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道士,常常自谦为“贫道”。而殊不知,历史上的“道士”一词,最起初是人们对僧人的称呼。

道士和僧人哪个大(原本指的是僧人)(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始,出家的僧人皆自称贫道。“贫道”是僧人自谦的说法,意思是说自己的学识、道行不足,修为不够,功德未满。如《世说新语》记载:东晋高僧、佛学家支道林,曾经养了几匹马。有人问他为什么养这么多马,支道林回答:“贫道爱其神骏”。又,《梁僧传》十三《法献传》载:南朝齐武帝萧赜有一天问尚书王俭,“老僧与帝王坐在一起聊天时,称呼自己什么?”王俭回答:“僧人皆称贫道。”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不长,还没有僧人这一称呼,全都称为道人,自称贫道。

道士和僧人哪个大(原本指的是僧人)(2)

北魏太武帝年间,北朝的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自此,寇谦之以“天师”的身份,修道嵩山三十年。为适应历史潮流,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的风貌,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此后,道教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太武帝亲至道场受箓。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会来到道坛受符箓,成为惯例,并据此作为统治百姓的一种依据。由于道教在北魏兴盛,道士也随之为道教者流所专用。北宋高僧元照的《行事钞资持记》就说:“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

道士和僧人哪个大(原本指的是僧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