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粮食问题成为网民关心的焦点,“农业农村部回应要不要囤粮”“粮食库存量充足没必要囤粮”也成为热门话题。
在大家树立起“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信心之时,“大米是用塑料做的”等视频在社交网络中悄然出现。其实,“塑料大米”是一则老谣言了,近年来偶有出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机构已多次辟谣。
有关“塑料大米”的谣言,你听过几种版本?
【版本一】一男子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中,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一粒粒状似大米的白色固体。传言称,这就是“塑料大米”的生产过程。
真相:网传视频并非是在制作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业中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作为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储存、运输。
【版本二】将两碗米饭进行对比,称其中一碗米饭捏起来手感更黏,吃完饭后会有米粒黏在碗底。据此得出结论:这种大米是塑料做的。
真相:大米可分为籼米、粳米等。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表示,籼米的淀粉含量比较高,黏性小一些;粳米的淀粉含量比较低,较有黏性。视频中的大米就是典型的粳米。
【版本三】一名女子将一碗大米倒入锅内加热生炒至金黄色,再到焦黑。随后,该女子点燃这些焦黑色的大米,声称“大米是塑料做的” 。
真相:这段视频能否证明真的存在塑料大米呢?答案仍是否定的。首先,塑料在高温下应该是融化或者直接变黑,不会有先变金黄色再变黑的过程;其次,大米里有淀粉,也能够被点燃,以“燃烧法”得出“这种大米由塑料所制”实在牵强。
制作贩卖“塑料大米”并不现实
第一,塑料颗粒均价远高于普通大米,商家没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大米。
第二,用塑料颗粒冒充大米,根本过不了淘米这一关。大米的密度约为1.67克/立方厘米,在水中会沉底;而用回收塑料袋做成的塑料颗粒,会漂浮在水上面。
第三,大米和塑料的口感天差地别,一尝便知。
如果还是不放心,不妨试试这个鉴别塑料大米和真实大米的终极办法——碘酒测试:在煮熟的大米中加入碘酒,如果大米变成蓝黑色则是正常的大米。
“塑料制品”不断成为食品届“话题王”
“XX食品是塑料做的”已成为造谣者的一个套路。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大米……相关谣言视频中,拍摄者露出一只或两只手,用点燃、手捏等非专业手法对食品进行所谓“检测”,得出结论:该类食品由塑料制成,继而以“黑心商人”“老百姓该怎么办”等语句进行谴责。
套路近乎相同、用语也类似,这类视频“伪打假真造谣”,利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心理,往往取得较大的传播效果,颇具迷惑性。
但其实,根据常识识破“塑料神话”并非难事。塑料薄膜和正常紫菜非常容易区分,比如浸泡时,干紫菜能够吸收大量水分,成功泡发;而塑料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粉丝亦是如此。用塑料制成食品容易被识破且成本高,商家如此造假定是得不偿失。
真真提醒:这类谣言的传播机制大同小异,请大家提高警惕,切勿轻信!(殷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