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表面看来是一个十分感人,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故事,但就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故事主题而言,实质是想通过两人爱情的波折抨击封建制度下虚假礼教的罪恶通过刻画李甲、孙富等人的个性形象,揭露和鞭笞了封建社会人性的种种丑陋和自私在封建社会这片污泥浊浪中,在自私自利的人性世风里,小说所塑造出来的杜十娘这样的身居社会底层、具备真情实感的弱女子必然难逃被淹没的悲惨命运本文将从人性、封建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等方面去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杜十娘死的原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杜十娘死的原因(探究杜十娘悲剧命运的原因)

杜十娘死的原因

引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表面看来是一个十分感人,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故事,但就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故事主题而言,实质是想通过两人爱情的波折抨击封建制度下虚假礼教的罪恶。通过刻画李甲、孙富等人的个性形象,揭露和鞭笞了封建社会人性的种种丑陋和自私。在封建社会这片污泥浊浪中,在自私自利的人性世风里,小说所塑造出来的杜十娘这样的身居社会底层、具备真情实感的弱女子必然难逃被淹没的悲惨命运。本文将从人性、封建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等方面去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一、社会境遇、封建制度是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

故事发生在明朝的万历二十年间,本文女主人公杜十娘才貌双绝,奈何命运不济,落入风尘。她在风尘七年,期间,不知有多少王孙公子,因贪恋其美色,一掷千金、不惜倾家荡产。而久经风月的她却早已看清鸨母的贪财无义,为了自己将来生活考虑,早就有了从良的计划。经过精挑细选,她选中了相貌俊俏、性格温存、出手大方的富家公子李甲,她认为李甲与她是真心相爱的,他是能把她从苦海里拉出来的人。后来也几经波折,但终于还是逃离了风尘。但却不曾想,在和李甲归途路中,被其卖给了孙富。最终,她还是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万般悲愤绝望之际抱着自己多年的积蓄“百宝箱”,投入了江中。

故事中的杜十娘有貌有才还有财,放到今天自己都能过的特别好,哪里会需要靠李甲来解救自己,哪里会有这一出悲剧发生呢?所以可以发现杜十娘这悲剧的根源主要就来源于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她不但是女人,而且还是女人中最低贱的那一类,怎么可能说有就能有美好的生活呢?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一直存在,《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李敖曾说,中国传统女性的人格被父权、夫权吸收,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这一点也没有夸张。父权社会下存在的一直是“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说文》中说:“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而父权社会下的婚姻关系也不外乎几种:父母之命、购买、掠夺、交换等。这一系列都显示出了女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根本就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只有依附男子才有人格。“三从四德”维护下的“三纲五常”也说明了女性只是男性的从属。

《明史·太祖本纪》:“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也只是把妇女当成私有财产,玩物来看待。“妇人,伏于人也。”《孟子·滕文公下》:“……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班昭:“夫者,天也;天固不可违,夫固不可逃也。”把丈夫视为天,不得违背,可见女性的身份已卑微低下到了何种程度!

我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一直比较低下,到明朝更甚。宋代理学家朱熹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的兴盛,致使女子的贞洁之风大盛。婚前保持童贞,婚后守贞,丈夫死后为夫守节,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由于理学的兴盛,在被明代发挥到极致。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的节烈风气。

明朝律法规定女子不能抛头露面,不能随便接触男人,结婚后不能再嫁;女性是男性附属品。不但丈夫死了要守节,甚至许字未嫁的也要拼命节烈。许多突遭丧夫变故的妇女,无依无靠,衣食无着,贫困的生活现实使得她们往往选择自杀以寻求解脱,所以一些寡妇表面看起来是自愿殉夫,实则有不少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说到故事中杜十娘寄托之人李甲,他出身官僚家庭,受封建的宗法制度、孝道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必然无法逃脱这张无形大网的束缚。小说中写道:“老布政在家闻知儿子嫖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他迷恋十娘颜色,终日延续,后来闻知老爷在家发怒越不敢回”;“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所虑者,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假若故事中的李甲即便有所反叛,也会因力小而无济。他的父亲,一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娶一个不洁之人,娶一个娼妓为妻呢?这是与当时的封建礼教与制度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见,即使杜十娘有才有貌有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下,如何能够跳出这这肮脏的牢笼,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呢?导致这悲剧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难道不正是这吃人的封建礼教、罪恶的等级制度吗?

