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耶路撒冷
如果说有的人可能会影响人类文明的走向,有的事件可能扭转历史的进程,那么就有这么一座城市牵动着全世界的脉搏,那就是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
这里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很清楚,古往今来争夺不休,它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国际政治的走向,三千年的历经风雨,故事却依然在这里延续,让我们继续见证这座圣城的沧桑。
为什么耶路撒冷会成为争夺不休的地方?为什么这里的仇恨好像永远都无法消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世界的中心:圣城。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的圣地
耶路撒冷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它的前一千年属于犹太文明,后两千年属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因此至今耶路撒冷依然分为,犹太城区(以色列人)、基督教社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城区(巴勒斯坦人)。
信仰的冲突早已注定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他虽然不那么磅礴,但却散发着人类文明进程的神圣,要知道它只有海淀区的四分之一大,但它的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耶路撒冷的过往:
1. 前1050 至前586年,分别为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和犹太王国;
2. 前586 至前539年,巴比伦帝国;
3. 前539 至前332年,信仰锁罗亚斯德教的波斯帝国;
4. 前332至前164年,希腊文明的亚历山大帝国、安提柯、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
5. 前164至前66年,信仰犹太教的马卡比王朝;
6. 前66至395年,主张宗教宽容的罗马帝国;
7. 395至636年,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
8. 636至1099年,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四大哈里发、倭玛亚王朝、阿拨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和法蒂玛王朝;
9. 1099至1189年,信仰基督教的十字军王国;
10. 1189至1917年,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尤布王朝、马木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
11. 1920至1948年,主张宗教宽容的英国托管时期;
12. 1948至今,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
这段数据历经千年躺在了一张纸上,但它却是厚重的,你也许能记住这些一代一代的王朝,但你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它的过往,从这些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不管哪个政权的更迭,都有宗教的身影,其实从一开始耶路撒冷早已注定了自己的命运,那就是信仰,当你的信仰被践踏,被杀戮时,仇恨就早已被注定。
我想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没有信仰过犹太教、基督宗教以及伊斯兰教,但这座城市却深深的吸引着很多人,有数以万计的游客都曾在这里驻足,留恋,甚至为之哭泣。
那么这座城市都有哪些印记
哭墙
哭墙又称西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英文称,Wailing Wall,Western Wall,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犹太教(Judaism)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必定会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的恢复。
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犹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凡是来这里的人,无论是否为犹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因为他们认为,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不敬的。
圣墓教堂
圣墓教堂,又称“复活大堂”,耶稣坟墓所在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于以色列东耶路撒冷旧城。圣墓教堂是耶稣基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
圣墓教堂建于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在这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城池上,刻满了征战和兴亡的印记。相传耶稣被害前,就是沿着“受难之路”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刑场的。
大马士革门
大马士革门是耶路撒冷旧城的入口,它的历史要追溯到第二世纪,罗马城时代。那时的城门是现在的三倍,像凯旋门一样,并且没有连筑城墙。后来,当它补筑城墙后,就成为了卫兵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大门的遗迹依旧存在,包括那个刻满殖民统治者制定的法律条文的拱洞。
