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1)

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视频剪辑 狄鑫

通讯员 黄思洁 张思阳

实习生 杜易襄 吴静

她将无限激情注入课堂,沙哑了声音,却引爆全校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她醉心科研,携手老朋友“催化剂”,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她热爱科普工作,创立“双塔科普之声”品牌,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带进社区和乡村……

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琳,将妙趣横生、催人奋进的思政元素融入第一课堂,将科普精神带入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多元成才。潜心研究催化剂多年的她,也成为了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近日,李琳被学校推选为“荆楚好老师”候选人。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2)

李琳

材化专业女教授爱上科普

她把“高冷”催化剂带出圈

“搞科研,是在高尖端领域攀高峰;搞科普,是为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接地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和科学普及都是我的职责。”李琳把科研和科普当成她职业生涯里“顶天立地”的两件大事。

从读书到教书,从博士到教授,从国内到国外,李琳一直在研究催化剂,她把催化剂比作如影随形的“好友”,感情颇深。“催化剂是我国基础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柱,催化剂的研究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她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将甲烷和二氧化碳通过催化重整反应转化成重要的工业原料气(一氧化碳和氢气),“这项研究对能源和环境具有双重意义,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3)

实验室里李琳带着学生做科研

李琳对科学研究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同时,她也牢牢记得的讲话:“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0年,她担任湖北省学习贯彻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青年宣讲团”成员,赴全省多地进行科学宣讲,以《科学强国的“催化剂”》为题,从催化剂在攻克新能源汽车发展难题、提高我国化工合成效率、助力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积极贡献等角度出发,带领大家学习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思想。2020年疫情期间,李琳负责制作了抗疫系列科普视频《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健康与防护》等,上线“学习强国”平台,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4)

2020年,李琳担任团省委青年宣讲团成员,赴全省多地宣讲

在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李琳以《“我”就是神奇的催化剂》为题,把“大象牙膏”趣味化学实验搬上舞台,由浅入深,从实验到理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催化剂的性质与应用,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获得全国一等奖和“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此后,她多次走进中小学和幼儿园科普课堂,“催化”下一代的科学启蒙。

成立公益科普团队

带领学生科普返乡惠及大众

李琳不仅自己坚持参与科普工作,她还如同“磁铁”一般,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她的科普队伍中。2021年,李琳带领学生创立了“双塔科普之声”大学生公益科普品牌,开展青少年科普和社会大众科普。他们用短视频、公众号、科普讲座、实验体验等方式为大众送去科学知识,短短半年时间,线上线下受众已超过5万人。

“向他人传播知识的科普,其本身是一种能力。”李琳不仅用科普的经历反哺教书育人,她还鼓励学生开展“科普返乡”活动。李琳和团队成员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后发现,语言障碍是偏远地区科学普及率较低的一大痛点。于是,她鼓励团队中少数民族成员发挥语言优势,回到家乡开展科学宣讲活动,以此丰富拓展科普方式,洞察科普活动的现实需求。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5)

李琳带学生创立“双塔科普之声”大学生公益科普品牌

“科普的意义在于,它让我觉得读书太有用了。”201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谢石,利用今年寒假的时间,回到家乡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审章塘瑶族乡永和村开展了一次科普讲座。“李老师线上给我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其他队员则帮助我查阅资料、准备实验,他们都是我背后的力量。”

讲座上,谢石做起了“大象牙膏”双氧水分解反应和“神秘的信”蛋白质高温变性等科学小实验,还讲解了酸类化妆品的使用方法,通俗易懂地解释化学知识,充分展现了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上至老人下到孩童,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我那个读二年级的堂弟瞪着大眼睛看我操作实验,看到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特有成就感。”谢石笑着说。

