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电影《过年》上映于 1991年2月12日,主演赵丽蓉老师演绎的中国式母亲,看似得心应手,实则细腻又朴实。凭借其在该片中精湛演技荣获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1991)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

介绍春节的时候是否要用过去式(是名词向动词的转变)(1)

电影讲述生活在北方的程家老两口期盼儿女回家过年。去年的团圆饭以大媳妇砸立柜不欢而散,因此赵丽蓉老师扮演的母亲更希望今年能过一个愉快的团圆年

子女们陆续都回来了:大儿子木讷老实,怕老婆,大媳妇泼辣刁蛮,贪财不正经;大女婿依仗自己干部身份在外面沾花捻草,不走正道,在外面有了女人,并且还怀了孩子,强逼大闺女堕胎;小儿子,不务正业,贪图享乐,只知道伸手要钱,同样找了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德行的女朋友;二女儿当初忤逆父命嫁给建筑工人,二女婿自食其力,反而成了最听话,混的最像样的小两口

形形色色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都囊括在这个家庭里面,人物众多,却又各个如此性格鲜明,道出了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了一个家庭。剧情开始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汹涌,从一开始就一直谈论钱钱钱,直到最后那一道菜上桌,在大儿媳在客厅打架撒泼掀桌子可谓是高潮部分,悲苦酸甜全都原形毕露。年纪越大越能懂这部电影,孩子掰着手指头数着离过年还有几天,同样大人们也在掰着手指头,他们算的却是利益。

介绍春节的时候是否要用过去式(是名词向动词的转变)(2)

儿时记忆里的“过年”是名词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反映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如同电影唯一没有受到影响的,大概只有老程的大孙子,虽然妈妈不让他回爷爷家,虽然家庭中有很多矛盾。但是他没有受到影响,还是那么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有糖吃、有玩具玩、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

第一次看《过年》村场院集体放映,那时候小,根本看不懂里面的是是非非。唯一有印象的是,放映那天是在腊月底,小伙伴们跑来跑去,有时候跑到幕后,被家长呵斥两句。当电影中,大儿子带着孙子来看老人时,正逢村里的高跷队经过。幕布反面那群孩子也跟着跳了起来

程老汉将孙子举到头顶,混到高跷队里,踩着鼓点跳了起来,老伴看着爷孙开心地跳,她也笑得合不拢嘴。这时,不知道谁在场院里喊了一句,孩子们也跟着高喊起来:“要过年喽,过年喽!”孩子们对年的翘首以盼,是孩童眼里是欢乐向往的代名词:过年。

介绍春节的时候是否要用过去式(是名词向动词的转变)(3)

大人世界里的“过年”是动词

影片中国式过年,过得是虚情假意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家不像家。人物各怀心事却也不着急道出,慢慢抽丝剥茧。子女精神上的出走和物质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却还用某种亲情掩饰。当程老汉端上八沓共八千块钱并对着一桌子发愣的人说:“都看啥呀,怎么都不动手啊,不就等着这道菜呢嘛。”将这层关系撕破展露在每个人面前,反而大家都露怯了,藏在心里的那点心思被一点不剩的说出来了,中国家庭最习惯的就是“不言”。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过年会让难过的事情更难过,因为一切都有了仪式感的加成。所以不管过得好还是不好,在过年时都会加倍,这就是过年,除非你不过。在“利益”为先的年代,你需要面对家人的“不言”,也可能需要承受来自亲戚朋友的虚伪、势利、巴结、妒忌。童年的过年印象是红色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却逐渐变成了灰色,哪怕大街小巷都播放着贺年歌曲,却依然感觉不到儿时温馨的街道。这就是成年人要承受的春节。这里的年对于大人来说更像是动词,更像是一道你需要趟过去的关卡:年关。

介绍春节的时候是否要用过去式(是名词向动词的转变)(4)

老人眼里的“过年”是形容词

一出过年戏,家庭众生相。孩子眼中的过年是有糖吃,有玩具玩,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而成人的眼里只有道不尽的辛酸苦辣,每个演员角色单拿出来都是一本难念的经,折射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百态,即使放在今天,依旧令人一阵唏嘘的同时引发共鸣

影片中当大儿媳又一次把家里砸的稀巴烂,当二女儿小两口想要打扫的时候,程老太阻止了他们,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不然财运就扫出门。这是程老太对新年的期盼,即使她已经“伤痕累累”,为了周全大家,让大家都高兴,各种为难,各种关爱,各种隐忍退让。

这像极了母亲,即使在除夕这么喜庆的日子,尤为不能乱说话,怕我们乱说冲撞了喜气。从换窗户纸大扫除,洗被单,到准备足以让一个小饭店厨师都要头疼的食物,还有大量的应酬交际,金钱与礼品的分配,鞭炮的燃放时间与挂数,都在她的指挥下进行的井然有序,滴水不差,恰到好处。即使那时候的大哥经常酗酒大骂,她依旧如此。

影片《过年》的结尾,一场尖锐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归于平息,当我们还沉浸在悲剧体验之中时,人物的情绪节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切烦人的争吵声、摔打声、哭闹声消隐了。场景转到一片宁静的白桦林,程老汉和老伴驾着马车准备离开这个令他们伤心的家,当程老汉转过头再看向自己的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紧锁着的眉头舒展开来。马铃声清脆悦耳,音乐也跟着轻快活泼,此时他的脸上竟出现了笑容。

在这一刻,坐在大屏幕前的才终于感受到了过年的意味。此时的程老汉老两口想什么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家中父母想的是什么。是那一通询问的电话,盼望归家,是不告而归的惊喜。对于老人过年更像一种对未来的期盼,这种期盼是无法用辞藻形容的词汇:春节。

介绍春节的时候是否要用过去式(是名词向动词的转变)(5)

写在最后

也许在这一年工作并没有很顺利,并没有赚到很多钱;也许回老家过年会掺杂一些兄弟姐妹的“不言”在里面。也许你会面对亲戚朋友间的名利上的纠纷、金钱间的攀比与瓜葛。也许你并不想回家,可这一切在孩子与老人向往、期盼的眼神中,再多回家过年的羁绊都显得那么的无力。

过年在老百姓眼里是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代表阖家团圆的时节,可能忙碌的我们只有在过年才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在老家没有子女陪伴过节,这个过年对于老人来说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当父母老了,对儿女变得更加依恋,如果知道你回家过年,老人高兴的会准备最好吃的最丰盛的食物给你;当你要走的时候,也总能感受到背后的背后的那一缕忧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轻人对于年节的希冀变得越来越寡淡,但是老人们却变得越来越喜欢过年,因为他期盼着你回家过年,对于老人来说,有子女陪伴才算真正的过年。

介绍春节的时候是否要用过去式(是名词向动词的转变)(6)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