和朋友○金庸《鹿鼎记》第三四回:“人参却不妨挑他几十担,貂皮也提它几千张回来,至爱亲朋也可分分”○冯骥才《啊》第十三章:“如果有问题叫贾大真抓住,就是贾大真的至爱亲朋也不会被轻易放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号码库?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号码库(朋-朋弸輣掤綳棚倗錋鵬216)

号码库

朋「朋」089

至愛親朋,◆最亲爱的亲戚和朋友。○金庸《鹿鼎记》第三四回:“人参却不妨挑他几十担,貂皮也提它几千张回来,至爱亲朋也可分分。”○冯骥才《啊!》第十三章:“如果有问题叫贾大真抓住,就是贾大真的至爱亲朋也不会被轻易放过。”

真朋,◆謂以道義相結合的朋友。○[宋][歐陽修]《朋黨論》:“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即天下治矣。”○[元][袁桷]《飲酒雜詩》之九:“醉鄉儻可居,無功乃真朋。”

雲朋霞友,◆与云霞为朋友。指避世隐居或学道。○金马钰《满庭芳·离苦海赠张二官》词:“怡然離苦海,斷情割愛,絶慮忘塵。訪雲朋霞友,月伴風隣。”○金谭处端《神光灿》词:“如省悟,結雲朋霞友,物外同修。”○元姬翼《水调歌头》词之三:“静夜月明風細,相對雲朋霞友,談笑興何長。”亦省作“雲朋”。○元尹志平《青玉案》词:“前有風波深不淺。神舟穩駕,雲朋相伴,笑指蘆花岸。”

雲朋,◆见“雲朋霞友”。

遠朋(远朋),◆遠方的友人。○[明][雷士俊]《寄王築夫》詩:“寂寞荒村靜,端居念遠朋。”○[李渺世]《搬後》:“有時遠朋來看我,我一見他們就打算和他們寒暄。”

友朋,◆朋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晉][陸機]《輓歌詩》之一:“周親咸奔湊,友朋自遠來。”○[明][袁宏道]《憶弟》詩之二:“文章妻子怪,姓字友朋嗔。”○[瞿秋白]《餓鄉紀程》四:“從入[北京]到五四運動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際可以說絕對的斷絕。”

遊朋(游朋),◆同游的人;游伴。○[清][朱彝尊]《一斗泉》詩:“向下招遊朋,仰視笑不答。”

淫朋密友,◆親近密切的朋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晉水》:“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娛慰。”

淫朋,◆邪黨。亦謂勾結,朋比為奸。○《書‧洪範》:“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蔡沈]集傳:“淫朋,邪黨也。”○[夏僎]詳解:“蓋謂之淫朋,則若群而不逞之類。”○[漢][蔡邕]《正交論》:“君子以朋友講習,而正人無有淫朋。”○[明][沈德符]《野獲編‧叛賊‧妖人趙古元》:“有[麗水縣]妖婦人[王氏],亦假佛號惑人,傳派[孫枝]與[義烏縣]吏人[陳天寵]同志淫朋傳香。”○《明史‧劉奮庸傳》:“非若承風望旨,肆攻擊以雪他人之憤,迎合權要,交薦拔以樹淫朋之黨者比也。”

燕朋(\讌朋),◆輕慢朋友。○《禮記‧學記》:“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鄭玄]注:“燕,猶褻也,褻其朋友。”

小朋友,◆兒童。亦指年少的友人。○[柯岩]《快活的小詩‧做客來》:“世界各地都靠岸,各國小朋友請上船。”

相朋,◆互相結為朋黨。○[漢][東方朔]《七諫‧怨思》:“賢者蔽而不見兮,讒諛進而相朋。”

賢朋(贤朋),◆賢德的朋友。○[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韶曙遲勝賞,賢朋戒先庚。”○[宋][趙抃]《和韻前人初出鎖頭》:“賢朋詩酒樂,行矣自相依。”

霞友雲朋(霞友云朋),◆與雲霞為朋友。謂避世隱居。○[宋][葉適]《朝請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陳公墓志銘》:“或棲連崗,或泛長流;霞友雲朋,造物與游。”◆补证条目■指与云霞为朋友。谓避世隐居。○金谭处端《神光灿》词:“速悟前途險路,早廻頭步步,却入仙宗。袍布青巾,結交霞友雲朋。”

無朋(无朋),◆1.無可比擬。○《詩‧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毛]傳:“朋,比也。”○[唐][楊敬之]《華山賦》:“天雨初霽,三峰相差。虹蜺出其中,來飲[河]湄。特立無朋,似乎賢人守位,北面而為臣。”◆2.沒有友誼。○[宋][歐陽修]《朋黨論》:“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同朋,◆朋輩,朋友。○[晉][陸雲]《答顧秀才》詩:“凡我同朋,瞻言清休。”

談朋友(谈朋友),◆談戀愛。如:[王某]是毛紡廠的青工,今年春天與一個小夥談朋友,不久提出要結婚。

十朋之龜(十朋之龟),◆謂用以占吉凶、決疑難的十類龜。古人視為大寶。○《易‧損》:“十朋之龜,弗克違。”○[王弼]注:“朋,黨也。龜者,決疑之物也。”○[孔穎達]疏:“朋、黨也者,[馬]、[鄭]皆案《爾雅》云:十朋之龜者,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藝文類聚》卷九六引[晉][郭璞]《爾雅圖贊‧龜》:“天生神物,十朋之龜,或游於火,或游於蓍。”亦省作“十朋”。○[前蜀][杜光庭]《邛州刺史張太博敬周為鶴鳴化枯柏再生修金籙齋祠》:“三秀呈祥,十朋表異。”

十朋,◆1.謂許多朋友。○[唐][劉禹錫]《送張盥赴舉》詩序:“響所謂同年友,當其盛時,聯袂齊鑣,亙絕九衢,若屏風然;今來落落如曙星之相望……然而尚書右丞[衛大受]、兵部侍郎[武庭碩]二君者,當時偉人,咸萬夫之望,足以訂十朋之多也。”◆2.見“十朋之龜”。

詩朋酒友(诗朋酒友),◆作詩飲酒的朋友。○[明][馮惟敏]《粉蝶兒‧李爭冬有犯》套曲:“但有個詩朋酒友共開尊,少不得倚玉偎香珠翠擁。”亦作“詩朋酒侶”。○[明][劉兌]《嬌紅記》:“詩朋酒侶,向此地遊嬉。”○[明]徐復祚《投梭記‧敘飲》:“到處詩朋酒侶。”

詩朋(诗朋),◆詩友。○[五代][齊己]《夏滿日偶作寄孫支使》詩:“何當見涼月,擁衲訪詩朋。”○[明][黃淳耀]《諸同人攜榼來就吾家賀予舉子戲成雜言一章》詩:“龐眉書客報添丁,酒社詩朋日來聒。”○[清][黃遵憲]《歲暮懷人詩》:“[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侶詩朋次第邀。”

三朋四友,◆謂若干朋友。有時含有貶義。○《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自有一班無賴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鷹放鷂,駕犬馳馬,射獵打生為樂。”○《白雪遺音‧南詞‧漁樵耕讀》:“秋來最喜讀書人,三朋四友去會文。”○[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第一章:“光景是和什麼三朋四友上哪一家的私門子打牌去了。”

肉朋酒友,◆猶言酒肉朋友。指在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肉朋酒友,問俺[老柳]。”

群朋,◆互相依附,結為黨與。○《漢書‧劉向傳》:“分曹為黨,往往群朋。”

親朋(亲朋),◆親戚朋友。○《晉書‧謝安傳》:“[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唐][杜甫]《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陳毅]《六國之行》詩:“風雷驅大地,是處有親朋。”

朋執(朋执),◆朋友,執友。○[隋][盧思道]《盧紀室誄》:“爰在弱齡,孤根(迥)立,內無怙恃,外寡朋執。”○《隋書‧辛德源傳》:“恭慎表於閨門,謙撝著於朋執。”○[唐][李邕]《臧公神道碑》:“朋執義之,昆弟友之。”

朋知,◆朋友;知交。○[南朝][宋][謝靈運]《初發石首城》詩:“重經平生別,再與朋知辭。”○[唐][孫昌胤]《清明》詩:“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朋友,◆1.同學;志同道合的人。後泛指交誼深厚的人。○《易‧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詩‧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後漢書‧馬援傳》:“[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義,內有朋友之道。”○[唐][韓愈]《縣齋有懷》詩:“名聲荷朋友,援引乏姻婭。”○[明][高啟]《次韻周誼秀才對月見寄》:“朋友凋零江海空,弟兄離隔關山迥。”○[茅盾]《曇》一:“這都是她到[上海]後收到的各方面朋友的信。”◆2.[明]代士大夫對儒學生員之稱。○[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今早有個柬帖來,說[鄒朋友]要相訪,不免啟扉等候呀。”○《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那時新得進身,這幾個朋友,好不高興,帶了五六個家人上路。”○《儒林外史》第二回:“開蒙的時候,他父親央及集上新進[梅朋友]替他起名。”○《儒林外史》第二回:“原來[明]朝士大夫稱儒學生員叫做朋友,稱童生是小友。”◆3.特指戀人。○[陳原]《社會語言學》10.2:“舊詞被賦予新義。例如:‘朋友’(在一定場合下,=戀愛對象)。”

