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指南》重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

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贯彻《指南》重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永培

德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在学习贯彻《指南》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体现育人要求、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以校为本的德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效果、促进学校德育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基础架构

如果说《指南》是对学校德育方向的把握,那么,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架构就是一种基于学校办学哲学和培养目标的路径选择。在基础教育阶段,行为规范和基本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仍然是学校德育的共同基础;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性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德育认知的重要来源;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参与、过程体验和德育实践是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载体;榜样引领、学校文化浸润和价值渗透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为了提升效果,各学段之间承上启下的学段衔接课程应当引起校本课程设计者的足够关注。各学段德育目标随着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也会因学校性质而有所不同。校本德育课程的设计要考虑整体性、层次性和渐进性,考虑各项教育活动的系统、自洽和内容的逻辑关联性。同时,由于德育效果滞后的特点,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既要重视形成性效果,更要强调教育效果的发展性预期。

校本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指南》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的整体且细化的规定性要求,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打开了全新视野。

实践育人。以“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和志愿服务”为主线的社会实践的首次系统表达,阐述了学校德育践行和体验的新要求,以及层次性和个性化特点,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指标构成。

管理育人。《指南》在原有的“以导为主,管导结合”基础上,强调了学校和教师作为管理主体的职责性要求,强调了学生作为养成性学习主体的制度约束的必要性,强调了制度和规范也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同时,通过强调对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关爱,要求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区分“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防止形成教育误区。

协同育人。《指南》把“协同育人”列为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将进一步强化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校本德育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和整体化

置于学校课程大视野中的校本德育课程,它与学校课程相互融合、互为依托,是学校课程的有机架构。校本德育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接轨和融通是一个优化设计的过程,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基于学科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和践行,校本德育课程只有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各个领域,才能更好地凸显课程的价值,最大限度地绽放校本德育课程的生命力。

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建构校本德育课程需要从学段特点、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量,需要整体设计、分步选择、预留接口、适度可调。在浙江省教育厅创建示范性特色普通高中活动过程中,宁波中学在2012年构建的“品学共融,个性发展”课程体系,通过“智能基础课程”“志趣专长课程”和“意志品行课程”三大课程领域的有机组合,以及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的有效互补,无缝对接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学术型高中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校本德育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准确把握《指南》精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陈秀珍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指南》之后,感触很深:一是《指南》中完备的德育工作建设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落实途径等给予了明确指导;二是依托《指南》精神,学校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以《指南》精神为指引,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化

在完善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和德育实施方面,我们要完善学生的德育常规管理,细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明确学生德育导向,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学校从党总支到团委,从校长到德育处、从年级组到班主任、从社区到家委会、从课程到活动,都要有明确、规范的工作目标和流程。在领悟《指南》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将德育目标序列化,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同时,将德育内容课程化,学科教学要有明晰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发利用好系列化的德育校本课程等。同时,学校对重大纪念日、节日和有关时事,按照“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统筹安排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学生论坛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注重活动的序列开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的有效性。

以《指南》精神为指引,做到学校德育工作精细化

《指南》提出要细化学生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实施精细化设计与精细化管理。

首先,德育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又要结合学校的教育实际。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特点、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文化特色、生源所在地的文化环境、生源的层次、教师德育管理水平、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等因素。其次,要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构建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组织落实、年级组重团队配合、班主任抓班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再其次,要完善、细化德育内容。如,在德育常规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家校合作、法制教育、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创设立体化德育空间,提出明确、规范的要求。

以《指南》精神为指引,坚持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化

要做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化发展,首先要夯实德育工作基础。完善德育体系、细化德育内容与德育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把德育工作科研化、课程化,创新德育途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我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要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形成我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坚持每年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个人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室”三项活动,使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何更好地整合三项活动,使之形成实效性强的“三位一体”的班主任队伍培养模式,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指南》明确指出,要“开展认识自我……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这与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谋而合。目前,我校在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生涯规划课,并自主研发了生涯教育校本教材——《初中生涯发展导航》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高中生涯发展导航》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根据新一轮中、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尊重、鼓励学生自主发展、自主规划未来”要求,我校将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中高考改革要求有机结合,指引学生科学地选课、选科、选考、选专业。我们还将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南。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27日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