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 杨亦静)仲春时节,恐怕再没有哪种野菜比荠菜更勤奋的了。刚过阳历三月中旬,这种被李时珍钦点的“报春菜”已经把头探出了乡间田埂,不止带来新鲜可人的味道,也将这早春三月的人间味蕾霸占了千年。在春天提到唇齿间的野味,怎么能不提早在《诗经》里就开始点名的荠菜?
大棚里野生的荠菜。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为你写诗 麦田求野荠
论舌尖上的历史,荠菜至少已有两千多年。有首歌叫《为你写诗》,据说表达的是一种爱情境界,如果这么说的话,那古人对荠菜绝对是真爱了,动不动就要为荠菜写首诗。
公元前,《诗经》中有它。在无数人看来,这部记载当地社会风貌的《诗经》,也堪称半部“吃经”。在诉说被抛弃的女子心中苦涩时,会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味道甘平的“名声”,便由此得以延续。
到了宋朝,苏轼爱它。作为古往今来文人中最负盛名的“大吃货”,苏东坡对于美食界的贡献,绝不止是一道东坡肉。到了晚年,他开始研究汤羹,张口就能作出“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这样的诗句。
几十年以前,平民百姓和宅门儿里的显贵也都离不开它。在还需野菜才能熬过的初春,最早冒出新芽的荠菜,不知陪伴多少人度过了春和景明的三月天。
直到现在,郊野公园、乡间路边,每到春季,也总少不了大爷大妈撂下身段儿,俯身挖菜的背影。在春意萌动下,谁不想去赴一场春芽之约呢?
大棚葡萄架下,野生荠菜长势喜人。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野蛮生长 棚内自发芽
春分时节正好,赴约并非难事。尽管田间地头的野菜探出了头,但要想吃到鲜嫩成熟的荠菜,在清明节前,不妨先往大棚里钻。
在北京通州区漷县镇王楼村的满汉同福生态园,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看到,两个大棚中的葡萄藤正在慢慢舒展,葡萄藤脚下有一丛丛绿油油的小野菜,农场主张姐告诉记者,这些就是大棚中野生生长的荠菜。
“这些荠菜不是我们刻意栽培的,完全是自己在大棚中长出来的,今年的数量格外多,农场会为前来感受春意的食客准备荠菜做成的菜肴。”葡萄藤下的荠菜,虽然未经播种和刻意种植,长势却愈发喜人,仿佛是大地给予春天的礼物。刚刚破土的小嫩叶,有些已经开出白色小花,花的茎上还有心形的小叶片。
路边售卖的荠菜。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营养丰富 当馅儿最清香
张姐是老北京人,一说到荠菜的做法就停不下来。在她看来,荠菜作馅儿最是清香美味,要碰上讲究的吃主儿,只摘取荠菜的幼苗和嫩茎叶,洗净后切碎,做成荠菜饼、荠菜团子,便能充分感受春意。张姐提到,要是把荠菜馅儿做饺子,也一准儿是唇齿生香,一咬下去就会有野菜的清香立刻在口中散开。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荠菜生长范围广泛,从不拘于一隅。因此全国各地的农田、路边和荒地,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且荠菜含胡萝卜素、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并具有清热明目、健脾利尿、凉血降压等功效。
同时,吃荠菜也可以降肝火、缓解眼部疲劳,春季食用,稍微加点佐料凉拌,也是爽口清心的一道美馔。哪怕是采用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吃法,将荠菜洗净直接蘸甜面酱,或是开水焯后捞出食用,吃下去也能燥火顿消,仿佛把春天的味道都吃进了肚子里。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