朋游(\朋遊),◆亦作“朋遊”。◆1.朋友交往。○《後漢書‧朱穆傳論》:“[朱穆]見比周傷義,偏黨毀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絕交》之論。”○[南朝][陳][周弘讓]《與徐陵薦方圓書》:“與吾朋遊,積有年歲。”◆2.朋友。○[唐][杜審言]《贈蘇味道》詩:“輿駕還京邑,朋遊滿帝畿。”○[宋][曾鞏]《和貢甫送元考元考不至》:“朋遊所欣附,爭欲致綢繆。”○[清][朱彝尊]《折桂令》曲:“歸去來休,閑把君恩,說與朋游。”

朋遊(朋遊),◆見“朋游”。

朋飲(朋饮),◆聚飲。○[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雲翠仙》:“[才]由此坐溫飽,惟日引里無賴,朋飲競賭。”

朋淫,◆群聚淫亂。後多謂家門之內共為淫亂。○《書‧益稷》:“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孔]傳:“群淫於家,妻妾亂用。”○《魏書‧元叉傳》:“輕薄趣勢之徒,以酒色事之,姑姊婦女,朋淫無別。”○《北齊書‧後主幼主紀論》:“輔之以中宮嬭媼,屬之以麗色淫聲,縱韝紲之娛,恣朋淫之好。”

朋義(朋义),◆友情,友誼。○[宋][韓維]《次韻和君實寄景仁》:“近觀敕子詩,尤見朋義敦。”

朋興(朋兴),◆群起;蜂起。○[宋][蘇洵]《張益州畫像記》:“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志自定。”○《明史‧閹黨傳序》:“迨[神宗]末年,訛言朋興,群相敵讎,門戶之爭,固結而不可解。”○[清][許守微]《論國粹無阻於歐化》:“[希臘]諸賢,學派朋興,沿流溯始,灌溉全[歐]。”

朋心,◆同心。○《後漢書‧李固杜喬傳贊》:“[李][杜]司職,朋心合力。”○[李賢]注:“朋,猶同也。”○《陳書‧高祖紀上》:“屈禮交盟,人祇感咽,故能使舟師並路,遠邇朋心。”

朋邪,◆1.朋黨。○《舊唐書‧狄仁杰等傳論》:“當革命之時,朋邪甚眾,非推誠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與於此乎?”[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朋邪雖未盡去,亦焉能害我治哉!”◆2.朋比為奸。○《宣和遺事》前集:“[蔡京]、[蔡攸]、[童貫]之徒,縱恣於上;[高俅]、[楊戩]、[朱勉]之黨,朋邪於下。”○《宋史‧仁宗紀三》:“朕躬闕失,左右朋邪,中外險詐,州郡暴虐……朕欲聞之,其悉以陳。”○《明史‧顏繼祖傳》:“[繼祖]言二人朋邪亂政,非重創,禍無極。”

朋戲(朋戏),◆群聚嬉戲。○[唐][李商隱]《驕兒》詩:“青春妍和月,朋戲渾甥侄。”

朋徒,◆1.弟子;朋輩。○《後漢書‧儒林傳序》:“自[安帝]覽政,薄於蓺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唐][戎昱]《冬夜宴梁十三廳》詩:“家為朋徒罄,心緣翰墨勞。”○[宋][真德秀]《游鼓山》詩:“憶昨泛蓮日,選勝邀朋徒。”◆2.朋黨;黨徒。○《後漢書‧黨錮傳序》:“﹝[房植]、[周福]﹞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章士釗]《<蘇報案始末記>敘》:“詞鋒朝發,緹騎夕至,行見朋徒駭散,機關搗毀,所期者必不達。”

朋頭(朋头),◆1.朋黨的首領。○[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天寶]中,則有[劉長卿]、[袁成用]分為朋頭,是時常重東府西監。”◆2.游戲、競賽中相對抗兩隊的首領。○[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先設綵結小毬門於殿前,有花裝男子百餘人……分為兩隊,各有朋頭一名,各執綵畫毬杖,謂之‘小打’。”

朋識(朋识),◆朋友熟人。○[唐][王維]《哭祖六自虛》詩:“公卿盡虛左,朋識共推先。”

朋人,◆游戲或競賽時的隊友。○《晉書‧魏舒傳》:“[毓]每與參佐射,[舒]常為畫籌而已。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範閑雅,發無不中,舉坐愕然,莫有敵者。”

朋朋,◆風聲。○[元][祖銘]《宿徑山娑羅林》詩之二:“林風來朋朋,吹我形影弔。”

朋類(朋类),◆1.猶同僚;朋輩。○《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晉][葛洪]《<抱樸子>自敘》:“至於糧用窮匱,急合湯藥,則喚求朋類,或見濟,亦不讓也。”◆2.同類事物。○[唐][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叵堪朋類多,沸耳作驚爆。”

朋來(朋来),◆猶吉慶。語出《易‧復》:“朋來無咎。”○[宋][蘇軾]《賀正啟》:“慶此朋來之辰,必有彙征之福。”

朋舊(朋旧),◆朋友故舊。○[南朝][宋][鮑照]《學陶彭澤體詩》:“但使尊酒滿,朋舊數相過。”○[宋][蘇舜欽]《王子野行狀》:“家貧,柩不能還先塋,朋舊在要官者皆助之,遂得還京師。”○[明][歸有光]《<尚書別解>序》:“余自南都下第歸,閉門掃軌,朋舊少過。”○[章士釗]《<蘇報案始末記>敘》:“餘今年七十有四矣,朋舊凋零,遂成孤孑。”

朋酒,◆1.兩樽酒。○《詩‧豳風‧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毛]傳:“兩樽曰朋。”◆2.謂親友聚飲。○《晉書‧隱逸傳‧陶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絃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

朋奸(\朋姦),◆亦作“朋姦”。◆1.朋比為奸。○[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黼]晚乃推行[京]意,朋姦誤國如此!”[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武弁報恩》:“其子[毛錦]請襲世職,兵科給事[潘勛]駁之,謂[倫]因婿[楊玉]入[劉瑾]黨,朋奸亂政,即十世不可宥。”○《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道光朝留中密奏》:“今集小醜成群,屢犯吾境……朋奸日甚,喪盡天良。”◆2.指朋比為奸的人。○[明][陸采]《懷香記‧受詔安邊》:“我此去後,朋奸滿朝。有誰在皇上面前,肯方便一言。”○[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吁,朋奸害正,摧我屏藩。”

朋甲,◆猶朋黨。○[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先是,中朝流品相率為朋甲,以名德清重之最者為其首。”○[宋][董逌]《廣川畫跋‧書舉子圖後》:“此殆昔朋甲圖也。○[唐]之士子,中世最盛;各立朋甲,相為敵國。”

朋家,◆猶朋黨。○[宋][陳彭年]《大寶箴》:“自區草澤,亦有國華,訪此髦士,可拒朋家。”○《封神演義》第八五回:“朋家作仇,戕害百姓。”

朋會(朋会),◆朋輩聚會。○[唐][元稹]《鶯鶯傳》:“予嘗於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宋][梅堯臣]《飲韓仲文家》詩:“飲酒眾所嗜,未若朋會樂。”

朋皇,◆即鳳凰。○[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字音假借》:“‘鳳皇’可作‘朋皇’。”

朋好,◆朋友,好友。○[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人神幽明絕,朋好雲雨乖。”○[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十:“祇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宋][梅堯臣]《和通判把菊有寄》:“朋好各相望,採持空歎息。”○[康有為]《<味梨集>序》:“爭和議而逐鷹鸇,非其義深君父耶;歎日月而惜別離,非情深朋好耶?”

