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高考结束了,同学们有考得好的,也有考得不甚理想的,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填报志愿了,虽然看似容易,但是它的重要性比起高考成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是理科生,按平时的学习成绩来看,我完全可以考一个超过一本分数线的成绩。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不理想,甚至连一本的分数线都没更过。
之前的种种幻想瞬间破灭在我心目中,上海是最适合我发展的地方,所以我一直都把上海当成我的目标。
我最喜欢的大学一直都是同济大学,虽然考上的几率非常小,但是比起没有目标地盲目学习,能有一个信念在心中,也能给予自己一个不小的动力。
确定自己不能去上海上学之后,我把目标转向了北京。北京有很多大学,有流的清华、北大,也有三流的学校。一流的学校不用说,那是一定考不上的,想都甭想。而其他的学校……虽然不能说绝对是,但是给我的感觉就只是花钱买文凭,所以也只能放弃。
填报志愿之前,家里人给我推荐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说是虽然现在不太受欢迎,但是那只是由于它刚出现没几年时间。我翻看了一下填报志愿指南,最终选定了青岛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它是一本的院校,我也就没对它抱有很大希望。
二本的院校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定为浙江财经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其他的学校都是保底用的,根本就不想去)。
最后,我的一本第一志愿定为青岛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第二志愿全是冷门学校(希望能碰上个好运气),二本和三本的学校也都填满了。
录取结果下来后,我竟然真的被青大录取。这可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了:以二本的分数进入一本的学校。而且我报的二本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也就是浙江财经学院和夏门理工学院,这两个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都比我的高考成绩高出好几分我如果不被青大录取的话,恐怕在国内就真的没学上了。
所以,在我看来,高考志愿的填报,不仅仅要“谨慎小心,量力而为”,这只能提供基础的保障,只能保证自己有学上;至于能不能去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自己发展的,还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大胆一些。
另外,在学校所在地的选择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学校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云云,可是那只是旧观念。在我们当代学生眼里,从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相当于已经把自己的一只脚踏入了社会。大学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真正迈向社会的一个踏板、垫脚石。大学所处的地区、环境,都将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吧,在上海上大学的学生,其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社会实践水平总是比偏远地区的学生高出很多。
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为考生的高校学习提供了新的形式。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比该校的录取分数线要低一些,但学费等费用要高,学习形式通常是在国内和国外两阶段学习。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或有意到国外学习的考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