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9月16日在京召开了一场会议,除了表示要对长时间以来已成行业顽疾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进行坚决抵制外,还要坚决抵制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舆论尤其关注这次会议对“耽改”的评价,并得出结论——“耽改剧”要凉凉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新剧负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新剧负评(广电总局吹响终场哨子)

新剧负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9月16日在京召开了一场会议,除了表示要对长时间以来已成行业顽疾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进行坚决抵制外,还要坚决抵制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舆论尤其关注这次会议对“耽改”的评价,并得出结论——“耽改剧”要凉凉了。

这次会议,容易让人联想到管理部门对于“耽改剧”态度的一些说法,包括但不限于:“文娱领域不良现象的渗透侵蚀”“畸形审美”“资本不良牟利”“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等,虽然这些说法也适用于别的泛娱乐化现象,但由于对“耽改”进行了专门的点名,所以不难想象,悬在“耽改”头上的一把利剑已经落下了。

何为“耽改”?这一说法通常是指,影视公司对网络原创的耽美小说进行购买改编,将其制作为网络剧进行播出。“耽改”是网络长视频消费热下的独特产物,受故事风格、题材类型的限制,“耽改”很难在电视台播出,但在网络视频平台却大受欢迎,火热程度出人意料。如2016年的《上瘾》第一次让人看到“耽改”的力量,这部剧甚至走出国门,在整个亚洲火了一圈;2018年的《镇魂》引爆“耽改”热潮,催生了“镇魂女孩”梗;2019年的《陈情令》成为“耽改”代表作,对于“耽改”的诸多争议也由此剧到达一个沸点。

耽美小说是互联网上的小众作品,在网上虽然有不少读者,但一直在“同人小说”的限制内,而“耽改”则打破了耽美小说的框架,使其走出小众范畴,成为冲击大众娱乐审美的一股“巨浪”,因为“耽改”的看点在于“男男CP”,所以被批评助长了娱乐圈“娘炮”风行,再加上部分剧情被认为是非颠倒、美丑不分、价值观扭曲,“耽改”甚至被业内人士批评为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安全。“渗透侵蚀”这四个字,针对的大概就是“耽改”对粉丝群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耽改”的火热,先是其类型的新颖吸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后是资本的助推,加速了“耽改”在娱乐领域中的“跑马圈地”。据统计,2021年有59部“耽改剧”立项拍摄,各大文学网站排名靠前的耽美小说版权几乎全部售出,如果这些剧作全部得以播出,“耽改”除了会让出品平台与制作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外,还有可能引发粉丝与反对者之间更为激烈的争论。据报道,目前已有《皓衣行》等多部剧拍摄完成,但因为官方与民间的抵制与反对,迟迟无法进入内容审查流程,在广电总局的这次会议之后,“耽改剧”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大。

“耽改”本来有融入文娱消费主流的机会,以《镇魂》为例,这部剧在改编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去耽美化”,对感情戏进行了大量删减,把精力主要用在了故事与情节的提炼与升华上,同时按照正规电视剧制作的标准来完成,成为一个不错的“耽改”范本。如果“耽改”沿着《镇魂》的路线继续往优秀的方向走,不至于在今天遭到四面围剿,但是“耽改”的利刃,在网剧领域一路砍瓜切菜的同时,也伤到了自己。

这是一道无解之题。不是所有的创作团队都拥有较高的改编水平。同时,“耽改”的“题材优势”,也确定了“卖腐”是它的最大卖点。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是知道风险的,但之所以不回避风险,本意还是抢时间、抢产品、抢利益,与禁令赛跑。现在广电总局吹响了“终场哨子”,赶上“耽改”最后一班车的资本与机构,并不会觉得是自身埋葬了这一题材的创作与播出,相反,他们会涌向网剧的另外一个热点题材,继续扎堆,直到乱象丛生,禁令再下——这样的循环,不久之后人们还会再次看到。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