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我是心怡今天的状态非常好,因为今天要聊的还是宝宝入园这件事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新生入园焦虑持续多长时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新生入园焦虑持续多长时间(新生入园焦虑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新生入园焦虑持续多长时间

你好吗?我是心怡。

今天的状态非常好,因为今天要聊的还是宝宝入园这件事情。

我们家孩子是很顺利地度过了幼儿园的三年,每每回忆起这三年,我的内心都是非常的激动的。

在写文章的过程当中,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很多宝宝从出生到入幼儿园,没有尝试过一整天离开父母,刚上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不适应,连家长本身也会焦虑。

新生入园,哭得最厉害的不是出门,不是在路上,而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的要离开的那一刻。

出门那一刻是快乐的,背着小书包,穿着新校服,蹦蹦跳跳的,家长的心情也是愉快的。

但是,走到幼儿门口要分离的那一刻,如何体面地和孩子说再见呢?

1.连哄带骗

宝宝,你先到教室和老师玩游戏,妈妈上个厕所,或者是妈妈在幼儿园门口等你。

你想妈妈的时候,大声喊妈妈,妈妈就过来。

妈妈不走开,妈妈会一直在幼儿园门口等到你放学的,你就放心地玩吧。

结果呢,孩子怎么叫妈妈,怎么哭,都快哭晕过去,妈妈还是没有出现。

用哄骗的方式离开,不仅不能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加对幼儿园的不安和恐惧。

2.悄悄溜走

这是大多数家长采用的绝招。

带孩子在教室里面玩,看到孩子玩得比较投入,情绪稳定了,悄悄地溜走。

孩子一旦发现爸爸妈妈过在身边了,他就会到处寻找,找不到就开始哭闹。

用这样的方式离开,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下一次来幼儿园,他什么玩具都不玩了,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生怕一松手妈妈又不见了。

3.百依百顺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说不让妈妈离开,妈妈就不离开。

陪孩子在教室里面玩,孩子就说他不想在教室里面玩,妈妈就带孩子到操场上去玩。

只要孩子不同意妈妈走,妈妈就不撒手。

这样的方式无疑会延长孩子的分离痛苦。

当妈妈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孩子还要经历其他小朋友同样的过程。

4.依依不舍

这类父母对学校好像很不信任,走开了又走回来看,或者躲在幼儿园的某个角落在看孩子。

只有父母相信幼儿园和老师,孩子才会相信老师,才能在幼儿园玩得安心。

5.招惹孩子

​有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不哭不闹,他能玩得很开心,我家女儿就是这样子的。

可是,有些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哭,自己的孩子这么淡定,表示怀疑。

然后,反复和孩子说,妈妈回家啦,妈妈去上班啦,妈妈走啦,妈妈真的走了啦,直到把孩子招惹哭了才算放心。

这类家长太常见了,这类家长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被孩子需要的感觉。

6.讲条件

​宝贝,你在幼儿园不要哭,放学妈妈第1个来接你,只要你不哭,妈妈就给你买奥特曼。

只要你在幼儿园里乖乖的,爸爸妈妈周末就带你去水上乐园。

这样做无疑是在教孩子讲条件,到最后不管父母是否对向了自己的诺言,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个方式是不妥的。

7.恐吓威胁。

再哭,你眼睛就要瞎掉,以后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再哭,放学我就不来接你,我不要你了。

再哭,我就要生气了,我要打人了,我也是有脾气的。

用恐吓的语言让孩子不哭,不仅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还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和内疚感。

以上这7种行为都不合适,我比较赞同的是理性的家长。

也就是正面管教里方式的,温和而坚定。

跟孩子说,宝宝已经长大了,要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们各自有各自的事情。

等你下课了,妈妈会早一点来接你,祝你在幼儿园玩得开心。

早上孩子去上学,我经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

祝你玩得开心,祝你愉快之类的。

这类家长走的时候,孩子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分离焦虑,但是不会非常强烈,情绪还是比较稳定的。

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的路上,可以和孩子轻松地聊聊天,或者是聊聊幼儿园里好玩的玩具和他喜欢的小朋友。

让孩子知道,家长把他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会离开他,他要和小朋友和老师度过愉快的一天。

要等到放学,家长才会来接他回家。

征求老师的同意后,可以给孩子带一个他平时喜欢的玩具回幼儿园,让他感觉到有熟悉的物品在陪伴自己。

我家孩子刚上幼儿园,那会中午怎么都不睡觉。

征求老师同意以后,我们给他带了一张他从小盖到大的花被子。

这张被子已经烂了,而且还有一股洗不掉的奶香味。

就是因为这张烂被子,让他顺利地度过了幼儿园午休的焦虑。

现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也不留恋这张花被子了。

我们一直也没舍得扔,孩子每次打开柜子看到这张花被子,都想拿来抱一抱。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件他特别喜欢的物品,只要这件物品在他的身边,他就会感到无比的安心。

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先陪他玩一会,帮孩子找到一个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是小朋友。

离开的时候,可以叮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老师之类的话。

最后,正常的和孩子说再见,不要表现出难分难舍,也不要表现出担心或者反复地折回看孩子。

接孩子放学不要迟到,提前一点到学校门口等孩子,让孩子走出学校门口的时候能第一时间看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