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是叶弥的短篇小说,描述了文革时期“下放”的城市工人阶级与贫苦的农村人民之间思想碰撞的故事,但由于叙述跳跃性大,文本有很多空白,导致难以把握情节深刻内涵和主题思想。比如:为什么疯女人丢了两斤肉就疯了?为什么后来她要洗澡梳头再投河?为什么李东方不能明白天鹅绒是什么?本文就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这是一往文学几天前【经典】栏目推荐的小说:《天鹅绒》。这个栏目每天都会精选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长期追下来一定有收获。)

01

从叙事结构理解《天鹅绒》主题

天鹅绒是故事的线索,所有剧情围绕着它展开:唐雨林被下放到农村,一天晚上他回家听见自己妻子姚妹妹对李东方说:“我家老唐说我的皮肤像天鹅绒。”过了几天,他拿枪指着李东方的脑袋,但李东方却一脸疑惑地问“什么是天鹅绒”。为了让李东方明白这件事,唐雨林远离村子四处寻找天鹅绒,然而并没有找到,回来后李东方对唐雨林说,“你不必去找了,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唐雨林立即开枪打死了李东方。

而作为引子的疯女人的故事是:乡下女人一直很穷,想要一双袜子,有一天她拿自己儿子的学费去买袜子,最后却选择不买,买了两斤猪肉回家,但这两斤猪肉却在她上厕所时不见了,因此她疯了许多年。唐雨林一家下放的那天,她清醒过来,沐浴后跳河死了。

用叙事学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由两个叙事序列组成:

天鹅绒叶子为什么滴水(一个亘古不变的悲剧)(1)

这两个叙事序列其实是同一个叙事模式,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试图去理解一个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明白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总结为一个功能序列即:

天鹅绒叶子为什么滴水(一个亘古不变的悲剧)(2)

这里我们已经把这个故事的结构抽象出来了,那么最核心的即是人物行动的动机:试图明白一样东西,即思考。文中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思想了,于是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点出文章主题:思想使人有了灵魂,思想使生命变得一致。

疯女人和李东方的悲剧有着宿命性和同一性。发生在疯女人身上的故事,也发生在了她儿子身上,这个一模一样的悲剧,昭示着代代不变的悲哀,当一个人的认知超越了自己的物质生活,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有多么贫乏,内心会产生一种绝望,悲剧也就必然发生了。

因此,情节安排疯女人在姚妹妹一家到来时死去,正是一个隐喻,以这种偶然性表示一种历史轮回上的必然,疯女人悲剧命运的结束,也是她儿子悲剧命运的开始,两个叙事序列在这里汇合,轮回也就此开始。

02

从人物形象理解《天鹅绒》主题

李东方的形象,除了多次渲染的瘦,“李东方黑而瘦,裤管和袖管看上去空荡荡的,没有屁股,肩膀宽宽的,因而整个人像个T字形状,”就是“惘然”。瘦是那个时代物质贫乏给人留下的印记,而“惘然”呢?可以理解为最初的时候,李东方是没有思想的。在农村,他有太多东西没有见过。面对唐雨林的猎枪,他“眼里露出惘然的神情”,听到姚妹妹说的虾仁烧卖,他才露出神往的表情,而其他时候,他都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呆滞地”,并且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毫不掩饰自己的迷惘。

而姚妹妹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她是被家里宠大的工人阶级,在物质上很富足,来到这么一个贫穷的地方后,她将“小笼汤包”“虾仁烧卖”“天鹅绒”的幻想带给了李东方,让李东方“放弃正常生活的欲望”。可姚妹妹本身有思想吗?是没有的。文中有很多细节能够看出。

唐雨林也是有思想的人,因此他才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认为李东方什么都不懂,不能就这样让李东方死去,只有李东方明白了什么是天鹅绒,他才能杀死李东方。他怜悯李东方,甚至有些瞧不起,可李东方领悟了,意味着他们之间地位已经相同。这也是对末尾“于是我们思想了,于是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的一个照应,他们明白了同一样事物,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一样的。

