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婉儿

莫泊桑的项链创作于1884年,塑造了马蒂尔德这一复杂又经典的人物形象。马蒂尔德风姿绰约,奈何出身低微,她向往上流社会高贵的舞会,却又没有与之匹配的服装与装饰。

终于,马蒂尔德等来了这样一次机会,她花掉了自己仅有的400法郎,买下了一套参加舞会的服装,进而从好友那里借来了一条项链。不幸的是,舞会结束后,马蒂尔德丢失了这条项链,为了偿还项链的贷款,她变成了什么粗活都干的底层妇女,最终花了十年的青春,才还清这笔巨款。

令人意外的是,这条项链原来是假的,可她却为此浪费了十年的光阴。故事讽喻性很强,情节虽然简单,却常读常新。

故事中的马蒂尔德,鲜活又生动,人性错综复杂。莫泊桑为何要安排假项链的结局?又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出现两极分化,无产阶级想要建立一个没有等级的理想王国,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纵情于物质,底层人民处于渴望跻身上流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痛苦中,因而变得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

莫泊桑创造了《项链》,一是为了揭露法国社会的病态现状,同时也用马蒂尔德的坚强来警醒世人。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人生启迪(如果你觉得马蒂尔德只是虚荣)(1)

《项链》剧照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处于小资产阶级,夹在大资产和平民之间,内心充满了矛盾。上流社会追求享乐,形成奢靡的社会风气;平民爱慕虚荣,幻想改变阶层,但是又对现状表示认命;而小资产阶级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一个分水岭,可上可下,处境尴尬。

如果你读《项链》,只读到了马蒂尔德的虚荣,说明你还未经世事,生活得比较幸福。

01 马蒂尔德之善:不因结局凄惨,而责怪当初的美好

《项链》可以说是以“丢项链”为分水岭,马蒂尔德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丢项链之前,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感觉良好,一心做着跻身上流社会的白日梦的人物形象。

她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也不算贫穷,不至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马蒂尔德拥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生活平平淡淡,虽不能吃山珍海味,但是衣食无忧,而且有一个女仆伺候。

可那时的她并不满足,梦想着能出入贵族社会,成为众人的焦点。梦想着自己的美貌能被人看到,就如同珍珠不愿被埋没于尘土一般。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人生启迪(如果你觉得马蒂尔德只是虚荣)(2)

但是丢失项链后,为了偿还欠款,马蒂尔德努力奋斗,勤劳肯干。莫泊桑用“英雄”来形容这时的马蒂尔德,正是因为在遇到生活打击之时,她从未退缩,而是选择勇敢承担肩上的重担,选择了坚强与担当。

那场舞会,是马蒂尔德最开心的一晚,让她回味了一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的迷人,来源于她发自内心的自信,来源于她终于如愿以偿的欢愉。

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彼时的快乐:

“她陶醉于自己的眉毛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人生启迪(如果你觉得马蒂尔德只是虚荣)(3)

这场舞会,是她人生中最特别的时刻,也是她理想实现的时刻。这一刻,她内心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即便这场舞会让她人生发生了突转,让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她也无怨无悔。

文中写道,那十年忍辱负重还债的日子,马蒂尔德从未忘怀舞会那一夜,而且将它视为艰苦生活中唯一值得回味的甜蜜。马蒂尔德并未因为结局的凄惨而责怪当初的美好,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结局不如意,便责怪他人,甚至痛恨那个自己曾经非常喜欢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情侣在相爱时轰轰烈烈,分手后却见不得彼此好。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人生启迪(如果你觉得马蒂尔德只是虚荣)(4)

02 马蒂尔德之真:身处泥泞,依旧与人为善

马蒂尔德在丢失项链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欺瞒,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放弃了自己曾经的傲气,选择了承担。哪怕,这会让她丢失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美貌。

十年后,马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当她遇到佛来思节夫人时,并未抱怨自己这些年过得有多艰苦,也未因为自己变成了贫苦妇人而感到自卑,而是落落大方地与对方打招呼,并告知对方“真相”。

佛来思节夫人是拥有大量财富的贵族人物,而玛蒂尔德只是一个底层的普通人。但是在利与义面前,玛蒂尔德选择了善良和道义。真正虚伪的,是那些盲目攀比的资产阶级。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人生启迪(如果你觉得马蒂尔德只是虚荣)(5)

马蒂尔德身处泥泞,却依旧选择善良,在贫苦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反观高高在上的贵族阶级,天天戴着面具生活,在虚幻与伪装中迷失了自己。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十年的艰苦奋斗,消磨了马蒂尔德的青春,改变了她的容颜,但是她因此获得了内心的满足,精神得以丰富。十年前的马蒂尔德,需要钻石项链才能获得自信,而十年后的她,即使没有外在物质,也依旧坦坦荡荡、自信乐观。

在泥泞中挣扎时,可怕的债务给马蒂尔德带来了“未来的苦恼、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但是她向世人展现了难能可贵的“英雄气概”。在走出泥泞后,马蒂尔德从不抱怨,而是轻松地向故人吐露真相。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人生启迪(如果你觉得马蒂尔德只是虚荣)(6)

结语

莫泊桑曾说:“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

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有魅力,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初读《项链》,或许读到了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再读《项链》,深深地被她的勇气与真诚所折服,钦佩她身处泥泞时的坚韧,也敬佩她走出泥泞时的坦荡。

作者介绍:星空婉儿,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得者,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