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我今天是来告别的,考虑再三,我决定回家乡发展……”
春节前夕,霍家营社区居委会的大门,被一位特别的来客敲响。站在社区党委副书记王云环面前告别的男孩儿,微低着头,嘴角挂着笑意,眼中却有泪花闪烁。
贺雍钦,一个曾经的“投诉常客”,一位如今的“志愿先锋”。看着眼前的青年,与他相处的一幕幕场景,如电影般在王云环脑海中闪过。
转变:
从“北漂青年”到“荣誉居民”
“您好贺先生,我们想跟您具体解释一下小区门禁的问题......”搬到小区不过半年,居委会已三访其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眼里,贺雍钦已经是个“投诉常客”。
一米八的个头、白白瘦瘦、戴着一幅框架眼镜,见到贺雍钦时,他正在收拾归家的行李。
谈及当时的投诉,贺雍钦回忆道,主要是存在充电桩收费标准和市里不统一、社区门禁导致晚归不便等问题,“现在想想,其实是可以直接找社区反映情况的。”
因工作变动,2021年初,贺雍钦搬到了霍家营社区居住。考虑到这些问题对其生活造成的不便,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拨打过4、5次12345市民热线电话表达诉求。
每次接到诉求,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联系他,并及时解决问题和回访。贺雍钦记得,自己有时带着情绪,态度称不上多友好。“反观他们,每次态度都很耐心,问题解决的也很及时。”
原本以为投诉少了,自己与社区就没什么交集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近。
“我们在一次活动的志愿者名单上看见了他的名字,就意识到他其实也是一个热心、乐于助人的人。”王云环回忆,见到贺雍钦的名字时,自己是有些惊讶的,但惊讶过后,她更希望让贺雍钦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
“贺先生,霍家营社区第一次组织全员核酸检测,亟需志愿者支援,您有意向吗?”打去电话后,贺雍钦欣然答应,这样爽快的态度让王云环很高兴。对于贺雍钦来说,“疫情是猝不及防的,当我看到医务人员脸上被口罩压出的痕迹,总是想着也能做些什么。”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贺雍钦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中,主要负责协助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真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后,贺雍钦才发现,一线工作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作为居民,我只考虑生活方面的问题,但社区工作者需要考虑方方面面。”贺雍钦说,除了解决问题,社区工作者还需要承受居民们宣泄的情绪压力,“有的居民着急,说着说着就急了。”
“没那么简单。”刚刚参与志愿服务,贺雍钦只用这几个字表达着这一工作的不容易。
霍家营社区住户多,核酸检测量大,有时贺雍钦要从下午4点一直站到晚上12点。每次核酸检测结束,他的腿已经不听使唤,连上楼都很艰难。
疫情防控工作强度大、居民们的诉求也各不相同。管控期间快递怎么取?居家隔离期间家里没食材怎么办?忙起来时,每天上午,贺雍钦都在接听市民服务热线,记录着“五花八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街道或社区解决。
而有过反映问题“经验”的贺雍钦,对居民们有着更多的耐心。“换了一个身份后,看问题的角度截然不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会理解社区了。”
霍家营社区志愿氛围浓厚,看到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的凝聚力,贺雍钦深受触动,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因此,他再未缺席过社区的志愿工作。
从组织全员核酸、到运送防疫物资、再到垃圾分类的桶前值守,社区里处处都有着他的身影。从此,社区少了一个“打电话反映的人”,多了一个“接电话处理问题的人”。
“多亏有了这个小伙子,我们有什么问题,他都能帮着出谋划策!”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赢得了不少社区居民们的认可。
融入:
从“北漂青年”到“荣誉居民”
不仅获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贺雍钦的转变与奉献也让社区工作人员刮目相看。
“最初的邀请,也是希望他能够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工作,最终为社区建设出份力。”社区接诉即办负责人孙悦说,看到贺雍钦的转变,她看到了社区工作的希望。
由于在疫情期间及社区治理方面对霍家营社区做出了突出贡献,贺雍钦被授予“荣誉居民”称号。
拿到证书那一刻,贺雍钦的内心充满喜悦和感动,“我早就把他们当成家人,在这一刻,我感到自己真正被霍家营接纳、也被他们当作一家人了。”
与社区关系的转变,始于他的志愿服务工作。那些共同奋斗、奉献的日日夜夜,早已使贺雍钦与霍家营结下了深刻的情感羁绊。
着凉发烧时,有邻居梁阿姨主动送来的退烧药;
加班没吃饭,有同为志愿者的李大爷送来家常菜;
想吃包子了,微信群里喊一声,就有人招呼着“中午来家吃包子”;
……
这样的温暖互动,是贺雍钦在社区里的日常。
