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975/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260天
《增广贤文》有云:“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如果说穿着得体是对人的基本尊重,那么言语注意分寸,则是对人的深切关怀和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心直口快,什么事什么场合都不顾及,图一时口快,却没想过表达出来的后果,所以在生活、职场等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不尽人意。
生活中,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
笑而不语,知而不言,识而不破,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个人的一种修养,一种智慧。
01
笑而不语,是一种尊重
有个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和领导去应酬,认识了一位煤老板,看着比较粗鲁,交谈中还时不时会爆出一两句粗口,让人一瞧就是个没文化的粗人。
虽然有点钱,但大家打心眼里鄙视他,席间还故意用他不会听的德语评价他:“没文化的暴发户。”
但是,当她替没教养的煤老板拎手提箱时,不小心提箱脱掉,掉出里边的一本书——竟然是德语,而且加了德文标签。
当时她很吃惊,这没文化的煤老板,从哪儿弄来的德文书?
在旁敲侧击中,才发现这位所谓没文化的粗人,竟然拥有博士学位,至少精通四门外语。
大家都认为煤老板是没文化的暴发户,所以总会在背地里评价他粗俗,甚至说他跟挖煤工人没啥两样,但他从来都没有表现不满。
后来她才知道,其实那些评价和刻板印象,煤老板一直都知道,只是他并没有去拆穿大家,一笑而过。
实际上,在人生事业方面,绝无丝毫侥幸可言,有时候那些被你标签化的人,有着你无法想象的气势。
但在不堪的我们面前,他们留给我们足够的体面,只是笑而不语。
笑而不语,不是懦弱,只是他们懂得沉默寡言,即使有一身才华,也无需时刻炫耀。
笑而不语是包容他人的无礼,也释怀自己的不足。
因为知道,人无完人,只要自己依旧在进步足矣。
02
知而不言,是一种修养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同学,在大学读书时,家庭条件不好,学费是靠奖学金和爱心人的资助,生活费靠自己勤工俭学维持。
毕业后,为了照顾父母,选择在离家近的单位上班,每个月薪水比较低,生活也习惯了节俭。
有一次,一群几年没见的大学同学在一起聚餐。
阿池发现他身上的衣服,是大学时经常穿的,便对他说:“我记得你大学时,就经常穿这件衣服,你是不是故意哭穷,所以今天特意穿出来啊?”
阿池一句话,让原本热闹的气氛瞬间变得尴尬,也伤了这位同学的颜面。
有时候,本是一句无心的话,却伤透了别人的自尊。
知而不言,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修行,它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
作家甘北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高中时期,有位女同学的爸爸,在银行当保安。
出于青春期的敏感和自卑,这名女同学每次被问及父亲的职业,总是会说谎:“爸爸是银行柜台的职员。”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始终没人拆穿。
有一次,几位同学一起去吃麻辣烫,她的爸爸穿着保安服迎面走来。
这名女同学瞬间羞愧难当,满脸窘迫地杵在原地。
就在那一刻,有个女孩突然说:“我想去超市,一起吧?”
没等她回应,便自顾自地拉着她,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甘北在文中写道:“就这样,大家默契地保护女孩儿脆弱的自尊心,整整三年。”
多年之后再相聚,女孩儿早已走出青春期的自卑,大大方方地谈起父亲的职业,感激大家当年没有拆穿她。
有的谎言,只是为了守住自己脆弱的自尊。
正如一句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看穿便想拆穿是一种本能,可是能够做到知而不言,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
03
识而不破,是一种智慧
精明的人,知道什么事需要聪明,什么事不需要。
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杨修是很聪明,可是他太喜欢出风头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路过蔡文姬家,蔡家有一块《曹娥碑》,碑上写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什么意思,曹操一时没想出来,问众谋士也说猜不出。
杨修却冒出来轻松回答说:“某已解其意”。
曹操很惊讶,自恃自己很聪明,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比自己更聪明。
可杨修却并没有想过,此时,曹操会是什么心情?
杨修的自作聪明、不懂藏拙和“鸡肋”事件,为他被斩杀埋下伏笔。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战屡败。就在战事陷入胶着状态之际,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块儿鸡肋,便顺口以“鸡肋”作为当晚的口令。
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自作聪明地根据“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擅自断定主公曹操即将下令撤兵。
随即,杨修便命令手下兵士们即刻收拾行装,做好撤军准备。
怎料,曹操夜间巡视营寨,见寨内将士早已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大吃一惊。
经询问得知,又是杨修在妄自揣测自己的心思,还付诸了行动,曹操勃然大怒:“汝怎敢胡言乱语,扰我军心!”
随后,便命令帐下刀斧手将杨修就地正法,并将其首级号令于辕门之外。
杨修处处显得自己很聪明,彰显自己才子的身份。
曹操本就生性多疑,而他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意,并且还当众说出来,自己早已为曹操斩杀他埋下了隐患,他还不自知。
有的事不必说透,说透了大家都难堪,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还得罪了人,实属不是聪明人该有的做法。
正所谓“祸从口出”,心直口快的人,终要为自己缺失的分寸感买单。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杨信,就是一把好手。
赵匡胤执政时期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之后,身居高位的大臣人人惶恐。
殿前都虞侯这一要职连换数人后,最后由杨信担任。
杨信上任后不久便“突发哑巴,言不能语”,只能打“哑谜”表达,再由贴身家童“翻译”他的哑语,这样一来就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
赵匡胤不仅没有因为杨信“哑”而撤其职务,反而赢得了他的加倍信任,一度官运亨通,身兼数职。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信临终前,竟开口感谢了皇上对他的知遇之恩。
原来,杨信一直都在装哑,因为有前车之鉴,他害怕步后尘,所以默默做好自己,不多说一句。
杨信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懂得沉默,可使自己少惹是非,少留把柄,不让杂念扰乱心智。
他很聪明,但是不耍聪明,最后得以善终。
古人说:“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
真正聪慧的人,往往不动声色,谨言慎行,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为人处世,学会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洞察力,更是一种大智慧。
中国有一句老话:看破不说破,面子上好过。
日常生活中,说话很容易,但懂得适时缄口却不容易。
就算是再浅显的事情,谈及别人的短处,也需要巧妙地避开,不要加深彼此的痛处。
笑而不语,是最基本的尊重;知而不言,是人情练达的修养;看破不说,是世事洞明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际环境中,懂得看破不说破,看穿别说穿,生活才会顺心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