二、李甲懦弱无能、自私是悲剧形成的直接原因

从故事层面上来看,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直接人物就是李甲。是他的懦弱无能、自私自利、对待感情不坚定直接造就了这场悲剧。

李甲本文的男主人公,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富有的官宦人家。他在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与同乡柳遇春同游教坊司院内,认识了本文的女主人公杜十娘。杜十娘是院中远近闻名的美人,这让鲜少见过此等美女的李甲瞬间神魂颠倒,无论有无事情总爱往杜十娘处,出手还甚是大方。这时间一久,杜十娘慢慢也觉得这个性格温存、相貌俊秀、家世富裕的公子是位良人,慢慢地就爱上了他。不过,好景不长,由于长时间大手大脚花钱再加上父亲知道自己流连于妓院,催促其回去,断了其经济来源,李甲在经济上就开始艰难起来。这时,鸨母就觉得他在吃白食,影响她做生意了,开始想着法子要打发李甲出院。一时气愤就说出了,只要李甲拿出三百金,就让杜十娘跟了她。杜十娘是早就有从良的计划的,此时正是大好机会,怎能错过?杜十娘和鸨母约定,在十日之内,李甲如果能拿出三百金为其赎身,就能够离开妓院,随李甲而去。在李甲筹钱一无所获之时,杜十娘为其出了一半,后又在好友柳遇春的帮助下,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三百金的筹借工作。老鸨母看到结果后也无话可说,只能放人。

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杜十娘终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妓院,但这也是悲剧开始之时。仔细阅读这部分情节,我们是可以发现李甲沉迷于美色、性格的软弱、做事缺乏主见、对爱情的不坚定的性格特征的。

首先,李甲是来北京读书的,但是她迷恋杜十娘的美色,整日流连于妓院。他爹知道以后就催他回家,从文中描述会发现,这李甲还是十分惧怕其父亲的,但是此刻美人陪伴怎能说舍弃就舍弃?只是“终日延捱”,知道父亲在家发怒时,就更不敢回了。这里还能发现其性格是比较懦弱的。当他挥霍了一年以后,钱财都花光了,为了生活都开始典当衣服了,这里可以发现,李甲毫无经济来源,生活花销全都来自父亲。即使他没钱,他依旧还是时常跑去杜十娘那里,念念不忘,但是他从没有主动说过要为杜十娘赎身。当杜十娘跟他商议起赎身的事,这李甲就开始找借口了。他说:“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这里也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没有规划,从没想过以后,思想单纯,只贪图暂时享乐的人,他也仅仅是沉迷于美貌的诱惑不可自拔。

当他为了三百金到处求人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真的很难让人信服他值得托付,这一点可通过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发现。当杜十娘告诉李甲说只要三百金,她就能归他所有,以后就再也不用看鸨母的脸色了。这对李甲来说无非不是梦寐以求的事,不过他是这么回复杜十娘的,他道:“亲友中为我留恋与行院,都不相顾。明日只做束装起身,各家告辞,就开口假贷路费,凑聚将来,或可满得此数。”他首先说了风险,就是亲友知道他留恋妓院,都不会帮助他的,预示这件事有难度,然后又说自己跟他们说自己要回老家,盘缠不够,要去借路费,这样一来可能就能凑到了。然而事实就是,亲友担心其借路费是假,筹钱去妓院玩乐是真,要是借钱给他玩乐,被他老父亲知道那不是连累自己,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然是没人愿意做的。这里可以发现李甲的品性也有待商榷,别人为什么不信他呢?最终的结果就是“李公子一连奔走了三日,分毫无获,又不敢回决杜十娘,权且含糊答应”。这里李甲没筹到钱,去杜十娘处也开始少了。