朋故,◆朋友故舊。○[南朝][梁][陸倕]《以詩代書別後寄贈》:“朋故遠追尋,暝宿[清江]陰。”○[唐][盧照鄰]《贈益府裴錄事》詩:“停弦變霜露,對酒懷朋故。”

朋工,◆一種勞動互助組織的成員。○《解放日報》1943.1.23:“‘朋工’多半都有些莊稼,不能跑得遠,給雇主做完工後,大家就互相幫助,只有把夥伴們的工做完,別人才能請去。”

朋附,◆1.勾結、阿附。○《魏書‧高祖紀下》:“若朋附豪勢,陵抑孤弱,罪有常刑。”○《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二年》:“[晏]昔朋附姦邪,請立[獨孤]后,上自惡而殺之。”○[明][劉基]《<照玄上人詩集>序》:“此倡彼和,更相朋附。”◆2.結黨營私。○[唐][劉禹錫]《蘇州謝上表》:“唯守職業,實無朋附,竟坐飛語,貶在遐藩。”○《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執中]嘗寄嬖人於[周豫]之家,而[豫]姦諂,受知[執中],遂舉[豫]召試館職,此[執中]朋附宜罷免者三也。”

朋分,◆共分。徐特立《致張敬堯的公開信》:“受罰人無收據,其為私人朋分可以概見。”

朋黨比周(朋党比周),◆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戰國策‧齊策一》:“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漢書‧景帝紀》:“吏或不奉法令,以貨賂為市,朋黨比周,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令亡罪者失職,朕甚憐之。”○[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官》:“諂主以佞邪,陷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如此者,亡國之臣也。”○[宋][孔平仲]《續世說‧忿狷》:“[唐][蕭瑀]嘗稱[房玄齡]以下朋黨比周,但未反爾。○[太宗]為之信誓。”

朋黨(朋党),◆1.指同類的人以惡相濟而結成的集團。後指因政見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傾軋的宗派。○《戰國策‧趙策二》:“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漢][桓寬]《鹽鐵論‧復古》:“令意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并兼之路也。”○《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八年》:“時[德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濟援。上患之,每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難!’”[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七:“假紹述之說以脅持上下,立朋黨之論以禁錮忠良。”○[章炳麟]《國故論衡‧原道中》:“不尚名譽,故無朋黨;不尊談說,故無游士;不貴才氣,故無驟官。”◆2.謂結為朋黨。○《韓非子‧有度》:“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朋從(朋从),◆1.同類相從。○《易‧咸》:“憧憧往來,朋從爾思。”◆2.朋輩。○[晉][張華]《上巳篇》:“朋從自遠至,童冠八九人。”○[唐][楊炯]《唐同州長史宇文珽神道碑》:“友于之義,[伯淮]與[季江]同寢;朋從之道,[鮑叔]與[管仲]推財。”○[宋][賀鑄]《江夏寓興》詩:“朋從正相遠,梅信為誰開。”○[清][梅曾亮]《<柏皂山房詩集>自序》:“且獨在之慨,當抱影而彌甚;掩卷之笑,非朋從所與知。”

朋齒(朋齿),◆朋輩。○[清][方苞]《<吳宥函文稿>序》:“自余客[金陵],朋齒中以文學著稱於庠序者,多不利於科舉,而[吳]君[宥函]為最。”

朋曹,◆猶朋輩。○[漢][東方朔]《七諫‧謬諫》:“賢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黨譽。”○[南朝][梁][何遜]《聊作百一體》詩:“樞機慎僕隸,媒孽畏朋曹。”○[唐][杜甫]《雨》詩:“針灸阻朋曹,糠籺對童孺。”○[宋][葉適]《徐文淵墓志銘》:“君與余游最早,余衰甚,朋曹益落。”

朋博,◆阿附;勾结。○《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不分黄頭雀,朋博結豪强。燕有宅一所,横被强奪將。”

朋比作奸,◆見“朋比為奸”。

朋比為奸(朋比爲奸朋比为奸),◆互相勾結做壞事。○《三國演義》第一回:“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清][昭槤]《嘯亭雜錄‧湖北謠》:“[畢公]任制府時,[滿洲]王公[福寧]為巡撫,[陳望之][淮]為布政,三人朋比為奸。”○[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四章:“於是花錢消災的朋友感激他的營救,跟他朋比為奸的上級贊賞他的才能。”亦作“朋比作奸”。○《明史‧溫純傳》:“極論二人陰有所恃,朋比作奸。”◆补证条目■互相勾结做坏事。○宋高登《上渊圣皇帝书》:“此曹當盡伏誅,今且偃然自恣,尚欲朋比爲奸,蒙蔽天日。”

朋比,◆1.阿附;勾結。○《新唐書‧選舉志上》:“向聞[楊虞卿]兄弟朋比貴勢,妨平進之路。”○《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二年》:“按[詵]受國厚恩,列在近戚,而朋比匪人,志趨如此,原情議罪,實不容誅。”○[章炳麟]《五無論》:“及設議院,而選充議士者,大氐出於豪家,名為人民代表,其實依附政黨,與官吏相朋比,挾持門戶之見,則所計不在民生利病,惟便於私黨之為。”◆2.結成私黨。○《新唐書‧李絳傳》:“趨利之人,常為朋比,同其私也。”○《明史‧張璁傳》:“帝果疑諸臣朋比,乃命[璁]署都察院……覆讞,盡反其獄,傾諸異己者。”○《清史稿‧高宗紀一》:“[任蘭枝]及太常寺卿[陶正靖]坐朋比,下部嚴議。”○《論“五四”》:“有[建炎]時代[汪伯彥]、[黃潛善]的朋比亂政,主和誤國,才引起太學生[陳東]、[歐陽徹]的上書言事。”

朋愛(朋爱),◆好友。○[唐][張說]《送李問政河北簡兵》詩:“斗酒貽朋愛,踟躕出御溝。”

面朋口友,◆謂非真誠相交的朋友。○[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劉]拊髀歎曰:‘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財之義,非道義之交不可。’”[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閒齋]曰:‘戔戔之俗,萬變千更,交固不易言也。方其盛也,面朋口友,不招自來。’”

面朋,◆非真誠相交的友朋。○[漢][揚雄]《法言‧學行》:“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後漢書‧何敞傳》:“絕交面朋,崇厚浮偽。”○[唐][許渾]《姑孰官舍寄汝洛友人》詩:“官靜亦無能,平生少面朋。”

兩朋,◆两组;两队。○《太平广记》卷四八一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龟兹》:“十二月及元日,王及首領,分爲兩朋,各出一人,著甲,衆人執瓦石棒棍,東西互擊,甲人先死即止,以占當年豐儉。”○《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玄宗爲平王,有散樂一部,定韋后之難,頗有預謀者。及即位,命寧王主藩邸樂,以亢太常,分兩朋以角優劣。”

良朋,◆好友。○《詩‧小雅‧常棣》:“每有良朋,況也永歎。”○[唐][李商隱]《漫成》詩之一:“[沈][宋]裁辭矜變律,[王][楊]落筆得良朋。”○《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續范亭]《登高望林老葉參謀長不至》詩:“聞道[延安]多集會,良朋不至秋風來。”

連朋(连朋),◆猶結黨。○《管子‧山至數》:“內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與。熟穀之人則去亡,故天子失其權也。”

浪友狂朋,◆指行为轻狂放荡的朋友。○明沈璟《绣带引·题情》套曲:“憶昔相逢兩情和。浪友狂朋幾調唆,慳雲澀雨屢經過。”

酒肉朋友,◆常在一起吃喝的朋友。亦指只在吃喝上來往交際的朋友。○[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摺:“[關雲長]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兩隻手送與你那[荊州]來。”○[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諺語》:“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

酒朋,◆酒伴。○[宋][柳永]《歸去來》詞:“憑仗如花女,持杯謝、酒朋詩侶。”◆补证条目■酒伴。○宋李清照《永遇乐》词:“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侣。”

交朋友,◆1.結交朋友。◆2.方言。專指男女戀愛。

交朋,◆朋友。○[唐][白居易]《祭元微之文》:“四海之內,誰無交朋?”[宋][陸游]《歲盡苦寒》詩:“歲月推移吾輩老,交朋零落此生浮。”○[清][姚鼐]《祭張少詹曾敞文》:“荒園廢寺,挈攜交朋。”

嘉朋,◆良朋。○[明][劉基]《郁離子‧九難》:“於是乎翠蓋飄搖,文鷁委蛇,嘉朋遠至,冠佩追隨。”

怪友狂朋,◆任性而为、狂放不的朋友。○元关汉卿《青杏子·离情》套曲:“與怪友狂朋尋花柳,時復間和哄消愁。”

高朋,◆猶貴賓。○[元][張可久]《點絳唇‧翻歸去來辭》套曲:“悅高朋故戚,共談玄講理,辦登山翫水,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明][王錂]《春蕪記‧訪友》:“石林精舍囂塵少,仗爾高朋探寂寥。”○[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九章:“擺破爛攤的嘛。咱還能有啥高朋貴友嗎?”參見“高朋滿座”。

分朋引類(分朋引类),◆分成派別,招引同類。○[清][昭槤]《嘯亭雜錄‧不喜朋黨》:“[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互相推奉,漸至分朋引類,陰為角鬥。”

分朋,◆分群;分組。○[北周][庾信]《春賦》:“拂塵看馬埒,分朋入射堂。”○《舊唐書‧中宗紀》:“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并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梨園]毬場,分朋拔河。”○[宋][蘇軾]《上元過祥符僧可久房蕭然無燈火》詩:“門前歌舞鬥分明,一室清風冷欲冰。”

二朋,◆1.兩組;兩類。○《新唐書‧西域傳下‧寧遠》:“每元日,王及首領判二朋,朋出一人被甲鬥,眾以瓦石相之,有死者止,以卜歲善惡。”◆2.指二人,朋,輩。○[元][蒲紹簡]《登瀛洲賦》:“少[雲臺]之十將,多[元][愷]之二朋。”

鬥朋(斗朋),◆即角抵。○《後漢書‧南匈奴傳》“饗賜作樂,角抵百戲”[唐][李賢]注:“角抵之戲則魚龍爵馬之屬。言兩兩相當,亦角而為抵對,即今之鬥朋,古之角抵也。”

