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时一句激励的话,打开乱世不畏强权、不屈服、不甘命的魔咒,让一些胆大之人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1)

绘画本

乱世更像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只盲盒,满心欢喜到手,最后一层剥开发现失望透顶,也许是无意之中拿到自己的心心念念,不到最后永远无法知道最终你能得到什么!

乱世也是如此,地痞流氓样子的刘邦都可以创办400年的两汉天下,何况出身五世军人,世家之内的赵匡胤。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2)

绘画本

也正因为出身军人世家的身份,到后来黄袍加身做了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定下一条规矩,导致两宋版图无限缩小,只能发展工商业赚钱,好买回自己国家的土地,而鲜有打仗争回的疆土。

出生五代十国受尽白眼的官五代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没有生活过的我们,只能从一些资料里去体会那个时代的独异又烦躁的打打杀杀,一直持续了70多年的时间。

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或者民国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唯一不同的是,五代十国都有自己的国号朝代更替,但又相互并存着。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3)

老照片

可以说是王朝,也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主角,但是下一部电影肯定不用你,而且是过后即死,登场时风光无限,下场是身首异处。

赵匡胤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纷乱繁杂的时代,直到21岁时,都是无所事事般的无聊至极。

一个大好青年,又是官五代,随便打个工,或者做个小生意,再不济做一个靠祖荫生活的躺平青年也可以逍遥自在。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4)

影视剧照

最终赵匡胤被逼无奈离开家乡是什么原因?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的名相管仲说过一句话:“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四民制度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四民制度也就是士、农、工、商。

回顾赵匡胤21年的大好年华,在家里混吃等死,也许也有过出人头地的想法,但是外界社会上这21年可是经历了3个皇帝朝代的更替。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5)

网图

刺激项目的过山车也好,跳伞也好都只是有惊无险。但是五代十国的时代出去做事只能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有去无回”

作为一个官五代赵匡胤其实活得并不快乐,外面兵荒马乱,皇帝是轮流坐庄,讨生活随时有生命危险,更不用说去当官。

赵匡胤此时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孩子,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在家里因为正值青壮年又不做事,姐姐的白眼,弟弟的不尊重,只能让自己做该做的事情,什么是该做的事情?

不知道,也许只有努力过才知道,也许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还是要去做了才知道。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6)

网图

更因为不做事就没饭吃,全家就指望一个老父亲赵弘殷的微薄薪水养活7个孩子,有点不切实际,更不用说外边还有契丹人随时无情的抢劫。

综合现实中种种的不痛快也好,无奈也好,白眼也好,摆在年富力强的赵匡胤面前只有一条路,走出家门,自力更生,最好来一个勇闯天涯带来荣华富贵。

在家不顺,出门险些饿死在路上

不敢做什么第一件事肯定是谋定而后动,出门也是一样。

赵匡胤出门第一站就是父亲的好友遂州刺史董宗本。

外面虽然是兵荒马乱,导致很多百姓成了流落荒野食不果腹的流民,但是随州的经济在当时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这得益于董宗本的知人善任。

赵匡胤从小生活在北方大城市里面,人长得风流倜傥,武功又好,文才也是一等一的,为人也是十分的豪爽,到了随州后,董宗本很重视这个老友的儿子,更是委以重任。

很多时候多数人的想法不管你有多么大的雄心抱负,只要工作稳定下来,原来的什么理想啊,什么出人头地啊,很多时候随着心里的安定都会变得模糊。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7)

网图

唯一有的想法就是:比如好好工作,攒钱买房,稳定下来把妻儿接到身边什么的。

小小的南方随州怎么比得了都城的开封呢,所以一开始赵匡胤是比较受欢迎的,工作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再加上本身在大城市养成的气质,简直不要太完美的赵匡胤就算安稳下来了。

时间的时一切都是福祸相依的,你风光肯定就会有人嫉妒你,一般的小人还好,现在嫉妒你的是随州最大的二世祖---遂州刺史董宗本的公子董遵海。

赵匡胤的风头压得董遵海到寝食难安的地步了。

像董遵海这种无忧无虑的二世祖和赵匡胤这种每天活在温饱线还受尽家里兄弟姐妹的白眼的官五代,精神追求肯定是不同的。

于是乎在董遵海的努力下,赵匡胤在随州待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就不得不撒由那拉了。