平时李甲都是住在杜十娘处,因没有筹集到钱,就没脸面再继续住了,只能借住在同乡柳遇春那里。他将杜十娘要他为自己赎身的事以及目前的窘况全都说与了柳遇春。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柳遇春马上就怀疑这是鸨母和杜十娘的奸计,就是能让李甲离开妓院,不让他白白地霸占着杜十娘。听到好友这么说,此时的李甲是这样的心情,文中道“公子听说,半晌无言,心中疑惑不定”。这时他也已经开始有稍许怀疑了,不敢确定杜十娘是否真的爱他,愿意跟了他。好在他还没有死心,又接着借了三日,一共六日一无所获。这下他真的是要放弃了,开始躲着杜十娘了。当被十娘问及所谋之时如何时,他则是眼中流下泪来。后来十娘又道:“郎君果不能办一钱野耶?妾终身之事,当如何也?”公子只是流涕,不能答一语。这是有多无能多懦弱啊!后来杜十娘为其出了一半的赎金后,他说与柳遇春时,柳遇春很是赞赏杜十娘,说罢:“此妇真有信任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吾当代为足下谋之”。公子道:“倘得玉成,决不有负。”

这句“倘得玉成,决不有负”是其当时为了得到杜十娘时信誓旦旦许下的诺言,哪知下一刻在奸人几句挑唆下就忘得一干二净,一心只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全然不记得杜十娘对自己的一片苦心,好友的真心帮助。此等做法可不是自私自利,背信弃义之举。

这边李甲为杜十娘赎身以后,立马就被鸨母赶了出来,杜十娘携李甲拜别好姐妹。在他们投宿谢家姐妹处时,杜十娘对李甲道:“吾等此去,何处安生?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李甲道:“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十娘道:“父子天性,岂能终绝?既然仓卒难犯,不若与郎君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郎君先回,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妾于归,彼此安妥。”公子道:“此言甚当。”这里可以看出,这李甲对未来毫无规划、性格懦弱、做事不稳重的性格特点。

在行至瓜州,船停泊岸口,李甲为缓解近日的抑郁心情,让杜十娘为高歌一曲,杜十娘则唱了一首《小桃红》,出自元人施君美《拜月亭》杂剧上“状元执盏与婵娟”一曲。不料,却被邻舟的孙富听到。“孙富,字善赉,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积祖扬州种盐。年方二十,也是南雍中朋友。生性风流,惯向青楼买笑,红粉追欢,若嘲风弄月,到是个轻薄的头儿。”听到歌声后,猜测歌者并非良家则想一睹芳容。于是想方设法探寻歌者。当窥见到杜十娘姿容后更是神魂颠倒,国色天香。为再见芳容,于是高声念起高学士《梅花诗》二句。这一举动,正好引出了李甲,于是他趁机攀谈,并邀请李甲去酒楼喝酒。

喝酒喝到兴起时,孙富就开始向李甲打听昨夜唱歌之人。李甲则卖弄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此处可看出李甲把拥有杜十娘,当做一件很骄傲的事。后又经孙富询问,李甲则一五一十地说了他与杜十娘所有事情的始末。这里可见李甲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容易轻信他人的性格特征。孙富在摸清李甲的性格特征后,就顺着话题继续问他们接下来的打算,李甲则又详尽地说了自己担忧之事以及目前的计划。孙富则抓住李甲惧怕父亲的心理、经济匮乏的处境以及妓院中女子多不能安分守己的特征来恐吓挑拨他。这李甲听了孙富的一席话,又想想自己的处境也的确如此,便觉得之前与杜十娘商量的计策并无用处,竟开始未自己进不能归家,退又无金钱傍身的处境担忧起来。说及至此,孙富并没有作罢,他又拿出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李甲分析带妓女归家这件事情的严重后果。说的李甲是茫然自失,移席问计:“据高明之见,何以教我?”以此又可发现李甲遇事无主见、自私自利的特点。

孙富此时见目的已达到,就开始堂而皇之地说出自己的计谋。他告诉李甲他父亲生气的原因无非就是李甲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兄倘能割衽席之爱,见机而作,仆愿以千金相赠。兄得千金,以报尊大人,只说在京授馆,并不曾浪费分毫,尊大人必然相信。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须臾之间,转祸为福。兄请三思,仆非贪丽人之色,实为兄效忠于万一也!”李甲听闻此番话只觉得茅塞顿开、心中所担忧之事皆被说透,已觉得此计甚好。次时可见,他早已将往日的恩爱抛诸脑后,一心只为自己打算,何等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李甲的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杜十娘,心灰意冷,报箱投江的悲剧。