得朋,◆獲得同類或同道者。○《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王弼]注:“西南致養之地,與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孔穎達]疏:“西南得朋者,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陰也,今以陰詣陰,乃得朋,俱是陰類,不獲吉也。”○《後漢書‧朱暉傳論》:“[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絕同志之求;黨俠生敝,而忘得朋之義。”○[北周][庾信]《北園射堂新成》詩:“擇賢方知此,傳卮喜得朋。”○[宋][劉克莊]《輓方孚若寺丞》詩:“詩裏得朋卿與我,酒邊爭霸也無人。”

黨朋(党朋),◆猶朋黨。○[唐][孟郊]《寄張籍》詩:“古人貴從晦,君子忌黨朋。”

賓朋(宾朋),◆賓客朋友。○[南朝][宋][鮑照]《代堂上歌行》:“車馬相馳逐,賓朋好容華。”○《西游記》第六九回:“我又不曾與他會茶會酒,又不是賓朋鄰里,我怎麼認得他!”[陳毅]《頤和園“五一”春游紀盛》詩:“大家翩翩起舞,無分各國賓朋。”

邦朋,◆亦作“邦倗”。◆互相勾結違法亂政的人;朋黨。○《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七曰為邦朋。”○[鄭玄]注:“朋黨相阿,使政不平者。故書朋作傰。”○[賈公彥]疏:“朋為朋黨阿曲,相阿違國家正法,擅生曲法,使政不平以罔國法,故曰邦朋。”○[宋][陸游]《賀莆陽陳右相啟》:“故士氣屢折而復振,邦朋既久而自消。”○[章炳麟]《非黃》:“此悃愊之士所以日壅,而邦倗所以得志也。”

百朋,◆1.亦作“百馮”。指極多的貨幣。○《詩‧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高亨]注:“朋,古代以貝殼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藝文類聚》卷八四引《六韜》:“[太公]謂[散宜生]求珍物以免君罪。之[九江],得大貝百馮。”○[宋][蘇軾]《答丁連州啟》:“遠移一紙之書,何啻百朋之錫。”○[沈礪]《亞子郵贈先德粥粥翁<養餘齋詩集>等詩以謝之》:“故人遠道百朋錫,名著《青箱》與《拙存》。”◆2.諸友。○[清][張明弼]《四氏子傳》:“乃吾六親百朋,無一達人。”

姦朋(奸朋),◆猶奸黨。○[宋][范成大]《白狗峽》詩:“石磯鐵色頑,相望如姦朋。”參見“姦黨”。

朋「弸」004

弸彋,◆風吹帷帳鼓起貌。○《漢書‧揚雄傳上》:“帷弸彋其拂汨兮,稍暗暗而靚深。”○[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弸彋,風吹帷帳鼓貌。”

弸中,◆謂(才德)充實於內。○[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發揮事業,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宋][歐陽修]《謝張先輩啟》:“服懿行以弸中,騰藉華而冒遠。”參見“弸中彪外-弸中彪外”。

弸彪,◆見“弸中彪外”。

弸中彪外,◆謂才德充實於內者,則文采必自然發揚於外。○[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李軌]注:“弸,滿也;彪,文也。積行內滿,文辭外發。”○[清][薛福成]《<寄龕文存>序》:“予讀[彥清]之文,擩嚌百氏,弸中彪外,馳騁不可抑遏。”亦省作“弸彪”。○[元]王逢《奉寄王丁二御史》詩:“其中弸彪兩柱史,飯蔬日飲清溪水。”

朋「輣」005

衝輣(冲輣),◆沖車和樓車。亦泛指戰車。○《漢書‧敘傳下》:“戎車七征,衝輣閑閑。”○《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或為地道,衝輣橦城。”○[李賢]注引[許慎]曰:“輣,樓車也。”○[晉][陸機]《辯亡論上》:“輶軒騁於南荒,衝輣息於朔野,齊民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固矣。”○[清][唐孫華]《進呈御覽詩一百韻》:“一戎清朔漠,百日息衝輣。”

輣車(輣车),◆古代有望樓的戰車。○《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陳喜]作輣車鏃矢,刻天子璽,將相軍吏印。”○[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輣車,戰車也。”

輣衝(輣冲),◆瀑布瀉流貌。

雲輣(云輣),◆樓車。○《藝文類聚》卷四七引[南朝][梁][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雲輣俯闞,地穴斜通。”○《新唐書‧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旝雲輣,唾手可取。”

輣軋(輣轧),◆象聲詞。形容水聲宏大。○《文選‧張衡<南都賦>》:“流湍投濈,砏汃輣軋。”○[李善]注:“砏汃輣軋,波相激之聲也。”○[清][黃景仁]《喜雨》詩:“初響極輣軋,末勢猶砰訇。”

朋「掤」004

掤扒,◆謂繩捆索綁。○[宋][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十一齣:“誰知命運遭乖蹇,今朝受刑憲。免教受掤扒,感恩即非淺。”○[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摺:“他將你掤扒吊栲施呈盡。”○《水滸傳》第五一回:“看見兒子吃他掤扒在那裏,便哭起來。”

掤裂,◆崩裂,破裂。○《朱子語類》卷二一:“雷擊所在,只一氣滾來,間有見而不為害,只緣氣未掤裂。”

苦掤苦拽,◆亦作“苦綳苦拽”。苦苦支撑;勉强维持。形容境遇极其艰难,好不容易才坚持下来。○《西游记》第六五回:“苦掤苦拽來相戰,皆因三藏拜彌陀。”○《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向日那些舊朋友,都還道是昔日的晁大舍,苦綳苦拽,或當借了銀錢,或損折了器服,買了禮,都來與晁大舍接風,希圖沾他些資補。”

掤拽,◆勉強支撐。○[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但新詞雅曲閑編掜,且粗衣淡飯權掤拽。”○[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方言》:“[南都]方言……勉強營為曰掤拽,曰巴結,曰扯拽。”

朋「綳」003

綳補,◆勉强维持。○胡祖德《沪谚外编·莫早婚》:“柴米油盐难绷补,更需学费送先生。”○茅盾《多角关系》五:“我也不想绷补得挺刮光鲜了,反正如今像我这样尴尬的人,着实多在那里。”

椶綳,◆补证条目■亦作“棕綳”。用棕绳穿在长方形木框上制成的床屉子。也称棕绷子。○茹志鹃等《她从那条路上来》:“好在天气已是初夏,奶奶就在棕绷上铺了一些报纸。”○赵丽宏《远去的歌声》:“还有修沙发的,箍桶的,配钥匙的,修棕绷藤绷的,所有的手艺人,都会用如歌的旋律发出他们独特的呼喊。”

綳綳拽拽,◆勉强支撑;凑合。○《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有得一兩二兩贏餘,便也留着些做箇根本。而今只好綳綳拽拽,朝升暮合過去,那得贏餘?”

朋「棚」055

竹棚,◆用竹子搭建的輕便建築物。○[唐][杜牧]《蠻中醉》詩:“瘴塞蠻江入洞流,人家多在竹棚頭。”一作[張籍]詩,題無“醉”字。○[元][馬祖常]《錢塘潮》詩:“石橋西畔竹棚斜,閑日浮舟閱歲華。”○[俞天白]《吾也狂醫生》卷中第十四章:“爸爸的治療室兼臥室,就是那間破舊的竹棚,居於所有竹棚的中心。”

戰棚(战棚),◆古代城墻上防守用的活動棚屋。○《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初,[成都]無隍塹,乃教[耽]濬隍,廣三丈;作戰棚于埤,列左右屯營。”○[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邊城守具中有戰棚,以長木抗於女牆之上,大體類敵樓,可以離合。設之,頃刻可就,以備倉卒城樓摧壞,或無樓處受攻,則急張戰棚以臨之。”○[宋][葉適]《江陵府修城記》:“為磚城二十一里,樓櫓戰棚之屋一千三間,浚隍池,繚甬道,備凡扞禦器械之用。”

樂棚(乐棚),◆古時藝人表演歌舞、戲劇的棚帳。○[唐][元稹]《哭女樊四十韻》:“騰蹋遊江舫,攀緣看樂棚。和蠻歌字拗,學妓舞腰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宵》:“自燈山至[宣德門]樓橫大街,約百餘丈……內設樂棚,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并左右軍百戲。”○[元][王惲]《浣溪沙‧贈朱簾秀》詞:“滿意苕華照樂棚,綠雲紅灩逐春生,捲簾一顧未忘情。”

鷹棚(鹰棚),◆古代鷹坊中飼養獵鷹的棚子。○《元史‧文宗紀四》:“命[興和路]建[燕鐵木兒]鷹棚。”參見“鷹坊”。

陰棚(阴棚),◆涼棚。亦指搭在眉梢上用以遮陽的手掌。○[華堯安]《放鴨》二:“他一骨兒站起身,爬上岸,手搭陰棚向遠處一瞧,[寶珍]可真的劃着菱桶,吹着蘆哨來了。”

一棚,◆1.猶言一場。棚,指考棚,封建時代考試場所。○《儒林外史》第三二回:“目今宗師考[廬州],下一棚就是我們。”◆2.猶一架。用於花果。○[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方外玄蹤》引[凌雲翰]《題溫日觀墨葡萄》詩:“風飄露灑一棚秋,路入[滄江]憶舊遊。”◆3.[清]末陸軍編制單位,十四人為一棚。約相當於今之一班。

