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李伟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作关于检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北京历史风貌保护条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北京历史风貌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一年多)

北京历史风貌保护条例

9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李伟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作关于检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报告披露,2021年新条例实施以来,市政府注重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全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18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轴线申遗保护也已驶入“快车道”。

报告还建议,推广“名人故居联盟”“会馆有戏”等方式,整理挖掘遗产间的有机联系,将散落在京城的文化“珍珠”串点成线、跨时空重现。

看点1

18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全面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单位实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有效运行。

“名城委办公室力量显著增强,统筹做好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常工作,并通过首规委办会议机制,协调重点难点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机制,以中轴线申遗、三条文化带建设为抓手议事协调推进,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作的书面报告中说。

“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和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已批准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24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成市级联审。实施保护名录制度,条例中新增加的革命文物等三个类别首批名录相继发布,18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国政协礼堂、民族文化宫等63处(座)历史建筑完成试点挂牌,其他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挂牌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古树名木四级管护责任等进一步落实。

看点2

中轴线申遗保护已驶入“快车道”

报告介绍,《北京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出台,明确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保护范围,串起了核心区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缓冲区514处各级文物。中轴线保护取得多点突破,皇史宬北院重新亮相,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整体贯通,先农坛内部的“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

申遗文本及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完成,国家文物局已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轴线申遗保护已驶入“快车道”。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财政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管理办法》修订,优化资金分配方式,重点支持中轴线申遗保护、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和革命文物保护等“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

财政资金支持老城整体保护和城市更新,安排市政府投资优先用于强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空间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等重点领域项目实施,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实施一批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文化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

看点3

玉泉山地区循环水网实现连通,稻田景观再现京西

报告指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得到有效加强,城市肌理愈发清晰。胡同环境整治持续发力,为老城“通筋活血、固本培元”,胡同、四合院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老城内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古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得以还原重现。红色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等革命文物得到保护修缮,“1 9”精品展览群构建起沉浸式课堂,为传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有序推进,山水田园风貌逐渐恢复。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稳步实施。

颐和园东宫门公交场站实现腾退,功德寺、一亩园等村庄完成拆迁。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全国红色革命文物谱系新标识,“进京赶考路”教育意义更加彰显。玉泉山地区循环水网实现连通,稻田景观再现京西,历史水系格局基本成型。

看点4

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

在三条文化带建设方面,白浮泉遗址公园建设顺利实施,“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已对外开放。新八里桥实现通车,老八里桥恢复古桥风貌。副中心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三大建筑将于年底基本完工。大运河京冀互联互通段62公里实现通航。大运河文化节成功举办,“京杭对话”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

京畿长城保护管理稳步提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高端智库建成运行,箭扣长城抢险修缮被列为全国砖石长城保护示范工程,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加紧推动。长城保护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构建更加严密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北京长城文化节助力长城文化品牌更具国际影响力。

此外,永定河26年来首次实现全线贯通入海。房山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有力实证,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启动。门头沟区入选全国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探索的老宅院挂“金招牌”机制为传统院落保护蹚出了一条新路。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五景七院三十铺”开街亮相,新首钢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古法新作即将重现。

■建议

抓好重点项目腾退,实现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居住环境双赢

报告也提出了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保护腾退工作较为缓慢,文物保护环境有待提升;名城保护资金缺乏统筹,文保资金绩效管理需要加强;非遗和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工作仍处于弱势等。

报告建议,抓好重点项目腾退,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机遇,强化与中央单位的服务对接,加快确定保护对象的腾退路径,合理规划腾退置换的空间和场地。总结推广菜西片区申请式退租、白塔寺东西岔片区申请式换租的相关经验,抓住北京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有利契机,实现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双赢。

同时,激活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宝藏,激发全社会共同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如研究出台更管用、更好用、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打通工业遗产、名人故居、挂牌院落等历史建筑利用渠道,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场景。

总结京报馆、正乙祠戏楼、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运营经验,引入专业能力强的第三方运营主体拓展文化和服务功能。推广“名人故居联盟”“会馆有戏”等方式,整理挖掘遗产间的有机联系,将散落在京城的文化“珍珠”串点成线、跨时空重现。鼓励引导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发挥正阳门雨燕、妙应寺白塔等首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提升文化吸引力、增强居民荣誉感方面的作用。

在保护资金统筹机制方面,报告建议加强对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的统筹使用,注重整体保护,突出关键任务,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规范文保资金转移支付管理,增强各区名城保护工作自主权和积极性,推动权责匹配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匠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