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个人的伟大,是从他尽一切努力改掉自身缺点开始的,而这种改变靠的就是自律。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的意识,也是自我行为的规范,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所以说,自律是优质生活的源泉,也是命运转变的开始。古代名人大家无一不有着严格的自律意识,他们或悬梁刺骨,或储豆律己,最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既然说到这,那就不得不提曾国藩了!

曾国藩行为处事都经过了深谋远虑(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1)

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爱读诗书,虽勤奋好学,但苦于资质平庸,屡试不第,一直考到第七次才勉强中了个秀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多年的积累,才让他在“高中”之后,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接二连三地升迁,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做到了兵部左侍郎。

曾国藩行为处事都经过了深谋远虑(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2)

席卷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挺身而出,为拯救朝廷于危难,而创建了湘军,后经过重重困难,终于消灭了太平天国。随后,他被封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威势之胜,一时间无人能出其左右。不仅如此,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还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比如,他下令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创建了第一个兵工学堂,印刷西方书籍并将它们翻译成册,安排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正因为如此,他也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行为处事都经过了深谋远虑(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3)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

在历史圈子里,曾国藩一度被人们评价为中国近代史之前的最后一个圣人,评价之高,十分罕见。不过世人看到的恐怕多是他功成名就后的一面,很少有人关注他刚刚入仕时的另一面。那年,曾国藩刚刚步入仕途,在翰林院就职,但那时的他性格虚伪,又好大喜功,特别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之语。因为翰林院工作太过清闲,他还总是频繁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与其他大臣把酒言欢。喝酒,下棋,吟诗,听戏,或者附庸风雅地与他人切磋书法,这搞得他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每日只知纵情享乐。不仅如此,那时的他还脾气暴躁,经常因为言语不和,而与同僚大打出手。

如果曾国藩一直这样混下去的话,恐怕他也难有什么大作为,更不会有日后“再造大清”的曾国藩。曾国藩终于幡然醒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便有了他破茧成蝶式的蜕变。在《曾国藩家书》中,他曾这样写到:

“余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自这以后,一个喜应酬、喜水酒的曾国藩消失了,但是一个每日坚持写日记、自我反省、读史书十页的曾国藩诞生了。或许如他所说,此时他依然“懒惰”,但是“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和“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坚持了下来,而且从定下计划那天起便再无间断之日。三件事虽小,可曾国藩的转变也由此开始,而且恰恰是这三件小事让他变得敢于直视自己的缺点,更能够每日都有所进益。

曾国藩行为处事都经过了深谋远虑(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4)

曾国藩故居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根本算不上什么天纵奇才,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晚年,曾国藩曾这样评价自己:“天分不高,这一辈子走的路都是窄路,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的确,一个连考七次才中秀才的人,哪里有天分可言?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太聪明的人,却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自律,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在这条路上,有人曾向他泼冷水,嘲笑他努力无果,纵使在公布大榜时被官府列为反面教材,他也依旧牢记初心,改名涤生,矢志不渝地为梦想而努力。

曾国藩行为处事都经过了深谋远虑(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5)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早年的数次落榜,让他得以博览群书,涉猎甚广,后来带兵打仗遇到困境之时,每每都能提出真知卓见。而且,他还练就了一身识人的本领,观一人之面色神态,便知此人是否能堪重用。他提拔了一大批“知人善任、善觇敌情、临阵胆识、营务整齐”之人,后来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还成为了清廷的肱骨之臣。曾国藩一生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始终以朝廷大事为己任,这在腐败成风的清廷中也实属另类,但这也恰恰体现出了他极强的自律意志。

曾国藩一生读尽圣贤书,所做之事亦对得起自己的德行。他虽有四次机会登帝称王,但从未踏出那一步,感恩皇上对他的青睐,并誓死效忠于皇帝。警觉自己功高盖主后,又能及时退出政治舞台,转而选择为民做事,打造中国轮船、翻译书籍。他做这些或许为的是清廷,但从长远角度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并为中国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

曾国藩行为处事都经过了深谋远虑(读笨书打笨仗想笨法)(6)

曾国藩家训

自律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自律的人一定不会成功!自律无法立刻改变你的现状,但是它教你养成一个更好的习惯,在点滴之间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自律不是一朝一夕的坚持,而是常年累月的积累,就像曾国藩那样,“誓终身不间断”,才能将“窄路”走宽。在朝廷危亡之间想出创立湘军的方法,或派出学生去他国留学,这些都是曾国藩在自律中收获的先知卓见。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在挽联中这样写到:

“师事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代难逢天下才!”

——END——

参考文献:《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