腰棚,◆舊時戲園或戲場中兩旁的看棚。○[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摺:“先生,你去那神樓上或腰棚上那裏坐。”◆补证条目■旧时戏台或戏场中两旁的看棚。○宋吴潜《秋夜雨·依韵戏赋傀儡》词:“腰棚傀儡曾懸索,粗瞞憑一層幕。”

驗棚(验棚),◆為驗屍搭的棚子。○[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檢驗》:“須出一高腳牌豎立驗棚前。”

蟹棚,◆捕蟹人臨時休息的簡易房屋。○[朱亞明]《浦東反“清鄉”》:“我們這個組不進大村莊,專找偏僻地方的小宅子、祠堂和墳山屋居住。有時也蹲蟹棚。”

孝棚,◆在靈堂前臨時搭起的供吊唁用的帳棚。○《紅樓夢》第一一○回:“從[榮國府]大門起至內宅門,扇扇大開,一色凈白紙糊了,孝棚高起,大門前的牌樓立時豎起。”◆补证条目■在灵堂前临时搭起的供吊唁用的帐棚。○熊召政《张居正》第八回:“一大队虎贲勇士簇拥着张居正来到孝棚前面,顷刻间起轿而去。”

象棚,◆[北宋]時[汴京][東角樓]街巷勾欄之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裏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裏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

窩棚(窝棚),◆簡陋的小屋。○[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一:“﹝[李常有]﹞就在一座松樹林子裏,搭起一個小窩棚。”○[郭澄清]《大刀記》第六章:“瓜地中間,搭了個窩棚。”

天棚,◆1.在戶外用竹木席幔等搭起的棚,用以遮蔽風雨日光。○《遼史‧禮志一》:“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前期,置百柱天棚。”○《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見院子裏正在那裏搭天棚,安戲臺。”○[老舍]《四世同堂》十:“警察們通知有天棚的人家,趕快把棚席拆掉。”◆2.在房內屋頂或樓板下加建的一層東西,用木板或木條、葦箔等做成,有保溫、保凈、隔音、美觀等作用。○[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韓老六]吩咐完了,就陪[杜][唐]二人坐在紅漆炕桌的旁邊,挂在天棚上的大吊燈點起來了。”

松棚,◆1.用松樹枝葉搭的棚舍。○《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我這後院後頭有個松棚兒,你老挪到後頭去,好不好……公子到那裏一看,那裏什麼松棚兒!原來是四根破竹竿子支着,上面又橫搭了幾根竹竿兒,把那砍了來作柴火的帶葉松枝兒搭在上面晾着,就着遮了日暘兒,那就叫‘松棚兒’!”◆2.蓬亂貌。○[明][沈鯨]《雙珠記‧纊衣寄詩》:“粗疏鬢髮亂松棚,面皮爛焦千層餅。”◆补证条目■用松树枝叶搭的棚舍。○《中国旅游地理》2007年第1期:“全县出动,四街两关(西关、北关)以及各大小街道开始搭松棚、书写灯联、制作灯对、灯匾及各式彩灯。”

書棚本(书棚本),◆[南宋][臨安](今[杭州])[棚橋]北[睦親坊][陳]宅書鋪和[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為[陳起]、[陳思]父子經營的書坊。他們擁有刻坊,刻印的書籍頗受時人歡迎。後稱書棚本。其時,[太廟]前[尹]家書籍鋪所刻的書,樣式與之相仿,亦稱書棚本。

射棚,◆見“射堋”。

山棚,◆1.為慶祝節日而搭建的彩棚,其狀如山高聳,故名。○[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五:“[萊公]在藩鎮,嘗因生日搆山棚大宴,又財用僭侈,為人所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2.[唐]代東都西南山區的民戶。以射獵為生,無定居。俗稱山棚。○《舊唐書‧憲宗紀下》:“留守[呂元膺]乃出兵圍之,賊突圍而出,入[嵩岳],山棚盡擒之。”○《新唐書‧呂元膺傳》:“東畿西南通[鄧虢],川谷曠深,多麋鹿,人業射獵而不事農,遷徙無常,皆趫悍善鬥,號曰‘山棚’。”○[宋][蘇軾]《送王伯颺守虢》詩:“山棚盜散人安寢,勸買耕牛發陳廩。”

棚子,◆1.用竹木一類東西搭成的篷架或小屋。○[楊朔]《京城漫記》:“他們搭個棚子,把草晾在陰涼地方,天天往上噴水。”如:草棚子。2.地下采礦時在巷道或工作面中所采用的一種支架。一般由一根棚梁和兩三根棚腿所組成。◆补义条目■绷子。棚,通“绷”。○明张景《飞丸记·丸里缄怀》:“碧桃……叫翠梅取了絨綫板兒,你拿棚子過來。”又:“翠梅,收拾了棚子。”■补证条目■地下采矿时在巷道或工作面中所采用的一种支架。一般由一根棚梁和两三根棚腿所组成。○周梅森《黑坟》第三五章:“他头上两架歪斜的棚子也在爆炸声中冒落下来。”

棚帳(棚帐),◆即帳篷。○[王汶石]《大木匠》:“各種貨攤上的白布棚帳,像泊在岸邊預備起程的密集的帆桅。”

棚巷,◆棚帳之間的巷道。○[王汶石]《大木匠》:“他本當到京貨行的棚巷裏去,可是他那雙腳,卻像那識途的老馬,把他載到熟識的街道去了。”

棚頭(棚头),◆1.朋黨首領。○[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貢舉》:“在館諸生更相造詣,互結朋黨以相漁奪,號之為棚,推聲望者為棚頭。”◆2.貢院負責官吏。○[宋][王讜]《唐語林‧文學》:“自[開元]二十四年……始置貢院。○[天寶]則有[袁成用]、[劉長卿]分為棚頭,是時常重東府西監。”◆3.[宋]時稱呼專事鬥雞、逐兔、賭博等並以此為業的人。○[宋][范成大]《臨洺鎮》詩:“北人爭勸[臨洺]酒,云有棚頭得兔歸。”○[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閑人》:“又有專為棚頭,又謂之習閑,凡擎鷹、駕鷂、調鵓鴿、養鵪鶉、鬥雞、賭博、落生之類。”◆4.指[清]代棚民組織為首的人。○[清][馮桂芬]《陳君若木家傳》:“[咸豐]三年,君與官紳議,簡其中誠實者為棚頭,給軍功頂戴,令眾有所隸。”參見“棚民”。

棚塞,◆指牧民居處之地。○《宋史‧兵志十二》:“今[鄆州]之[東平],[北京]之[大名]……以及[瀛][定]之間棚塞草地疆畫具存,使臣牧卒大半猶在,稍加招集,則指顧之間措置可定,而人免納錢之害,國收牧馬之利,豈非計之得哉?”

棚圈,◆飼養牲畜的簡易建築,有棚和欄。○[李若冰]《延安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租用耕牛的辦法》:“集體飼養的棚圈、飼養員、草料等條件還不具備。”○[郭小川]《崑侖行》詩:“這兒是小小的棚圈,只有母羊下來產羔。”

棚棚硬,◆形容言詞態度堅決強硬。○[鄒韜奮]《滑稽劇中的慘痛教訓》:“打算不抵抗而逃,這原也是一件雖不光明正大而總算是這麼一回事,但心裏早就准備三十六着的第一着,而嘴裏卻說得棚棚硬。”

棚民,◆指[清]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清史稿‧食貨志一》:“棚民之稱,起於[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縣內,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藝麻種箐,開鑪煽鐵,造紙制菇為業。”○[清][魏源]《聖武記》卷十:“[陝西]老林,惟棚民流寓,零散墾種。”○[清][馮桂芬]《陳君若木家傳》:“棚民帖然改行,汔於城陷,無一從賊者。”◆补证条目■指清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卞利《徽州民俗》:“不管怎样,棚民最终被驱逐离开徽州的毕竟是少数。”

棚菊,◆菊的一種。○[宋][范成大]《菊譜‧黃花》:“藤菊,花密,條柔,以長如藤蔓,可編作屏障,亦名棚菊。”

棚井,◆棚戶井廬。○《宋史‧兵志十二》:“圉人歲被榜罰,吏掾牧事害民,棚井科率無寧歲。”○《宋史‧兵志十二》:“桑棗井廬多所毀伐,監牧官吏為費不貲,牧卒擾民,棚井抑配,為害非一。”

棚架,◆用竹木等搭的有篷的架子。徐遲《鳳翔》:“朱紅的門邀請你到葡萄棚架之下。”

棚籍,◆猶客籍。○[清][惲敬]《上陳笠帆按察書》:“以大[清]之民居大[清]之土,為大[清]之士。本籍,士也;棚籍,亦士也。”

棚戶(棚户),◆方言。住在簡陋的房屋裡的人家。◆补证条目■简陋的房屋,也指住在简陋的房屋里的人家。○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开始是路旁搭起的棚户,慢慢地发展成为固定的建筑和街道。”○王安忆《小饭店》:“棚户的住宅虽然是拥挤的,可却伸向弄堂的腹地。”

