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听到元代戏剧《西厢记》的时候肯定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才子佳人"。但是大家可能只是知道这部戏剧讲述了秀才张生与大家闺秀崔莺莺突破重重阻碍而终成眷属的故事,就把它当作什么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典范,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其中的悲剧性。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1)

要知道,在古代,从搭讪到终成眷属可没那么容易!

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结尾写下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么一句流传千古的爱情鸡汤,到现在还被许多懵懂青年引用。可是进一步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还不是因为当时"有情人终成眷属"很难实现?

不能实现怎么办?吃瓜群众怎么能容忍没有美好结局的"虐恋"呢?不得已,王实甫就编出来这么一出戏,来满足吃瓜群众的情感需求,要是张生和崔莺莺是真实存在的两个人,结局可就另说了!

"才子佳人"之美谈—《西厢记》

在开说之前,咱们首先来看一下《西厢记》讲了个什么故事?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2)

首先,是狗血的男女主相遇的环节:张生与崔莺莺寺庙初次相遇而后一见倾心,但却苦于礼法约束而不能见面,只能隔着一堵墙"暗送秋波"。

就这么着尴尬地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让两人搭上关系的关键情节出现了,孙飞虎包围寺庙要抢走崔莺莺,崔老太太不得已许下了谁能救他们就把莺莺许配给谁的承诺。刚好张生有一个兄弟是大将军,他一封书信就搬来救兵把孙飞虎打退,老夫人只好口头将崔莺莺许配给张生。

你以为这样二人就能喜结良缘了?当然不可能,正当二人抱着喜结连理的美好愿望之时,老太太突然以从前就已将莺莺许配给高官之子郑恒为由悔婚,但是二人仍不屈服,仍然通过侍女红娘暗地里以各种方式沟通感情。

老夫人发现后大怒,耍赖皮说只要张生考取了功名就将莺莺许配给他,不出所料,最终张生得中状元,及时赶回来,打破了郑恒哄骗老太太的谎言,迎娶了崔莺莺。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3)

乍一看,确实是一碗"才子配佳人"的好鸡汤,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的角度稍微现实一点点,就可以发现《西厢记》本质上仍然是一部悲剧!

为什么呢?总的来说,张生和崔莺莺能够终成眷属全靠着作者堆砌的偶然事件,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便更具悲剧性。那你要问了,为什么作家不直接控诉礼教对年轻人的压迫呢,当然是为了实现作品必需的教化价值,此外,你想在统治阶级的统治之下控诉统治阶级,恐怕有点难办,为了保全自身,作家也得给作品安一个好的结局。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作者是怎样为两人"编造"爱情的呢?

终成眷属背后—以主角光环对抗礼法之压迫

首先,没有孙飞虎正好来抢亲和张生正好认识杜确,张生根本不可能与崔莺莺有任何正式的交集。虽然在这之前,张生与崔莺莺有过一些所谓的交往,但是都是在礼法的严格束缚之下的。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4)

如张生在佛殿上撞见崔莺莺时候感叹道"正撞见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从崔莺莺后来"神魂荡漾,情思不快"可以得知她也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侍女红娘却说道"那壁有人,咱家去来",崔听后也就立即离去。第二次两人隔墙吟诗互诉爱慕之情,情到深处便欲相见,无奈红娘说"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这样一来,崔莺莺只得再次离开。

有人说,虽然受到束缚,但是终归两人还是为自己的感情做了一番挣扎啊。但是,这种互动终归属于私下的,不光明正大的、脆弱的互动,要想使得两人的感情得到承认,只能从私下互动走向婚姻。

但是婚姻对于两人来说更是遥远,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崔莺莺是相国之女,可以说是们名门,而张生虽然也是尚书之后,但此时却还是一名没有功名且穷困潦倒的书生,要想跟崔莺莺结亲几乎是没有可能。况且古人结婚步骤繁多,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等六个步骤,对于穷困的张生和已经许配给郑恒的崔莺莺更是难如登天。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5)