“这次科普返乡,让乡亲们感知到什么是科学,也让我真正体悟到我所学专业的意义所在。感谢李琳老师让我体验了科普的魅力!”谢石说,即便将来毕业离开团队,也不会放弃科普工作,“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地把这件事做好。”他说。而这与李琳老师的希冀不谋而合。“我非常希望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带回家乡,提高偏远地区的科普意识和科普程度。”李琳说,她正筹划带领团队开展更多更丰富的科普活动。

用诺奖故事传授科学精神

国际慕课收获40万点击量

“大学之于学生,除了学习知识,更应掌握科学精神、明晰人生态度。”在李琳看来,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怎样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怎样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成了李琳及其教学团队每天思考的问题。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性的高水平科学奖项,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财富,能否就此打造一堂课?2019年,李琳与同事一起策划课程《走近诺贝尔化学奖》,她从100多位获奖者中选取人物,提炼人物的科学成就、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当时正值暑假,我带着学生在工厂实习,条件有限,我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用手机给电脑连接热点来查阅资料。”李琳回忆说。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6)

课堂上,李琳与学生交流

为了打开学生的视野,备课之时李琳就决定为这堂课注入“国际化基因”——进行双语教学,以此让学生在学习化学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家成长故事的同时,也能锻炼英语应用能力,扩大课程的受众面。李琳尽可能收集第一手英语资料,优选教学内容并反复打磨,还顺带自学了一些视频录制和剪辑技术。

开学后,这堂由王献和李琳共同负责的全校公选课被带到学生面前,也搬上了中国大学慕课网、学习强国、学堂在线国际平台等。“线上课程每节12分钟左右,共25个专题,王献老师负责英语教学,我负责延伸思考和点评。”李琳介绍,目前在线课程包括约300分钟双语教学视频、原汁原味的英文短片、科学动画、海量图片及约400道习题,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2021年,《走近诺贝尔化学奖(双语课程)》获评湖北省“一流”课程,更走出国门,入选首批印度尼西亚开放课程,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的高校课程。同时,还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来自海内外的百余所高校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点击关注率41.5万。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评价该课程:“这是我25年执教生涯中所遇到最好的双语课程之一。”

激情授课金句不断

“科学+思政”金课吸粉无数

《走近诺贝尔化学奖》上线以来引发强烈关注,面向本校学生的线下课程更是吸粉无数、一席难求。学生秦缘笑着说:“李老师的公选课很抢手,每年报名人数都远超课程容量,手慢肯定是抢不到的!”不少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也慕名选报,四个学期下来就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选修。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7)

生活中的李琳

科学巧妙融合思政教育是该课的最大特点,每每走出课堂,还有不少学生在回味李琳的金句。“正是由于施陶丁格尔敢于质疑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创建‘高分子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田中耕一的发现固然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坚持和坚定带来的必然结果。”“谢德曼锲而不舍地努力,最终迫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李琳在讲述科学家成就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们传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创新精神。

武汉女学霸保研(寻访荆楚好老师研究催化剂的女教授)(8)

课后,李琳为学生答疑解惑

如今,李琳从教已17年,面对课堂仍保持着不变的“新鲜感”,讲课时她总能拿出百分百的热情,用洪亮的嗓音来抓住学生的耳朵。“李琳老师是我遇到的上课最有激情的老师。”申东阳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三年级学生,早在读本科期间,就上过李琳老师的《材料科学基础》。课堂上,李琳善于利用声音的高低起伏来带动学生情绪;通过恰到好处的设问,抓住学生的心;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和团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李琳开玩笑道:“以前我还是校园十大歌手,现在不行了,沙哑了,唱歌不好听了。”如此激情授课,即使在冬天,一节课下来汗水都能湿透她的衣服。

就像有魔力一般,走下讲台李琳又是另一个样子。“李老师从不迟到,她总是提早来教室等着大家,课前和同学唠唠家常,了解大家学习和生活近况。”科研间隙,李琳会为研究生们组织操场团建,通过游戏和茶话会让大家放松身心。作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的班主任,平易近人的李老师,总让学生如沐春风。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