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初识美姑 大凉山十年记之2011(1)]
来自2011年11月的影像。
去大凉山不能不去集市,尤其彝族年时的集市更具地域风情。凉山彝族年主要通行于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美姑彝族年就是极具代表性、极具特色之一。
姑娘们穿上了彝家的新衣,犹如路边盛开的花儿。
一户户一家家正在杀年猪,到处充满着过年的味道。
过年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集市尤其热闹,这是山村单调生活的一种盼想。当地人称到集市去为赶集,也称为“赶场”。
赶场的说法在四川农村很普遍,其实这也是全中国农村流行的风俗,有的地方叫赶虚,有的地方叫赶圩,在我们南方就叫赶场。
我们一行来到了美姑九口乡的集市。集市就在大风顶附近,离美姑县城约50公里。
许多彝民是从周边大山深处来到集市,有的天没亮就得出发,下午回到家就会已经天黑。
然而,集市上盛放着他们的快乐、心愿、乡情,他们大多会不辞辛劳兴致满满地前往。
街道不宽,人却很多,物品很杂。叫卖声、说笑声,惊动了一向静谧的山村。因为过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回到了山乡,集市是与旧识相会、交流信息、眺望姑娘的好地方。2011年的九口乡小伙子们已经有些新潮了。
迎面走来的两三个青年人,发型发色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与彝人的传统装束格格不入。这代表的是乡村时尚啊,也应该就是当时被称为非主流的杀马特。我忍禁不俊。
这一个小伙分明正在步入杀马特之列。据说杀马特大部分为90后和85后,又据说是由一个叫罗福兴的人于中国开创。那些年月中,我们的身边常常会看见这一类青年人,并被人们所不屑。
边走边喝着酒的青年则有些混搭。其实杀马特一直属于微弱的群体,但却是充满着个性的种子,尽管尚不足以生根发芽,开出繁丽之花,但也让我们感觉到绚烂发色下,显示着大山深处的一抹亮色。
传统的、现代的,在这里交汇。
这几位从装束与气势上可以看出,他们显然是这方地盘的主流、主角、主事者。
老人披着岁月的风尘,慢悠悠地品着小酒,顺便做点家常生意。
迎面走来一个美丽的彝族姑娘,穿着镶边的、绣花的衣服,银制的耳饰与流苏在人群中尤其显眼。
已婚的女人,大多随意扎上各种颜色的头巾,戴着银耳饰。其它已没有了太多讲究。
天气渐趋寒冷,头巾既可以保暖,也是一种装饰。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生活就是这样,苦苦甜甜,既有柴米油盐的平淡,也有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波。
知足常乐,无论你身处何方,不过都是一种正常而平淡生活的感觉。
守着生活的本真,守着生活的情意,守着一份勤劳与心安。
世代繁衍,哺育生命,虽然生活总是那么的艰辛。
孩子们在集市总能吃上与家里不一样的美食,同样是土豆,但是“狼牙土豆”却是格外香辣诱人。
这两个女人引起了我的好奇。她们以一瓶酒为交流的媒介,拉着家常,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喝一口再递给你。满满的惬意。
饮食是彝族年的大事,杀年猪又是大事中的大事。杀一只猪必须举家之力才可以完成,其场面很奇特。
每家每户就在家门口挖灶烧水,然后把一些叶子堆在一起烧猪毛,据说这样处理的猪肉,比开水烫得要好吃得多。
场面有一些惨人,一只只肥猪儿被各家各户强抬上柴禾堆,无声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
据载,彝族年是彝族远古文明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彰显了彝族对于祖先的敬仰之情。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几年中才有更深的体会。
眼前的情景,仍然惊倒了我。杀猪,男人是主力;打理猪却又是女人的活儿了。
窄窄的河沟两边挤满了女人,她们一边清洗内脏,一边说说笑笑。
路边又有新的猪儿走向归途,我的心又纠结了起来。
我们第一次在满满的新奇中,于美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彝族年。
美姑正在修路,相信美姑会越来越好,我们充满信心的愿意去见证。
奉上此行几片摄影花絮,每一次记录,都是历史珍贵的瞬间。
路在这里延伸,它是这方彝族人民的希望之路。
我们用无数的定格,留存真切的记忆与初心。
再见,2011年的美姑!
图2011年11月 文2021年10月
谢谢朋友们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