棚閣(棚阁),◆1.敵樓。○《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二載》:“賊又以鉤車鉤城上棚閣。”○[胡三省]注:“棚閣者,於城上架木為棚,跳出城外四五尺許,上有屋宇以蔽風雨。戰士居之,以臨禦外敵。今人謂之敵樓。”◆2.用竹、木等搭建的篷架、陋屋。◆补证条目■用竹、木等搭建的篷架、简屋。○《普曜经·论降神品》:“此維耶離無極大城,人民滋茂,安隱豐熟,快樂無難,軒窗門户,彫文棚閣,嚴飾巍巍,浴池園觀,男女周旋遊戲其中,人民居宅儼然整齊。”○石云涛《安史之乱》引子:“还在车上建造棚阁,缠绕着彩色的丝绸,做成山林层叠的样子。”

棚車(棚车),◆1.帶篷的車。○[元][王惲]《洛中吟》:“棚車載酒都人賞,名教傳家習俗同。”參見“棚車鼓笛”。2.有頂的貨車。◆补证条目■带篷的车。○张承志《黑骏马》四:“我走到棚车前面,轻声地呼唤着索米娅。”◆有顶的货车。○苏童《棚车》:“棚车就是货车的空车厢,那人说。”

棚長(棚长),◆[清]代軍隊中一棚之長。○[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此學兵畢業後,皆充新軍棚長。”

牛棚,◆牛欄。“文化大革命”中被引申為關押所謂“牛鬼蛇神”的地方。○[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自從十多年前在‘牛棚’裏一咬牙戒了煙,從未開過戒。”○[巴金]《迎接社會主義文藝的春天》:“我雖然被誣衊為‘牛鬼蛇神’、‘反動權威’待在‘牛棚’,經常給揪出去批鬥,但我卻沒有被逮捕。”

馬棚風(马棚风),◆謂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紅樓夢》第十六回:“也因姨媽看着[香菱]模樣兒好還是末則……故此擺酒請客的費事,明堂正道的與他作了妾。過了沒半月,也看的馬棚風一般了,我倒心裏可惜了的。”

馬棚(马棚),◆養馬的簡陋房屋。○《紅樓夢》第三九回:“丫環回說,南院馬棚裡走了水,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新華半月刊》1958年第9期:“[毛主席]去[撫順]視察工作,在路過[高坎鄉]時,曾經下車,看過社裏的馬棚和正在修建中的電井工地。”○[沈凱]《古瑪河春曉》第七章:“[依沙拜克]的父親又病死在地主的馬棚裏。”

露棚,◆四周無遮蔽的棚屋。○[明][陶宗儀]《輟耕錄‧隱逸》:“回至中途,夜黑,不良於行,暫憩一露棚下。”

樓棚(楼棚),◆城上的棚閣。用於防守。○[宋][范成大]《京城》詩:“倚天櫛櫛萬樓棚,聖代規模若化成。如許金湯尚資盜,古來[李勣]勝[長城]。”○《宋史‧孟宗政傳》:“[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樓棚,立甕瀦水以隄火。”

龍棚(龙棚),◆臣民等候朝見皇帝時休憩的簡易房屋。○《清史稿‧聖祖紀三》:“朕於十七日進宮經棚,老人已得從容瞻覲。十八日[正陽門]行禮,不必再至龍棚。”

亮棚,◆謂手掌靠在額上遮光以助遠望。○[郭澄清]《大刀記》第二卷第九章:“[二愣]娘站在角門外頭,手掌打着亮棚,脊背倚着墻角,久久地眺望着她那漸漸遠去的兒子。”

涼棚(凉棚),◆1.夏季用以蔽日取蔭的棚子。○[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結棚避暑》:“[長安]富家子[劉逸]、[李閑]、[衛曠]……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綺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間坐,遞相延請,為避暑之會。”○《老殘游記》第三回:“池子北面是個[呂祖殿],殿前搭着涼棚。”○[老舍]《茶館》第一幕:“隔窗可見後院,高搭着涼棚,棚下也有茶座兒。”◆2.指遠望時平放在額前的手掌。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六章:“走到橋頭,用手在眼眉上邊搭了個涼棚,極力遠望。”

看棚,◆臨時搭建的看臺。○[唐][盧□]《逸史‧王播》:“端午日,盛為競渡之戲。諸州徵伎樂,兩縣爭勝負,綵樓看棚,照耀江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咸通]十三年三月,新進士集於[月燈閣]為蹙鞠之會。擊拂既罷,痛飲於佛閣之上,四面看棚櫛比,悉皆褰去帷箔而縱觀焉。”

卷棚頂(卷棚顶,◆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特點是兩坡相交處成弧形的曲面,無明顯屋脊。

機棚(机棚),◆停放飛機的棚子。○[孔素]《當第一架飛機試飛的時候》:“那時,我們是邊建廠邊生產,各種設備還不齊全。試飛站沒有一個機棚。”

貨棚(货棚),◆搭棚的貨攤。○[金平]《迷彩》:“貨棚、貨攤,五光十色的張挂和陳設。”

灰棚,◆1.堆稻草灰的矮小房子。◆2.灰頂的小房子。◆补证条目■堆稻草灰的矮小房子。○贺享雍《余忠老汉的儿女们》第一部第一节:“小院边缘,主人用石头砌了一个灰棚,上面覆盖着玻纤瓦。”又:“灰棚和鸡、鸭栅栏的边上,才是一排茂盛的果树,其中一棵高大的柚子树特别引人注目。”◆灰顶的小房子。○张恨水《风檐尝烤肉》:“不,顺直门里烤肉宛家的灰棚里,东安市场东来顺三层楼上,前门外正阳楼院子里,也可以烤肉吃。”又:“尤其是烤肉宛家,每到夕阳西下,喝小米稀饭的雅座里,可以搬出二三十件狐皮大衣,自然,那灰棚门口,停着许多漂亮汽车。”

工棚,◆工地上臨時搭起來供工作或住宿用的簡便房屋。

浮棚,◆臨時搭蓋的棚子。○[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然而[汴流]迅急,墜者不救……比來短牆多隳,而依岸民廬,皆蓋浮棚,月侵歲展,岸路益狹。”

豆棚,◆用竹木搭成的棚架,供蔓生豆藤攀附生長。房前屋後的豆棚,夏日為納涼佳處。○《豆棚閑話‧朝奉郎揮金倡霸》:“天色乍晴,就有人在豆棚下等說古話哩,我們就去。”○[葉聖陶]《窮愁‧貧女淚》:“豆棚瓜架,一家歡笑,此樂亦正不淺。”◆补证条目■用竹木搭成的棚架,供蔓生豆藤攀附生长。房前屋后的豆棚,夏日为纳凉佳处。○明曹臣《舌华录》:“張靈嗜酒傲物,或造之者,張方坐豆棚下舉杯自酌,目不少顧。”

頂棚(顶棚),◆1.天花板。室內用以承塵,多以紙或布為之。○[趙樹理]《邪不壓正》二:“這房子可真不錯:那頂棚是布的呀紙的?”[金河]《大車店一夜》一:“我坐在炕沿上,望着紙糊的頂棚有些猶豫了。”◆2.船艙上面擋風雨的遮蓋物。○[洪洋]《長江的黎明》第十二章:“只幾分鐘的時間,船員們便在‘江進號’的頂棚上,密密匝匝地鋪上了一屋綠樹枝。”

打棚,◆方言。開玩笑。○[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也可以自白一句:我寧可向潑剌的妓女立正,卻不願意和死樣活氣的文人打棚。”

草棚,◆指草蓋的簡陋住屋。○[魯迅]《<二心集>序言》:“蝸牛廬者,是三國時所謂‘隱逸’的[焦先]曾經居住的那樣的草窠,大約和現在[江]北窮人手搭的草棚相仿,不過還要小。”○[茅盾]《子夜》十三:“那就好極了!可是今晚上只要二十個,到工人們住家草棚那一帶走走。”

彩棚(\綵棚),◆用彩紙、彩綢、松柏樹枝等裝飾的棚子。多用於喪禮、婚儀或慶典。○《紅樓夢》第十四回:“路上彩棚高搭,設席張筵,和音奏樂,俱是各家路祭。”○[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但景象如舊,商店多搭彩棚,作大廉售,而顧客仍寥寥。”

爆棚,◆1.比喻有轟動效果。○《新華文摘》1981年第9期:“記者擠在那個並不寬廣的首相府接見廳,等着拍攝這項‘爆棚’新聞。”◆2.形容客滿、滿座。如:現在餐館已經爆棚。◆补证条目■比喻有轰动效果。○《文汇月刊》1986年第3期:“没有爆棚,更没有天翻地覆,被认为是海外最重要的华文女作家之一的陈若曦的最重要作品,就这么印出来了。”◆形容客满,满座。○《人民日报》2000.4.28:“从第二场起场场爆棚,大赛管委会在广大‘武迷’的强烈要求下,于第三场比赛即开始公开售票。”

板棚,◆木板搭的棚子。○[魯迅]《故事新編‧理水》:“[舜爺]的百姓……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還搭有小小的板棚。”