离开随州去哪里,生活是没有暂停键的,我好好想想去哪里再去。

为了肚子,也为了安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8)

网图

下一站复州吧,那里有父亲的老部下王彦超,想来王彦超作为防御使,是个武将,更好打交道,说话做事更痛快一些,没有那么多的楞个里。

到了父亲老部下王彦超这里,确实很痛快,摆上酒席接风,吃完后给了几贯钱打发上路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的痛快。

而且王彦超很有意思,给赵匡胤的几贯钱正好够走出复州的地面。

也许王彦超的想法很简单,不要死在我的地界上,毕竟赵家的长子。

看着茫茫的野地,接连两处都是铩羽而出,赵匡胤也在想了:我长得帅、有文采、武功好、这么好的优势,怎么出门在外都成了被人嫉妒的短处了,说明这个社会出问题了。

看来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不能再依靠父亲的关系了,再下去估计也差不多这个样子。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9)

网图

靠自己做什么呢?不如往家的方向开封去走走看。

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但是身体却清醒了,肚子饿了,这是不管你多厉害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也说明了年轻人不抗饿。

想着走着天擦黑的时候,就到了开封郊外的一处破庙这里。这个破庙后面有和尚因为战乱没有香火自己开垦的一片菜地,绿白相间看着就很有食欲的大白菜。

但赵匡胤不但身上没钱,肚里也是饥肠辘辘。

现在先不管有钱没钱的问题,也不管肚子饥肠辘的问题,因为按照历史来看赵匡胤从这儿开始就是一飞冲天的时候。

所以龙来了。

地痞流氓的刘邦斩白帝龙子,祖父加父亲的坟是真龙穴的朱元璋等,任何皇帝的神奇开始一定跟龙有关,赵匡胤也不会例外的。

于是宋人言官的笔下《宋史》就有了一段关于龙的记载:没有多少食物的和尚在梦游小酣中,梦中见一条金龙从天而降落在白菜地里,开始肆无忌惮的啃食白菜,一会的功夫就把正片白菜一扫而空。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10)

网图

其实这不符合我们中国人对于龙的一贯认知,龙怎么会吃白菜呢,但在这个故事里,金龙很喜欢吃白菜,而且吃光了,所以老和尚吓醒了。鞋不及穿丁零当啷的就跑到破庙后面,发现一个大汉蹲在那里啃食白菜。有意思的是大汉看到人来了,冲眼不见,继续在哪里大快朵颐的狼吞虎咽......

走到近前看到这个大汉面黄肌瘦,破衣烂衫。

但是眉宇之间却充满了英气。

有的和尚披上袈裟不一定是真的和尚,但这个破庙的和尚却是真的和尚,出家人慈悲为怀,没有责备大汉,反而请回破庙了,问清了缘由,知道赵匡胤的缘由以后,和尚又把仅有的米下锅给赵匡胤饱饱的吃了一顿粥。

第二天赵匡胤辞行后怀揣着和尚给的两个饼子,感慨万千。

没钱是身体的饥饿感摧残,做事被嫉妒是心灵上的折磨,在这个乱世里靠别人靠不住,靠自己,自己的路在何方?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11)

网图

当一个人走在十字路口之时,才是考验一个人的开始。你能做何选择,就会显现出不同的状态,选择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不甘心。也许真正的自我本质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浩然而生。

面对出生的太阳,光线刺眼但很柔和,赵匡胤内心里自然而然的有几句话脱口而出: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统一路上最大的敌人(受尽白眼的官五代)(12)

网图

唯一的一首诗,虽然不押韵,但是气势万丈,主要是后来做了皇帝。

乱世出英豪,反面就是乱世也出盗贼。

乱世的盗贼肯定出的更多,毕竟成本低,只要能填饱肚子,不要脸就行了。

但是英豪可没那么容易。

赵匡胤内心的文人孤傲,家庭背景的熏陶,作为有志青年的不二理想,注定成不了盗贼。为了生计必须得有一番作为,只剩下唯一的出路。

一切回家再做打算,毕竟那是自己生养的地方。

有了念头,就是风尘仆仆的赶路,前面就是赵匡胤自己都想不到的新开始,也注定了历史从来不可逆的去走,一遍一遍的复制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