三、杜十娘自身见识、个性也是悲剧形成的重要原因

看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你也会发现,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很多,但是其本人的见识与个性也是造成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

杜十娘生的美艳动人,国色天香,又才华横溢,但可惜的是13岁就沦落了风尘。自古以来风尘的女子结局都不会很好,她们陪人玩乐、没有人权,只是一个被人玩弄的商品。同样,杜十娘也是如此,但她不愿意向命运低头,她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想给自己谋求一个幸福安稳的将来,因此,她早就有了从良的计划。为了这个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她私下里偷偷地攒钱并藏于姐妹处,在自己的客人中挑选自己觉得靠谱的人,然后让他带自己逃离妓院这个牢笼,跟这个人过着普通夫妻一样的生活。但是她识人不清,错误选择,间接导致了后来她的悲剧命运。

杜十娘悲剧命运与其自我认知脱不了关系。杜十娘在为自己挑选良人的时候,她选中了“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的李甲。认为他“忠厚志诚”值得托付。但是她不知道的是沉迷于花柳巷的人,他们的真心有多少,他们是爱她的美色还是真心地爱她这个人。显然,没有看清楚,沉浸在爱情美好里的她甚至还为对方找借口。

当杜十娘告知李甲,只需在十日内筹借到三百金交与鸨母自己就可以被他所拥有,李甲无疑是开心的但是当他一连六日都一无所获的时候,他就退缩不敢去找杜十娘了。这时候杜十娘不但没有发觉李甲性格软弱无能、对爱情不坚定的问题反而差遣小厮去寻他。当得知他一无所获时,为了能跟李甲顺利离开,她竟自己出了一半赎金,算是自己推动事情向自己想的方向发展。一切都是自己觉得很美好。

后来,如杜十娘所想,他们顺利地从妓院逃离了。但此时的杜十娘并没有放松下来,她深知像她这样身份的女子是很难进入到门第、等级观念严格的有分身的官宦人家,她需得好好筹谋一番才行,于是,她开始询问李甲接下来的打算。但是李甲是这么回复她的,他说道“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这个回答足以见得,李甲懦弱且毫无规划毫无主见的性格特征,这个让她将来依靠的男人自己都浑浑噩噩,依赖别人过活,怎么能为自己争取机会。她有意识到吗?得到这个回答后,杜十娘依旧再为他做主意,她说:“父子天性,岂能终绝?既然仓卒难犯,不若与郎君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郎君先回,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妾于归,彼此安妥。”又是一处自己在给自己谋出路,又是自己推动自己的计划前进。

文中提到,杜十娘为了自己以后从良攒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箱子一直放在众姐妹处,她与李甲离开妓院的时候,姐妹们把这个箱子送还给杜十娘。但是杜十娘并没有告知李甲这里面放的是什么东西,而且锁的很牢固。这里看出杜十娘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她也并不是完全地信任李甲,她知道李甲没有经济来源,如果出了妓院,进不了李甲的门,她还有足够的金钱等待李甲为自己谋出路,如果能够顺利进入家门,也给自己当做嫁妆,给自己润色一下。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李甲在奸人的挑唆下,竟为了千金把自己给卖掉了。这里试想,如果她告知李甲自己有很多钱,李甲是断然不会把她卖与别人,但保不准李甲会为了这个钱财做出对她不利的事情。这足以看出杜十娘对李甲并不信任,同样地李甲对杜十娘也并不信任。他们都没有走进对方的内心,也是自己的性格特点导致了她悲剧的命运。

结论

杜十娘凄惨的结局是时代的禁锢、人性的自私、贪婪还有主人公自身的性格共同造就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杜十娘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和压迫女性人权的反抗,从中我们也知晓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她的故事令人痛惜。虽以悲剧剧终,但她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量,为那些受到压迫的人群树立榜样,不断地争取人的自由,人性地解放。

注:文章中引用了古籍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论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