李东方最后说出自己已经明白天鹅绒是什么了,标志着他从一个“呆呆的”人,成长为有思想的人。唐雨林第一次拿枪指着他,他不明白什么是天鹅绒;之后,唐雨林为了寻找天鹅绒离开了一段时间,第二次拿枪指着李东方时,李东方已经明白天鹅绒是什么,文本显示两者之间的时间至少有两个月。而这个成长的过程是有一些形而上学意味的,文中没有写李东方是如何思考出答案的,他就是整天想着,“越过了死亡的恐惧,专注于某一样事物的研究”。这个过程,就像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一样: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崇尚朱熹的“格物致知”,以至于格竹七天,想从竹子身上探究出竹子本身蕴含的天理,却一无所获;34岁时他被贬贵州龙场,一个荒凉的地方,某天夜晚突然就领悟出来,天理不需要向外物求得,就在自己心中。也许这是一个不太合适的比方,但李东方的顿悟过程就像这样,他是从自身内心探求出来了什么是天鹅绒,也即有了思想。

疯女人的形象和李东方有着同一性,她想得到一双袜子,明白袜子是什么,可站在供销社的那刻她又放弃了。为什么放弃?我的理解是:在这一刻她亲眼见到了一双腈纶袜子,意识到一双袜子只不过也是和别人一样,只是过年穿一穿,这是她第一次对自己的贫穷产生感性的认识。在此之前,她不过是觉得自己没有钱买袜子,有钱了就可以去买,可是这一刻她认识到袜子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一种没有价值的东西,无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她开始觉悟。但疯女人获得思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时她的思考仍不完善,因为她选择了买肉。其实肉和袜子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无法切实地、长久地改善她的生活,买肉这个突发的行为,说明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处境,不能对自己生活情况做出客观判断。丢了肉是对她的第二次打击,这次打击让她彻底认识到自己生活是有多么脆弱不堪,连丢了两斤肉都承受不起,贫穷比她想象得更加过分地腐蚀了她的生活,因此她疯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不会疯的,她通过疯回到了无意识、不思考的状态。丢肉和买袜子这两件事从结果上看是一样的,丢了肉,只是少吃一顿肉,买袜子,结果也是少吃一顿肉,为什么她能接受不买袜子,却不能接受肉丢了?因为她此时有了肉,知道有肉是什么样的感觉,丢了肉,是压倒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此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起这种悲剧。

清醒即意味着她恢复了思考,这时的疯女人已经是一个完全觉悟的状态,她明白自己的人生境遇,也懂得了生活的贫穷,她从失望,到绝望,最终选择投河而死。梳头、洗澡是她彻底觉醒的表现,她不满于之前的生活,希望能拥有更庄重、体面的死去姿态,不能活的漂亮,也要死的庄严。同村向导无法理解她,说“洗什么澡?多此一举,反正要投河嘛”,正是因为她的思维方式已经与同村人不同,也超出了同时代的人,别人从头到尾都无法理解她,不懂她为何因两斤肉而疯,不懂她为何沐浴而死。因为她是此时唯一觉醒的人。

李东方的觉醒,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画人先画眼”,他一开始的眼神“晶亮,令人想起某种驯顺的食草动物”,这时他还是一个愚昧的状态,愚昧会使人顺从;到后来他开始思考天鹅绒是什么,他的眼睛“亮得和先前不大一样,先前是认真,现在有点像是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既寓意着他开始理解现实中物质的匮乏,也寓意了他尝试去思考地渴求。文中还用了芦苇这个意象作为李东方思考的空间,他第一次去唐雨林家,看了几眼后就到屋后去看河边几根没有收割的芦苇,最后被唐雨林用枪打死时,也是在一片高而茂密的芦苇地,芦苇就是李东方思考的地方,他在这里,获得了渐进思考的过程。

唐雨林的侠客风范,注定了他无法在李东方没有觉悟前杀死他。侠客是无法对低于自己的人下手的,他打死李东方,说明最后李东方达到了与他一样的思想水平。但是他们理解天鹅绒的途径并不一样,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可以从他们各自对天鹅绒的描述来分析。唐雨林眼中的天鹅绒只是一种布料,“滑溜溜的,有点像草地,有点像面粉”,这是形而上的;而李东方描述他理解的天鹅绒是“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这是形而上的。唐雨林代表了一种先进认知,他接触过更优渥的物质生活,天鹅绒对他来说不过是小时候就见过的东西,但李东方生活在贫穷的农村,却超越了自己本身的物质条件,和他有了一样的认知,这是说明了李东方的思想超越了物质。因此,文中的唐雨林永远无法找到天鹅绒,因为他永远无法通过物质形式让李东方明白天鹅绒,李东方只能通过自身形而上的思考去明白,从而有了觉醒的可能。如果唐雨林找到了天鹅绒,给了李东方,可能李东方就不会死了,因为他永远不能觉醒。如果李东方没有被一枪打死,他可能也走上与母亲相同的道路,真正认识到贫穷后,疯而死。