它又名示剑门或纳布卢斯门,是耶路撒冷旧城北侧的一个城门。城门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兴建于1542年,大门有两个塔。
原来的城门建于第二圣殿时期,在公元2世纪的哈德良时期,罗马人建了一个新的城门。城门前站立着一个罗马的胜利柱,大马士革门的阿拉伯语名称“柱门 ”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在英国托管时期,挖掘出了罗马城门,但是没有发现胜利柱。十字军东征时,此处是城市的北门。
大马士革门位于阿拉伯集市的边缘。以色列媒体在英语出版物中也将此门称为示剑门(Shechem Gate)或纳布卢斯门(Nablus Gate)。
橄榄山
橄榄山,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除分布旧城各区外,在这神圣城市的周边,也是满布圣经记载之所在。耶路撒冷以东的橄榄山,即耶稣曾经布道的地方,周围遍植橄榄木。山丘下的客西马尼园种有名为「记忆」的迷迭香(Rosemary),旁边的客西马尼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又叫苦闷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祭坛前的岩石砖说是耶稣被出卖后渡过最后一夜的地方。附近俄罗斯式教堂建筑的是圣·玛丽神女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旁有多米内斯·弗列维特礼拜堂(Chapel of Dominus Flevit),上方有座升天教堂(Church of Ascension),听说留有耶稣升天时的脚印,不远处的彼德·涅斯特教堂(Church of Peter Noster)里面有以44国文字书写的主祷文。此外还有圣母玛利亚墓、西罗亚池(Pool of Siloah)……都是颇具历史意义的遗址。站在橄榄山高处远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柳榄山是基督教圣迹,像我这样没有信仰的人,很难理解这么多教堂的意义,但它的存在却是人们追寻信仰的见证。历史很厚重,但同样很让人着迷。
苦路
穿梭在耶鲁萨冷老城,有一条小路,从一世纪至今,始终被基督徒所纪念,它就是“苦路”
二千多年前,犹太人的死囚们就是沿着这条路背着两块木板拼成的刑具走向刑场的。
当年耶稣在古罗马被判死刑后,也是在巡抚比拉多的命令下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了这条路,一路上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
为纪念这段史实,在当年这十四处大多建了教堂。在耶稣赴刑场途中所经历的的第十站到十四站及耶稣墓地遗址,都已被后人建在了圣墓大教堂之中。
第一站:祭司长和兵士抓住了耶稣,把祂交给了彼拉多。彼拉多查不出耶稣的罪来,但为讨好犹太人,就把耶稣定了死罪,还将耶稣鞭打了。周围的罗马的兵士们故意用荆棘冠冕给耶稣戴上戏弄祂,彼拉多再交人去钉一付十字架。
第二站:耶稣在罗马兵丁的驱赶和威吓之下,选择将十字架背了起来,一步步走往将要被钉死的各各他山顶(希伯来语,意为尸骸骷髅堆积的地方)
第三站:根据初代教会传统史料记载,在通往“各各他”的路上,耶稣因鞭伤和十字架的重负而跌倒。
第四站:耶稣曾在去往“各各他”的途中遇见了他的母亲玛利亚。面对伤痕累累的耶稣,“玛利亚的心被刀刺透
第五站:他们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黑人名叫西蒙,西蒙被兵丁从观刑人群中随便拽了出来,代替耶稣扛起十字架(路加福音记载)。
第六站:在耶稣去往“各各他”的路上,一个叫维罗尼加的妇女,勇敢地穿过人群,为耶稣擦去脸上的汗水和血水,使耶稣感到痛苦稍有减轻。维罗尼亚的手帕上留下了耶稣的脸容,就成了圣物。
第七站:因着耶稣心灵的疲惫和身体的折磨,曾第二次跌倒,他的膝盖被磕破,脸埋进了尘土。这里也是张贴祂死亡告示的地方,基督徒称此为“审判门”。
第八站: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内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祂号啕痛哭。跟随信徒很多都是十分虔诚的,也有许多受过耶稣医治的好处,在这里耶稣也因为不堪刑罚之重而暂停了一下。
第九站:耶稣不堪重负,第三次重重摔向地面。
第十站:耶稣被夺取衣服。在服刑途中通常罗马兵丁会不会夺取囚犯的衣服,但是耶稣所穿的袍子据说材质很好,是当权者为了羞辱他而特意“赐”给他穿的。
第十一站: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又钉了另外两个死刑犯,一左一右把耶稣的十字架夹在中间,数百年前以色列的著名圣书就有预言称:“他也在死刑犯的行列之中”。当十字架从地上被举起来时,鲜血从耶稣那被撕裂拉长的伤痕中喷涌而出,顺着十字架流到地上,因着剧痛和身体失血,耶稣的身体抽搐发烧,十字架在微微颤动。
第十二站:霎时间,大地震动,磐石崩裂,在各各他山上观看的众人大声惊呼,罗马长官百夫长惊叹。有史料记载橄榄山此时崩裂。
第十三站:当时有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求问罗马掌权者,获得许可将耶稣躯体从刑场摘下。
第十四站:耶稣被埋葬。
耶路撒冷是一座千百年来遭遇不幸的城市,他虽然并不庞大,但他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者,我不知道它是否是悲伤的,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应给得到我的怜悯,因为我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读懂它。
耶路撒冷无时无刻都在牵动着全世界的脉搏,它永远也不会消亡,因为它就是历史的长河。
推荐各位喜欢耶路撒冷或者以色列的朋友可以读读关于耶路撒冷的一些著作,例如《耶路撒冷三千年》等,然后再踏上这段旅程,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当你真正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你的灵魂必定会得到它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