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内容】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宪问14?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宪问14(论语共学1437子曰)

论语宪问14

【共学内容】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导读教授】

于闽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

冯国栋:浙江大學人文学院教授

白彤东:复旦大學哲学院教授

【共学笔记】 (内容来源:【论语汇】)

避乱世、避危地、避色、避恶言,今天讲四避。《论语 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于教授)

这里夫子讲的都不是与世俯仰的人,而是坚守个人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人。——(崔教授)

应该是古代的异见人士。——(崔教授)

王弼说七人指的是伯夷、叔齐……少连(见上注),但郑玄认为是十个人,七为十之误。

要分清的概念就是,避色不是不好女色,而是避开不好的、不礼貌的脸色。就是“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于教授)

夫子离开鲁国像是避色。——(学友)

前两避是避时间(世)、空间(地),后两避是避坏人。——(于教授)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学友)

伯夷、叔齐为避世代表,但他们所避之世,为武王伐纣之盛世,价值观不同。大家还记得孔子以前说过:武王的音乐尽美,但未尽善。——(于教授)

世(时间)无法避,所谓避,就是脱离开世俗常规的生活,伯夷、叔齐的不食周菽,应该是避世的情况。——(崔教授)

就是说避世,不仅是避乱世。而是避跟自己美好理想不同的时代。——(于教授)

不与世道共存之人,即是避世。——(崔教授)

避世避的是无道之世,避地避的是乱国之邦,避色避的是佞人之色,避言是避郑声而存圣贤之微言大义

郑玄、王弼都以这两个人为避世代表。——(于教授)

与世道共存之避者,最为不易[强]。——(学友)

伯夷、叔齐坚守自己的为臣之道。——(学友)

所以孔子这里的贤者,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古代那些志气高远的隐士。——(于教授)

古代的持不同政见者、逸民、隐士和狂士。——(于教授)

乱世,衰世,无道之世,历史的非常时期,避世也是一种坚守人格的选择。比如傅雷夫妇。死得是那样富有尊严,那样淡然。——(崔教授)

孔子很敬佩他们,说从古到今,这样的人只有七个人。——(于教授)

自杀也是一种避世吗?——(学友)

这七人都只是避,没有自杀,因为自杀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的。父母在,连远游都不可,怎么可以自杀?——(于教授)

应该是,当然自杀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说的是坚守道义、人格的自杀,伯夷叔齐也相当于自杀。——(崔教授)

但孔子奔走呼号的时代和对象,都是坏时代和坏人,他有使命在身,要实现使命,无法像这些“贤者”这样“避”。——(于教授)

自杀是不孝,但为了忠自杀似乎是儒家鼓励的。自杀是不孝,但为了忠自杀似乎是儒家鼓励的。——(冯教授)

所以孔子同时代的隐士,如长沮、桀溺,以及明天要读到的晨门等,都对孔子冷嘲热讽。——(于教授)

孔子关注这些自我边缘化的怪人、异见者,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积极影响世风、努力改变生活的人。——(崔教授)

不过还是要区别,避不是自杀,就是避,独善其身。——(于教授)

14.37章 名詞理解—— 1、賢者: 本段主語,很重要。若改成善人,下必聯動; 如更為小人, 下必異變。 2、避: 暫時躲開,含時機對了可再來之意,與遁( 逃離,有永不再來意。)大不同。一字之別,儒道之分。 3、賓語排序: 世 > 地 > 色 > 言 ,避之深淺分明。 ——(学友)

昨天和今天的话题,孔子在《论语》中都有看似矛盾的、但实际却很值得品味的态度。——(白教授)

是的,这些怪人和异见者讥讽、奚落、冷遇孔子,孔子却热情诚恳地对待他们,希望与他们沟通,由此体现了夫子的仁者爱人,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追求。——(崔教授)

对于避世,比如在《论语·微子》篇第六段,子路受到两位隐士的嘲弄。其中一个隐士的建议就是避世。孔子那里的态度,是“怃然”,说“鸟兽不可以同群”。后面一段,子路更说了“不仕无义”。——(白教授)

批判那个老者,“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白教授)

避世是不与人争不为境变,不用逃避,尽力而为,火中取莲,在于态度。如果有"桃花源"倒也真的话不是一般人有福气住的,住几天也不能长久[表情]——(学友)

《论语》里也有见义勇为,(孔门被描述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说法。——(白教授)

白老师说得有道理,贤者选择了独善其身,但孔子选择了担当其道,很悲剧意味。——(于教授)

如何理解这里的张力,很有意思。自我推销一下,我的《旧邦新命》一书中,有一章就试图解决这个看似的“矛盾”。(这本书脱销了,所以也不完全算自我推销:)

这一段,反应的是孔子自己避世的一面。其实,《论语·微子》,子路被隐者调侃那一段前,孔子对同样批判他的接輿,也是有欣赏的一面。——(白教授)

对于边缘人士或自我边缘化的人士的关注与尊重,说明孔子是从人作为整体存在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崔教授)

再有是昨天说的天命。那一段显示出的是孔子对天命不丧斯文的信心。但是,孔子似乎也有对天命怀疑的地方。比如颜回死了以后,孔子说,“天丧予”。——(白教授)

孔子在大多时间都是要担当其道的,但有时失望到极点的时候,也向往七贤,说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夫子的形象在论语中是很丰富生动的[偷笑]。——(于教授)

(【论语汇】@2014 - 版权所有,转载或引用请mazh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