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必考项目,不能掉以轻心。非非老师为大家来归纳记叙文的考点,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收藏,今天的内容值得考试前再拿出来复习的。

1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1)

2 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一件小事》。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白鹅》、《海燕》。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2)

3 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

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

如:

《背影》一文,

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

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

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3)

4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

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4)

5 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

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5)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6)

7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

(1)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7)

8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在问题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反复:突出强调;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初中必背知识点语文记叙文(初中语文老师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太全了)(8)

关于语文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呢?欢迎留言评论。关注@非非老师讲语文,我们一起学习语文。#语文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