“他们经常关心我有没有按时吃饭、听我倾诉烦心事、耐心开导安慰我。”贺雍钦那时就觉得,这个社区真的像家一样温暖。
对家,自当尽心尽力。全员核酸、卡口执勤、垃圾分类......贺雍钦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每一个志愿者岗位。
贺雍钦的本职工作是程序员。一次,社区制作大门出入证,需要手动录入所有在住居民信息,耗时费力。他看到后,立刻编写了一个自动录入程序,3分钟就能录完一个单元楼的居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件事被口口相传,贺雍钦也得到了不少称赞。
因工作性质原因,贺雍钦经常晚睡,每次社区在深夜忙不过来时,也会求助于他。“有啥事儿想得到我,才是真把我当成了家里人呢。”贺雍钦说,每次他都不觉辛苦,反而觉得非常满足。
“小贺,辛苦了”“小贺哥哥,谢谢你”……如今,即便是走在社区里,贺雍钦也经常收到来自大家的问候,有时是大爷大妈,有时是小朋友。
贺雍钦说,每次问候,自己都会觉得很温暖,每声招呼,自己都会觉得很亲切,“这种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轻松、愉快、融洽。”
成长:
从报名志愿者到组织志愿者
事实上,霍家营社区并不是贺雍钦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地方。早在2021年7月,龙跃苑二区出现确诊病例,贺雍钦便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社区的疫情防控。
“那次,我们在社区驻扎了22天,每天都在为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而忙碌。”取快递、送外卖、消杀、核酸……最忙时,贺雍钦曾奔走于两个街道之间,早上5点就起,晚上12点才回。
大量的工作积累,也使他积累了不少成熟的经验。“到后来,他甚至可以独自统筹全员核酸,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才有空去做更多的工作。”王云环介绍。
萤萤之光,可辉日月。迎难而上,彰显担当。志愿工作带给贺雍钦的,远不止个人能力的成长。
贺雍钦说,志愿服务工作让他结交了不少此前没有机会结识的朋友,大家为社区这个大家庭而努力,这让贺雍钦感受到了太多力量。
久而久之,贺雍钦不局限于自己,转而开始动员室友、朋友一起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最初是忙不过来,想着人多力量大。”直到后来,看着自己动员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的人逐渐稳定下来,贺雍钦干脆组建炬火青年志愿服务队,希望可以“组织一群人,帮助一群人”。
这支年轻的志愿服务队招募近百人,平均年龄仅27岁,参与昌平区各镇街、社区和村的志愿服务,负责过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垃圾分类,应急培训,赛事服务,社区服务等工作。
“志愿服务让我结识很多朋友,也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受贺雍钦鼓舞,原本从未接触过志愿服务的马亚辉,已经深深爱上志愿者工作,两年间,参与活动20余场。
在贺雍钦的带领下,服务队组建两年间,参与志愿活动31场,其中包括北京冬奥,北京马拉松等重大活动,服务总时长达4000余小时。
2022年7月,贺雍钦被评为“月度昌平榜样人物”。这对他来说,是认可,更是鼓励,“我会一直坚持志愿服务,帮助更多的人”。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霍家营社区浓烈的志愿服务氛围、参加志愿活动收获的成长与感动,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贺雍钦,“我热爱基层工作,总想多做点什么。所以这次决定回家乡考个公务员,和乡亲们一起建设最美乡村。”
贺雍钦说,做下这个决定,他充满不舍。
“舍不得并肩作战的伙伴、舍不得真心爱护自己的叔叔阿姨、舍不得这个充满人情味儿的社区。”日出到迟暮,贺雍钦在居委会门外踌躇许久,“我很害怕告别,不知道怎么开口”。
“你们放心,我一定常回家看看。”离别的日期逐渐逼近,贺雍钦还是鼓起勇气和大家说了再见。
看着眼前正告别的男孩儿,王云环感慨万千。两年时间,贺雍钦与社区从陌生到羁绊,关系“天翻地覆”。
昔日里,他是居委会都熟悉的“刺儿头”,经常投诉社区;后来,他们不止一次并肩战斗,霍家营社区的每一栋单元楼,贺雍钦都曾以志愿者的身份一一走过。
清晨的全员核酸、傍晚的卡口执勤、凌晨的流调派单......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他尽数献给了社区志愿工作。
两年过去,曾经那个“北漂青年”,成为“2022年月度昌平榜样”“霍家营社区荣誉居民”;和居委会的关系,也从“对立面”变成“战友情”。他的无私奉献,在所有人心里,都有着重若千钧的份量。
得知他要离开,有叔叔要送他去车站、有阿姨让他一路报个平安……对于贺雍钦来说,霍家营社区就是第二个家,“分别只是暂时的,故事待续,情谊永存......”
对于贺雍钦的选择,王云环遗憾之余,也送上了祝愿。她说,希望越来越多与贺雍钦一样的人能够加入社区、了解社区,也希望更多像贺雍钦一样怀揣梦想的人能够实现梦想,为小家、为大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文/本报记者 徐京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