朋「倗」002

倗友,◆朋友。○[章炳麟]《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父子君臣夫婦倗友各有正文,而昆弟獨假於韋束之次弟。”

邦倗,◆見“邦朋”。

朋「錋」001

錋子,◆原指[清]末不帶孔的小銅幣,十個當一個銅元。○[劉半農]《揚鞭集‧麵包與鹽》:“兩子兒的面,一個錋子的鹽,擱上半喇子兒的大蔥。”

朋「鵬」032

雲鵬(云鹏),◆1.翱翔高空的大鵬。○[晉][葛洪]《抱樸子‧逸民》:“猶焦螟之笑雲鵬,朝菌之怪大椿。”○[南朝][梁][張纘]《大言應令》詩:“罝羅微物,動落雲鵬。”○[唐][錢珝]《江行無題》詩之二四:“帆翅初張處,雲鵬怒翼同。”◆2.比喻奮發有為的人。○[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慧寺碑》:“燭龍韜景,避[堯]日於幽都;雲鵬歛翼,候[虞]風於海宴。”○[宋][蘇軾]《次韻郭功甫》之一:“九萬里風安稅駕,雲鵬今悔不卑飛。”○[趙樸初]《周總理輓詩》:“無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雲鵬自風摶,蓬雀徒目送。”參閱《莊子‧逍遙游》。

魚鵬化(鱼鹏化),◆典出《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後以“魚鵬化”形容空間之廣闊,氣勢之雄壯。○[唐][李群玉]《登蒲澗寺後二岩》詩之三:“遐想魚鵬化,開襟九萬風。”

萬里鵬程(万里鹏程),◆猶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明][馮惟敏]《桂枝香‧春怨》曲:“拼着你萬里鵬程,撇下俺一腔春恨。”○《白雪遺音‧八角鼓‧才郎夜讀》:“髮懸樑,錐刺股……到後來,纔得這萬里鵬程,青雲獨步。”○《戲曲選‧祭頭巾》:“見他人萬里鵬程,嘆老儒,嘆老儒功名無份。”◆补证条目■犹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宋葛立方《减字木兰花·四侄过省候廷试席上作》词:“萬里鵬程,南省今書淡墨名。”

天池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后遂以“天池鵬”喻指胸怀大志、前程远大之人。○元鲜于枢《华鲸引》:“昔聞北溟魚,化作天池鵬。”○元范梈《王氏能远楼》诗:“游莫羡天池鵬,歸莫問遼東鶴。”

鵬張(鹏张),◆如大鵬展翅。比喻顯揚才能。○[唐][裴廷裕]《授孫偓判戶部制》:“鵬張上國,[顏淵]首冠於諸科;弓招小山,[穆生]道優於置醴。”

鵬運(鹏运),◆1.《莊子‧逍遙游》:“﹝[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後即以“鵬運”謂大鵬之奮然高飛遠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言必鵬運,氣靡鴻漸,倒海探珠,傾[昆]取琰。”○[明][李東陽]《後登舟賦》:“縱鵬運於九程,託鴻心於一紙。”◆2.大鵬藉以飛行之雙翼。○[唐][朱子奢]《昭仁寺碑銘》:“吹劍首於[雷門],巢蚊睫於鵬運。”

鵬雲(鹏云),◆面積很大的雲。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楊炯]《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燭龍晝夜於[鍾山],鵬雲南北於溟海。”○[唐][李嶠]《宣州大雲寺碑》:“內則香殿崛起,若朱鳥舒翼,冠南海之鵬雲。”○[元][鄭禧]《春夢錄》:“鷁鳥孤退,鵬雲自垂。”

鵬魚(鹏鱼),◆鵬與魚。比喻人與己。○[唐][李商隱]《喜聞太原同院崔侍御臺拜兼寄在臺三二同年之什》詩:“鵬魚何事遇屯同,雲水升沈一會中。”○[劉學鍇][余恕誠]補注:“鵬喻[崔],魚自喻。”

鵬游(鹏游,◆見“鵬遊”。

鵬遊(鵬遊),◆亦作“鵬游”。◆1.像大鵬飛騰。形容書法運筆的雄健。○[唐][蔡希綜]《法書論》:“夫書匪獨不調端周正,先藉其筆力,始其作也,須急回疾下,鷹視鵬游,信之自然。”◆2.高遠的飛行。○[宋][滕宗諒][歐陽修]等《鶴聯句》:“天池憶鵬遊,雲羅傷鳳沈。風流超縞素,雅淡絕規箴。”

鵬翼(鹏翼),◆1.大鵬的翅膀。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文選‧左思<吳都賦>》:“屠巴蛇,出象骼;斬鵬翼,掩廣澤。”○[李周翰]注:“鵬鳥其翼垂天,今斬之,固掩蔽廣澤也。”○[唐][謝偃]《玉牒真記》:“曩者炎運將終,九城淪陷,於是披丹霄而軒鵬翼,駕元海而截鯨鱗。”○[明][高啟]《登海昌城樓望海》詩:“安得擊水遊,圖南附鵬翼。”◆2.借指鵬。比喻仕途顯達者。○[唐][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落鵬翼于半霄,負天之力莫展;頓龍媒于局路,追風之勢斯畢。”○[宋][蘇轍]《次韻劉貢父省上示同會》之一:“流落江湖東復西,歸來未洗足間泥。偶隨鵬翼培風上,時得衙香滿袖攜。”

鵬息(鹏息),◆《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後以“鵬息”比喻仕途受阻。○[唐][劉禹錫]《酬李相公喜歸鄉國自鞏縣夜泛洛水見寄》詩:“鵬息風還起,鳳歸林正秋。”亦謂遠游后暫時歇息。○[明]歸子慕《癸巳冬寓杭州西湖寄世周》詩:“嶽游撫拳石,鵬息葉底眠。”

鵬圖(鹏图),◆《莊子‧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後因以“鵬圖”比喻人之壯志。○[唐][皇甫瓊]《對詞標文苑科策》:“掩鵬圖而該[魏]網,[漆園]無控地之詞;飛鶴板而徵[漢]臣,九皋有聞天之譽。”○[唐][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鵬圖仍矯翼,熊軾且移輪。”

鵬天(鹏天),◆《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後以“鵬天”指高空。○[清][文廷式]《鷓鴣天‧即事》詞:“錯從蟻穴聞牛鬥,自縱鵬天任燕猜。”

鵬術(鹏术),◆指鵬高飛九天,遠適南海的本領。比喻傑出的才能。○[唐][王勃]《再上武侍極啟》:“循方極弊,尚虧風雨之間;撫翼濡鱗,猶失江湖之士,況乎九天鵬術,一代龍門。”

鵬鳥(鹏鸟),◆喻指高才。○[宋][韓維]《哭蘇子美》詩之一:“未起蛟龍臥,俄纏鵬鳥悲。”

鵬路(鹏路),◆鵬飛之路。比喻仕宦之途。○[北周][庾信]《周大將軍趙公墓志銘》:“鵬路忽催,龍津遂壅。”○[唐][杜甫]《入衡州》詩:“紫荊寄樂土,鵬路觀翱翔。”○[宋][林橫舟]《大江詞‧壽仙尉》詞:“鵬路橫飛,蟾宮直上,早脫麻衣雪。”

鵬力(鹏力),◆形容強力。○[唐][駱賓王]《姚州道破賊露布》:“舉鵬力以揚威,耀犀渠而賈勇。”

鵬舉(鹏举),◆謂奮發有為。○[三國][魏][曹植]《玄暢賦》:“希鵬舉以摶天,蹶青雲而奮羽。”○[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迅拔看鵬舉,高音侍鶴鳴。”○[清][方文]《李士雅江上見訪談粵中事甚詳感而有作》詩:“怪爾艱辛還故國,不爭鵬舉慕雞棲。”

鵬蹟(鹏迹),◆猶言榮耀的經歷。○[明]徐渭《上提學副使張公書》:“伏睹明公鵬跡霞騫,丰采玉立,德參天地,文協典謨。”

鵬海(鹏海),◆南冥;南海。鵬高舉九天,遠適南海,故稱。○[宋][馮京]《謝鄂倅南宮城》詩:“嘗思鵬海隔飛翻,曾得天風送羽翰。”○[宋][朱敦儒]《滿庭芳》詞:“鵬海風波,鶴巢雲水,夢殘身寄塵寰。”

鵬風(鹏风),◆《莊子‧逍遙游》:“﹝[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王先謙]集解:“《爾雅》:‘扶搖謂之飆。’[郭]注:‘暴風從下上。’”後以“鵬風”指迅速上旋的大風。○[宋][沈瀛]《減字木蘭花‧遲速》詞:“未行先止,魚上竹竿人噪喜,九萬鵬風,六月天池一息通。”

鵬翻(鹏翻),◆大鵬飛騰。○[唐][員半千]《蜀州青城縣令達奚君神道碑》:“龍司北溟,鵬翻南海。”

鵬垂(鹏垂),◆《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後以“鵬垂”比喻天邊大片的雲彩。○[清][黃遵憲]《舟中驟雨》詩:“鵬垂天欲墮,龍吼海齊鳴。”

