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污水中污染物得到净化,从而达到使其水质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过程污水处理分为两个基本的过程,即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生物处理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得到降解;深度处理是指通过对污染物的去除使污水变得清澈透明污水处理分为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两大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污水处理的6个基本步骤?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污水处理的6个基本步骤(污水处理必备知识2)

污水处理的6个基本步骤

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污水中污染物得到净化,从而达到使其水质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过程。污水处理分为两个基本的过程,即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生物处理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得到降解;深度处理是指通过对污染物的去除使污水变得清澈透明。污水处理分为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两大类。

一、污水预处理

预处理是指在污水处理前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使污水与水体分离,使污水处理达到预期的目的。预处理是指通过设置沉淀池、紫外线曝气池、气调槽等预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预处理设备是污水处理设备中最经济、最有效、使用年限最长和最广泛的一种方式。预处理的设备主要有曝气池、砂滤池、曝气机、气浮池、污泥回流系统、生化池等。

1、沉淀池

沉淀池分设置在地表以下,它是污水处理厂最为常用的预处理设施之一。一般按不同的过滤程度可分为平流沉淀池法、半流池法、导流沉淀池法、溢流沉淀池法等。平流沉淀池分为两种形式:平流池型和离心池型。平流池和离心分离池又可根据工艺需要分别设置。其中,平流池与离心分离池有很好的组合,一般用来处理一般污水。

2、砂滤池

砂滤池是在曝气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砂滤池的工作原理是污水通过砂滤后,使水中的固体颗粒被拦截而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过滤水要求,达到水排放标准。砂滤池常用于处理规模较小、采用简单结构、便于操作和运行费用低等条件。砂滤池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对水质有一定要求,且工作效率低、能耗高。

3、曝气机

曝气机在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它是一种专门的水处理机械,具有曝气功能、能产生较大的空气密度、能够充分接触污水,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氧穿透能力,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生物的缺氧、好氧、厌氧过程。目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曝气机宜安装尺寸较小、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曝气机一般有单机和双机两种结构形式。单机式曝气机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施工中进行预处理。

4、气浮机

气浮机是一种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机械设备,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它通过旋转的桨叶产生旋转的叶轮,将悬浮的污物压入水中,使其上浮而除去,形成水力絮凝作用。对大多数工业废水,它可有效去除悬浮物,提高水体景观度,但对某些含有有机物质的废水,气浮机不能将悬浮物去除,且运行成本较高。

二、污水生物处理

在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生物法脱色和生化处理是两大主要处理技术。但生物法处理效果不如生化处理工艺好。目前已被普遍使用的污泥处理工艺有生物转盘、厌氧氨氧化、厌氧氯氧化、厌氧硫化、好氧滤池、好氧反应器、缺氧反应器等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其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微生物在污水中的繁殖和生长作用来使污水达到脱色或氧化处理标准。因此,在处理不同浓度、不同 pH值、不同水量和不同水质的污水时具有不同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有:好氧反硝化、曝气池、好氧井、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SBR、 UASB、 MBR、 DO等技术。

1、好氧反硝化

好氧反硝化(NO2-)又称硝化-反硝化成,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硝化菌和好气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来脱色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其机理是:通过在水中溶解氧的存在下,废水中含氮化合物(NO2-)被转化为硝酸盐,而在其上方生成一个与之相反的反应性含氮化合物(NO3-),后者被硝化菌有效氧化分解后就成为对溶解度没有要求的有机物。近年来,由于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无机盐等物质,从而导致了好氧反硝化反应器难以实现稳定运行。而采用无能耗、占地面积小的好氧反硝化或 UASB反应器来解决废水污染问题。

2、曝气

曝气池利用曝气装置,使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将有机物氧化成CO2、H2O、N2、H2O等,而脱色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曝气处理的。一般,曝气池中的污水要经过曝气处理。曝气技术还可以用于生化和好氧硝化工艺中。

