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作朱八八。家庭出身,至少祖宗四代以上都是贫农。主要经历:16岁之前都是放牛娃,然后做了八年和尚,前三年因为闹饥荒出去化缘,其实也就是要饭,后五年在寺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然后16年投身于革命队伍,造反去了。然后就是开创了大明王朝,做了30年皇帝。
我国历史上很多开国君主,在做皇帝前,有些靠几代前辈积累资本,有些本就是前朝皇室后裔、权臣贵族,还有些是异族部落首领,真正白手起家的只有刘三和朱八八,其实看原名就知道。但好歹刘邦发迹前,也是泗水亭亭长,虽然算不上公务员,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可朱元璋那是真正的底层,16岁之前给人放牛,16岁时全家因瘟疫饥荒死得差不多了,为了活命出家当了和尚,其中最艰难时期,寺院也没饭吃,出去要饭了三年。苦难的童年,却印证了那句话: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1328年的那个夜晚,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但当时叫朱八八。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因为他高祖叫朱百六,曾祖叫朱四九,爷爷叫朱初一,他爸爸前面提到叫朱五四。是不是很有特点,或者他们家族对数学比较青睐,显然不是的。因为在当时的元朝,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中原普通的老百姓生活贫苦,又倍受歧视,不能上学,都是文盲,自然也做不了官,那就没有正式名字,只能取个编号来简单识别,大多以父母年龄,想加或者出生日期来命名。从中可见当时蒙古人统治的残酷和普通汉人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朱八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于是,他从四岁开始很老实地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八八的梦想是好好地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做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八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然而此时的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在元代这个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的朝代里,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掉最低等级的南人,唯一的惩罚是赔偿一头驴,碰到个闲散民工之类的人,可能连驴都省了。蒙古贵族们的思维似乎很奇怪,他们即使在占据了中原后,好像仍然把自己当客人,主人家的东西想抢就抢、想拿就拿,反正不关自己的事。在他们的思维中,这些南人只会忍受也只能忍受他们的折磨,有些地方更夸张,蒙古贵族享有属地内汉人老百姓少女的初夜权,十户汉人老百姓才可有一把菜刀……
这样的世道下,朱八八的愿望肯定是实现不了,他十六岁时,他的家乡遭遇了严重的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朝廷来说,反正这些汉人饿死病死也没事,反而没麻烦了。
朱八八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时姐姐们都出嫁了。大哥结婚了,有一个儿子,二哥娶不起老婆还在家,三哥看娶不起老婆,迫不得已做了上门女婿。日子都过得异常贫苦。
瘟疫和旱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死了,初九大哥死了,十二日大哥长子死了,二十二日母亲也死了。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朱八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这就是朱八八的家,然而现在除了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
十六岁的朱八八,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刘德,求刘德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分儿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刘德干净利落地拒绝了他。
朱八八没有办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裹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属于他们。
“魂的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这是后来能吃饱饭的朱八八的情感回忆。
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底燃烧。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但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黄觉寺当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