唐雨林是启蒙者,启蒙了李东方后,又在他觉醒后亲手结束了他的生命。在某个程度上,就像是命运的象征——被启蒙过的人只能面临死亡。

03

从时代超越理解天鹅绒的主题

结尾将全文中心升华,“于是我们思想了,于是我们一视同仁。”“于是”和“于是”之间,并不造成两个分句的逻辑性关联,“我们”的内涵也没有具体范指,从而此句有了被多种解读的可能。

第一种可将第一个“我们”解读为李东方和查尔斯王子,查尔斯王子富裕,李东方贫穷,查尔斯王子生活在现代,李东方生活在文革时期,但他们都说出了“我想做你的草纸/卫生棉条”这样的话,草纸和卫生棉条本质是一样东西,不过是代表了各自时代的认知,纵然生活条件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从这个层次上讲,他们的生命是平等的。

第二种将“我们”看作冥冥之中的读者,当我们跳出了物质生活的表象,去探求思维的内在发生过程,意识到我们通过思考,认识到生命是平等。这与第一点的区别有点像康德说的“经验知识”与“纯粹知识”的差别,“经验知识”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而“纯粹知识”是先验的,经验可认知的。因为思想,所以我们是平等的,这属于“纯粹知识”。而通过认识到这一点,理解了思想可以使人平等,属于“经验知识”。

第三种是超越作品本身时代的理解,当我们有了超前于自己生活时代的思想时,就会清醒认识到生活有多么贫乏,就会对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人产生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必然导致悲剧的产生。这个故事不止局限那个时代,在任何时代,悲剧都会一视同仁地降临在我们身上。

在物质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时候,最容易产生超越时代的思考,多数人的思考必将导致动荡。文革时期,人们已经接触到了新生活,却又返回物质贫乏的年代,物质条件在倒退,可是思想不会。如果现在让你回到唐朝,你也会觉得忍受不了,因为你已经有了超越唐朝物质条件的认知,你觉得生活就应该是拿快递、喝可乐,可是唐朝繁荣昌盛了很多年,并没有动荡,是因为当时唐朝的物质条件已经超过了同时代,人们不容易产生超过唐朝当时物质生活的思考。当大家觉得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时候,才会产生动荡。清朝虽然国力不算强盛,也绵延了两百多年,直到鸦片战争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由此风云大变。有太多太多思想领先于自己时代的人,像李东方一样被消灭。林昭与作者叶弥同是苏州人,她在毛泽东执政期间发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被长期关押,最终在文革期间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枪决。这绝不是个例。

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有超越时代思想的人是不被允许的,他们的声音会被抑制,他们的命运会被打压,觉悟后的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己寻求死亡,二是被迫选择死亡。因此我们能从文中看出那个悲哀的隐喻:疯女人、李东方,获得思想后的人都死了,思想,只会带来命运悲剧的结局。

活下去的方法是什么?保持无知。因此文中说“如果李东方拒不明白天鹅绒这样东西”,唐雨林就会一直让他活下去。李东方仍以生命为代价想要明白,他爱上姚妹妹,是因为向往姚妹妹的生活,他知道自己会死,但是并不畏惧,只是想弄明白。姚妹妹象征着活在良好物质条件下却没有思想的人,从两人对待下放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姚妹妹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唐雨林却不能忍受,是因为姚妹妹本身没有思想,从一种更高阶层的物质到低级的物质生活,也不会对她有思想上的冲击。姚妹妹说自己“天生有福,从来没有吃过亏”更像是一个悲哀的讽刺,没有思想的人才能活下去,活得幸福。

从本质上来说,这真是一篇令人悲哀的小说,揭示了人类亘古不变的悲剧。

往期回顾:

天鹅绒叶子为什么滴水(一个亘古不变的悲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