作者在此处安排孙飞虎抢亲的情节为张生后来与崔莺莺结亲做铺垫,乃是创造一个非正常的环境,借此突破正常的礼法限制,事急从权,也便就顾不得双方家世与崔莺莺已许配郑恒的事实了。从这里来看,作者是承认礼法的,不过是自己设下了一个可以绕过礼法从而让二人结合的圈套。这样的情节只能出现在戏剧当中,现实当中是极小可能出现的,若张生与崔莺莺果真是现实当中的一对男女,他们的缘分恐怕是要止步于普救寺了,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两相分离。

除了礼法以外,摆在张生与崔莺莺面前的另一道障碍就是已经与崔莺莺订婚的郑恒。在古代,已经与对方订婚但是却悔婚的人家,尤其是女方,不仅要受道德上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唐律疏议卷第十三·户婚》中有"(女方悔婚) 杖六十, 婚如约"的规定,元代也有类似的规定:

"悔 (婚) 者, 笞三十七;更许他人者, 笞四十七;已成婚者, 五十七""女归前夫"。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6)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再加上老夫人对张生出身的不满,老太太不得不在张生救过她们一家这个客观事实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之间做出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即让张生考取功名。唐代的科举难度极大,一次取士仅寥寥几人,而元代更是常年不开科举,难度更是大,所以,无论这一做法的背景是唐代或是元代,其难度都是极大的。

对于老夫人来说,她本不中意张生,而科举难度大,张生大概率考不取功名,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莺莺继续许配给郑恒了。假如张生有幸得中进士,取了功名,那么将莺莺许给张生也无不可,倒是全了张生救她们的恩德了,郑恒的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为了"满足"老太太的"盘算",便正巧让张生得个状元,这也是在现实当中极小概率会出现的。正当观众们觉得张生与崔莺莺终于能修成正果的时候,最后一个障碍郑恒出现了。郑恒向老太太编造谎言,说张生已经"奉旨成亲",而老太太如此轻易地便就信了他的谎话,其实也与她潜意识中的"不敢悔婚"之观念有关。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7)

但是,男主永远是要有主角光环的,作者既要圆满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又要在礼法允许的框架之下消除掉郑恒的阻碍作用,所以就只能在郑恒身上做文章。作者先是说郑恒本来被叫去帮忙处理相国之后事,但是却晚到了,说明他责任意识不强。再后来写他向老夫人编谎话,意在表现他人品之低下,并非观众理想当中的配得上崔莺莺的"正人君子"。再后来在张生与其对质和杜确的威势之下,他只能羞愧自杀。虽然这一情节略显突兀,但是也算是彻底清除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符合礼法的婚姻"的障碍。

结语—"大团圆"结局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可以说,戏剧中的整个情节结构可以说都是在礼法框架之下的,张崔二人之间的爱情也好,老夫人的决定也好,都是符合礼法的,几乎没有什么瑕疵。二人在面对老太太的决定时也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反驳,这本身就是具有悲剧性的。

其次,对整个故事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情节如孙飞虎抢亲、张生中状元等都是极其巧合的,正是因为其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概率之小才更凸显其悲剧性。估计时人观看此剧后的感想都会是"世间哪有此等巧事,男女婚姻仍需'父母之命'也"。说什么"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恐怕是对戏剧本身极其浅显的理解了!

为何西厢记成为了传世经典(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8)

大家可能听说个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没有悲剧",也就是说中国的戏剧几乎全都是"大团圆"式结局,无论中间的情节如何坎坷,最后都会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很多时候"大团圆"的结局并不一定就代表他不是悲剧,如《窦娥冤》,虽然窦娥最后通过当了大官的父亲为自己伸冤,但是在现实中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呢?所以他本身也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质的,就像王国维所说的:

即使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所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古典小说,也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