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1)

七秩芳华,桃李天下。202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7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0年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在法大70年的办学历史中,流传下很多闪闪发光的老物件。在法大生活学习过的人,在毕业以后往往喜欢保留着它们,如标志着正式成为发大人的录取通知书、大学期间使用过的教科书、笔记本、校徽,等等。这些小小的物件,记载着那一段恣意飞扬的青春岁月,记录着自己无悔的奋斗生涯,保存着最美好的时光。离开学校以后,它们成为压在箱底的尘封记忆,也成为不时想起、难以割舍的一段法大情怀。”

老物件里的法大情怀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2)

邓体校徽

校徽

如今的法大已经不再配发校徽,学校里也没有人再佩戴校徽了。但是在当年,镌刻着“北京政法学院”、“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或“中国政法大学”几个大字的校徽不仅是表明身份的重要标识,更是代表着使命与光荣。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3)

毛体北京政法学院校徽(教师)(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徽采用毛体校名,师生分开,学生校徽为白底红字,教师校徽为红底白字。均采用铜镀铬油漆材质,每个校徽背面都刻有单独编号。到了六十年代,北京政法学院校徽略有变化,改用金字,材质也改为铜质珐琅。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4)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徽(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同一时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徽风格与北京政法学院类似,采用铜质珐琅材质,白底红字。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5)

此版校徽使用了很多年(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的第一版校徽采用的是毛体集字“中国政法大学”,铜质油漆材质,本科生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为红底白字。同样,在每一枚校徽背面,都刻着独立编号,如“83-学05XXX”。

此后,校徽设计并无太大变化,只不过改用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且不再编号,也不再配发了。因为不再配发,也不要求在某些特定场合佩戴,校徽逐渐成为纪念品,成为特定年代的回忆。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6)

录取通知书

一纸录取通知书,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从此成为一名法大人。薄薄一页纸,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从懵懂青涩,到秉持“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理念;从一知半解,到领悟“法治天下”的远大抱负;从贪玩耍酷,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数十年来,多少学子走进校门,又从这里走向人民,走向国家建设的岗位。

最初的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北京政法学院,还是中央政法干部学校,都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特色:白纸黑字,一个大大的校印将学校的精神倾注于斯。在大学扩招以前,这张小小的纸片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也成就了多少优秀人才。极低的录取率,让它显得尤为珍贵。在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之前,北京政法学院的本科生仅仅1600人,每年仅招收400人。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设立研究生院,当年教育部批准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仅有100人。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7)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大的录取通知书形式也更加多样,设计也更加美观,并逐渐加入和学校有关的各种元素。如校训、入学誓词及标志性的校园景观。校门是最为常见的标志物,此外,图书馆、端升楼、主楼等景观照也曾出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像拓荒牛、“校花”白玉兰,如今已成为法大精神的象征,它们代表法大,在录取通知书上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8)

饭卡

如果说在学校,有哪件事与同学们息息相关、不可或缺,那除了上课学习的主业之外,肯定是吃饭了。法大食堂虽然不大,风味却十分多样,从麻辣烫到小笼包,从面条饺子馄饨到意面糕点,从清真食堂到南方风味,基本满足来自不同地区的口味差异。

许多毕业多年的校友回到母校,总是想再吃一顿食堂的饭菜——这些当年被同学们一再吐槽的大锅饭,离开多年后却成了令人怀念不已的“法大味道”。

在信息时代以前,尤其是粮食紧缺的年代,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在法大吃饭是凭“饭票”的。每位学生,按照定量发给一定的饭票,在食堂里就以饭票为凭证进行供给。甚至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澡堂还依然使用小薄纸片制成的“澡票”。这些以各种材质印制的饭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已再难寻找,也成为记忆里难忘的风景。

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大的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于是,如新世纪初的IC电话卡一样,学校推出了接触式IC卡饭卡。此类饭卡需要将带芯片的一端朝前插入刷卡机中,才能顺利读取数据。尽管如此,还是比纸质饭票进步了一大截。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9)

要说最有特色的饭卡,不得不提“开洞式”的南开光电太阳卡。这张由南开太阳高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光电卡,正面印制法大校徽、校名、主楼景观照片,和一个代表“饮食”的图标。而最独特的,是卡面上遍布的椭圆形“洞洞”。这些开洞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不同的识别码,刷卡时将卡片插入刷卡机中,由机器识别“洞洞”的排列组合读取卡片信息。

这种开洞的方式十分独特,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仍需插卡,效率较低;二是“洞洞”的排列方式可以轻易仿制。于是便有同学担心饭卡丢失,自己通过在其他卡片上凿洞来实现卡片复制。

这个缺点很快在下一代升级中得到解决。仍然是这张蓝色的太阳卡,“洞洞”不见了,刷卡方式也改为非接触式,更加便捷高效。

2009年,我校信息化建设再次升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直观体现是“校园一卡通”的出现。校园一卡通不仅采用非接触式射频IC卡,而且具备身份识别、电子钱包等功能,可以与银行卡绑定进行自助圈存。从此以后,充饭卡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实现,再也不用到窗口排长队了。

此版校园一卡通由当时的2005级在校生何文俊同学设计,分为教工卡、学生卡、临时卡。教工卡和学生卡正面印刷持卡人的姓名、部门、照片等信息,作为身份识别证明。正面以学校经典风光为背景,背面以玉兰花和与法大相关的关键词为设计元素,设计得体而独具特色。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卡通可以线上充值,甚至在食堂也可以在不带卡的情况下刷码支付,连圈存机都不用去了。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1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借书证(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1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政法学院记分册》(收藏/供图:校友宋扬)

除了以上列举的三个经典物件,其他如图书馆借阅证、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盖满注册戳的学生证等等,都是学生时代满满的回忆。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当年排着长队办理的北京公交学生月票?如今,当那个年代的法大人刷手机、手表、手环无感支付坐地铁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一年学校附近公交充值点外那刺骨的寒风?

老物件难以割舍的情怀(辉煌70年老物件里)(12)

早已消失的公交月票

时光匆匆,岁月易逝。当你年老,在冬日的暖阳下掏出箱子最深处那深藏的老物件,怔怔地盯着上面的校徽,以及那依旧闪闪发光的“中国政法大学”,眼角的泪光,映照着军都山下、小月河边的青春岁月。那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法大啊,那是难以磨灭的“法大情怀”。

内容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

文:张培坚

图: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