鵬池(鹏池),◆大海。○[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鵬池淼漫,雞山禍亂。”

鵬程萬里(鹏程万里),◆《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後因以“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宋][樓鑰]《送袁恭安赴江州節推》詩:“鵬程萬里茲權輿,平時義方師有餘。”○[明][楊珽]《龍膏記‧開閣》:“莫嘆儒冠久誤身,鵬程萬里終當奮。”○[方之]《內奸》:“地方上的人氏都說[嚴]家大少鵬程萬裏,要是在前[清],四人大轎乃至八人大轎是坐穩了的。”◆补义条目■亦指路程极其遥远。○明无名氏《精忠记·表忠》:“高駕雲駢,輕摇風斾,鵬程萬里須臾。”

鵬程(鹏程),◆比喻前程遠大。○[唐][唐彥謙]《留別》詩之一:“鵬程三萬里,別酒一千鍾。”○[宋][道潛]《次韻孔天瑞秀才見寄》:“來歲如今好時節,看君高步躡鵬程。”○[清][唐孫華]《喜夏重捷北闈》詩:“才大共憐淹驥足,興闌初送上鵬程。”參見“鵬程萬里”。

鵬變(鹏变),◆《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又:“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後因以“鵬變”稱美別人赴官南方。○[唐][權德輿]《唐故義武軍節度使張公遺愛碑銘》:“星環北極,輸君長之贄幣;鵬變南溟,發邊關之導譯。”

鵬背(鹏背),◆1.《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後以“鵬背”比喻已居或將居高位的人。○[唐][白居易]《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龍泉憶去歲禊洛>見示之作》:“鵬背負天龜曳尾,雲泥不可得同遊。”○[宋][李曾伯]《摸魚兒‧送竇制幹赴漕趁班》詞:“看精淬龍泉,厚培鵬背,自此要津去。”◆2.《莊子‧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後因“鵬背”比喻高入雲端的大山。○[宋][蘇軾]《次韻孫職方蒼梧山》:“遠託鼇頭轉滄海,來依鵬背負青天。”○[金][元好問]《游天壇雜詩》之七:“空翠霏煙海浪深,鼇頭鵬背半浮沉。不知腳底山多少,還盡平生未足心。”

龍鵬(龙鹏),◆龍與鵬。喻賢俊之士。○[唐][白居易]《反鮑明遠白頭吟》:“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龍鵬。”

風鵬(风鹏),◆《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後以“風鵬”比喻得時勢有作為的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唐][李群玉]《贈方處士兼以寫別》詩:“才力似風鵬,誰能算升斗。”

大鵬(大鹏),◆鵬。傳說中的大鳥。○[漢][王符]《潛夫論‧釋難》:“是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唐][成玄英]疏:“大鵬既得適南溟,不可決然而起,所以舉擊兩翅,動蕩三千,踉蹌而行,方能離水。”○[清][黃遵憲]《蘇彝士河》詩:“他日南溟疏闢後,大鵬擊水足扶搖。”

朋「堋」003

堋的,◆箭靶。○《南史‧齊宜都王鏗傳》:“﹝[蕭鏗]﹞彌善射,常以堋的太闊,曰:‘終日射侯,何難之有。’乃取甘蔗插地,百步射之,十發十中。”

堋淫,◆群聚過度玩樂。○《說文‧土部》:“堋……《虞書》曰:‘堋淫于家。’”[段玉裁]注:“謂假堋為朋。”今本《書‧益稷》作“朋”。

射堋(\射棚),◆箭靶。○《北齊書‧高隆之傳》:“[顯祖]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射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置人?終日射人,朕所不取。’”○《南史‧齊紀上》:“帝威名既重,[蒼梧]深相猜忌,刻木為帝形,畫腹為射堋,自射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今軍中將射鹿,往往射棚上亦畫鹿。”○《宋史‧禮志十七》:“苑中皆有射棚,畫暈的。”

朋「鬅」006

鬅茸,◆蓬鬆貌。○[唐][李商隱]《垂柳》詩:“垂柳碧鬅茸,樓昏雨帶容。”

鬅首,◆頭髮散亂貌。○《霓裳續譜‧鬅首兒》:“鬅首兒認不出雲鬟霧髻,血淚兒擦不乾新痕舊痕。”

鬅鬆(鬅松),◆猶蓬鬆。○[宋][蘇軾]《蝶戀花》詞:“雲鬢鬅鬆眉黛淺,總是愁媒,欲訴誰消遣?”○《水滸傳》第三回:“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但見:鬅鬆雲髻,插一枝青玉簪兒;裊娜纖腰,繫六幅紅羅裙子。”○[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岳濤]以其所書之紙呈予,首幅云:‘鬅鬆頭髮,黑白眼睛,[天童]法子,[金粟]的孫。’其後字多不識矣。”參見“髼鬆”、“蓬鬆”。

鬅頭(鬅头),◆1.頭髮散亂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幾箇鬅頭的行者,着鐵褐直掇,走離僧房。”○[清][無名氏]《柳軒叢談‧江君輔》:“[君輔]方久坐堂上,訝無出肅客者,忽一鬅頭婢,肩水桶,目[江]大聲曰:‘爾新來僕,速出汲!’”[清][王韜]《淞濱瑣話‧紅豆蔻軒薄倖詩中》:“[小婷]曰:‘此間多鬅頭大腹賈,令人見作三日惡。’”◆2.一種髮式。髮髻高而鬆。○《宋史‧儀衛志二》:“執拂翟四人,鬅頭,衣黃繡袍。”○《紅樓夢》第七一回:“[鴛鴦]眼尖,趁着半明的月色,早看見一個穿紅襖兒,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的:是[迎春]房裏[司棋]。”○《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婦容講的不是梳鬅頭,甩大袖,穿撒褲腳兒,裁小底托兒就得了。”

鬅頭垢面(鬅头垢面),◆頭髮蓬亂,滿臉污垢。謂不事修飾。○[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摺:“鬅頭垢面,鼓腹謳歌。”參見“蓬頭垢面”。

鬅頭跣足(鬅头跣足),◆頭髮蓬亂,雙腳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之貌。○《三國演義》第八八回:“[孔明]盡教入帳看時,皆是青眼黑面,黃髮紫鬚,耳帶金環,鬅頭跣足,身長力大之士。”

朋「淜」006

淜淜,◆水聲。○[唐][沈亞之]《文祝延》詩之一:“[閩山]之杭杭兮水淜淜,吞荒抱大兮沓疊層。”一本作“堋堋”。

淜奔,◆波濤奔流。○[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武備》:“波平浪息,無淜奔激射之勢,其狀如湖,因曰[彭湖]。”

淜洪,◆波濤騰涌。○[宋][趙汝適]《諸蕃志‧南毗國》:“﹝山﹞秀氣鍾結,產為小石如貓兒睛,其色明透,埋於山坎中,不時山發,淜洪推流,官時差人乘小舸採取。”

淜滂,◆風擊物聲。○《文選‧宋玉<風賦>》:“夫風……飄忽淜滂,激颺熛怒。”○[李善]注:“淜滂,風擊物聲。”

淜濆,◆波濤騰涌。○[明][楊慎]《景川曹侯廟碑記》:“淜濆湯湯,亙以石梁,舟楫妨兮。”

淜湃,◆同“澎湃”。[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但北盤有奔沸之形,淜湃之勢,似淺;此則渾然逝,淵然寂,其深莫測。”○[清][張實居]《巫山高》:“水有洶湧淜湃之波,山有屈曲崎嶇之路。”○[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絳妃》:“怒號萬竅,響碎玉於王宮;淜湃中霄,弄寒聲於秋樹。”

朋「硼」006

硼磕,◆1.象聲詞。音樂聲。○[晉][張華]《上巳》詩:“八音硼磕奏,肴俎縱橫陳。”○[清][魏源]《別陳筠心》詩之一:“緬維《大雅》寂,《韶》《鈞》絕硼磕。”◆2.象聲詞。雷聲。○[唐][儲光羲]《同諸公送李雲南伐蠻》詩:“雷霆隨神兵,硼磕動穹蒼。”

磕硼,◆見“磕碰”。

硼砂,◆礦物名。中藥叫月石。白色柱狀晶體,溶於熱水,用於製造光學玻璃、醫藥、焊劑、試劑、搪瓷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四‧蓬砂》:“硼砂生西南番,有黃白二種:西者白如明礬,南者黃如桃膠,皆是煉結成,如碙砂之類。”○宋洪迈《夷坚志再补·硼砂治骨哽》:“鄱陽汪友良,因食火肉,誤吞一骨,如小指大,哽於咽喉間……昏睡中,見一人衣朱衣者告曰:‘欲脱骨哽,惟南硼砂妙。’”

硼隱(硼隐),◆聲音宏大響亮。○[三國][魏][曹丕]《述征賦》:“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颻。”

硼砰,◆大水激蕩聲。○[唐][岑參]《招北客文》:“突怒吼劃,附於太白,渤潏硼砰,會於滄溟。”

砰硼霍落,◆象聲詞。形容巨大的聲響。○《老殘游記》第九回:“只聽砰硼霍落幾聲,彷彿山倒下來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