3、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 COD、BOD5、 TP等去除率较高的一种方法。污泥的主要成分是水,因而具有极强的耐酸、耐旱的特性。传统活性污泥法由厌氧处理系统、活性污泥法脱色系统、活性污泥法沉淀和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组成,其中活性污泥法曝气系统中主要有风机、推流器、曝气槽、沉淀池和脱色池等装置。近年来我国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进行了大力开发和应用。虽然不同种类的活性污泥法已在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处理效果不稳定,易堵塞等缺点。因此,在传统活性污泥法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将其作为二级处理、净化高 COD污水的优选方法加以研究。

三、出水水质控制标准

污水生化处理:是将污水通过一定方式去除其中杂质。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使用的过程。污水生化处理主要有一级 A、三级 A三种类型。三级 A出水水质可通过调节池调整来达到要求,但不能保证有连续稳定排放;二级 A出水水质可通过调节池调整,但不能保证连续稳定排放;三级 A出水水质可通过调节来达到要求。

1、一般出水标准

二级 A排放标准:水中悬浮物小于1 mg/L;总磷小于0.5 mg/L。

2、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要求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污水中的悬浮物、 SS等指标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要求。生活污水中氮、磷元素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污水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不得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排放标准。

3、排放标准

COD:污水处理厂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一级 A、三级 A三种工艺,其排放标准分别为:一级 A类:排放标准一级 A类水质标准:BOD5>50 mg/L; COD:排放标准二级 A类水质标准:BOD5>300 mg/L。二级 A类:出水排放标准一级 A类: COD>50 mg/L。

4、一级 A/二级 A要求的指标及适用范围

一级 A的要求包括 SS、 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在排放标准中不做要求。一级 A主要适用于污水处理厂运行,但由于二级 A的总氮、总磷的排放限值要高于一级 A,因此为了保证出水水质达标,需对一级 A做相应调整;二级 A主要适用于污水处理厂运行,但由于一级 A比二级 A好于一级 A,所以不做调节池调整;而二级 A仅适用于污水处理厂运行,其出水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一级 A/二级 A采用不同工艺时,一级 A/二级 A的主要指标及主要适用范围是不一样。一般控制 COD大于300 mg/L时就应选用一级 A;控制氨氮大于100 mg/L时就应选用二级 A;控制总氮大于100 mg/L时就应选用一级 A;控制总磷大于100 mg/L时就应选用二级 A。

四、出水水质管理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普遍采用分散式处理模式,所以污水的处理方式主要有集中式处理和分散式处理两种形式。而分散式处理又分为单机式处理和集中式处理两种形式。分散式处理通常采用水解酸化法、活性污泥法、吸附法、生物处理法等处理工艺,而集中式处理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法、生物处理法、深度处理法等去除污染物质的技术设备。

1、进水水质控制

进水水质控制的重点是保证进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水质要求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1)污水含水率应控制在污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的70%左右;(2)污水中可生化污染物含量应控制在污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的20%左右;(3)水质变化范围为0.2~1.0 mg/L (不同地区污水水质有所差异);(4)浊度小于1 NTU;(5) COD和 TN不大于500 mg/L;(6)色度小于50 mg/L。(7) SS小于0.5 mg/L;(8) TP小于0.5 mg/L。

2、污泥浓度控制

污泥浓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污泥浓度过高会造成系统微生物群落失调,影响出水水质;污水进入调节池后,则会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增大,进而导致处理系统中污泥量过多,最终导致出水水质难以控制。针对污泥浓度控制最有效技术方法是曝气池内回流污泥的浓度控制和回流比控制。回流比对曝气池污水系统中污泥浓度调整也起到很大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单位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大量工艺数据对污泥浓度进行调整。

3、应急措施

由于污水的性质和水质特点,一旦发生污水外溢事故,处理应立即进行,对发生事故的污水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理。如化学腐蚀作用、污染因子及外来污染物等,应立即停止污水的排放,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和危害;应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及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污染物质减少或消除。如发生重金属污染时,要根据水质条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生产系统;如发生水体氨氮超标时,要根据水质条件采取措施控制污水排放,同时应积极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减轻和消除污染后果。如发生废水外溢事故时,可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