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1)

图为安奕光参加比武表彰大会

“如何能够在部队建功立业?”

安奕光入伍前,曾在网上“百度”了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平台上的那些跟帖和支招,至今还收藏在他的手机中。

所有人都没想到,当兵100多天,安奕光就给这个问题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今年3月底,第80集团军某防空旅首次按新大纲要求组织岗位练兵比武,指挥侦察连列兵安奕光经过10大项17个内容的激烈角逐,在全旅56名训练尖子中脱颖而出,夺得全能比武冠军,荣立二等功。

“这是从哪冒出来的冠军?”成绩一经公布,从旅领导到营连战士,心中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军事比武冠军是推进训练深化的“参照物”和“符号样本”。从那时起,这支部队里的官兵甚至更多人,都在对这名年轻的列兵冠军和他背后的训练场之变,进行着目光各异的“观瞄”。

“列兵冠军”的头衔彰显了什么

——对第八十集团军某防空旅列兵安奕光的训练“观瞄”

1这个兵特别爱问“为什么”

把安奕光选到自己班里没几天,侦察班班长苏杭就想吃“后悔药”。

“班长,挥臂时如何扣腕才能防止弹道过高?原理是什么?”最寻常不过的手榴弹投掷训练,安奕光一发问就是一连串。苏杭边做动作边讲解,前前后后演示了5次才让安奕光彻底“住嘴”。

当了8年兵,苏杭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以前要有这样的兵,少不了被老班长‘剋’一顿。这些年带了这么多兵,也没人问过我为什么,老实照做往前扔就是了……”

第一次防护训练结束后,负责课目教学的士官王泽华就气呼呼地找到了苏杭:“你们班那个安奕光咋回事?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训练的时候一个劲地问,教学进度都受影响了。”

这个“爱问为什么”的兵,不仅有时让苏杭“后悔”,有时更让他恼火——

“地图使用”训练,苏杭教给大家一个“判断两点通视”的计算公式。当时很多新战士尽管对其原理并未完全理解,但都觉得班长教的错不了。

偏偏这时,安奕光又开口了:“班长,这个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苏杭一脸尴尬。说实话,这是当年老班长教给他的,怎么来的他也没细研究过。

“你记住就行了!”苏杭有点下不来台,大声呵斥说。

安奕光并没有死心。他琢磨半晌,根据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把公式推算了几遍,发现班长授课时误把公式的一项写反了,忍不住又提问把班长的失误点了出来。

训练教室内的气氛,一下尴尬到了“冰点”……

这件事成了旅里的趣闻。不少班长见到苏杭就“开涮”:幸亏当时我没选这个兵,要不然多闹心!

“我算怕了他。”苏杭回忆说,为了应付安奕光,自己每次都提前把训练课目预习、研究一遍,避免再“露怯”。“没想到这一来二去,我的训练成绩进步也越来越快。这小子成了倒逼我成长的鞭子,也算他的可爱之处吧。”

安奕光成了全旅比武全能冠军,苏杭一点也不惊讶。

“训练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允许自己有问号。”有一次,安奕光研究一个训练课目到深夜。把全部问题弄懂后,安奕光兴奋地把正在酣睡的苏杭叫醒,讲起自己的学习成果。

“当时真想踹他一脚啊。”回想起这事,苏杭忍不住笑了:“其实想想过去的训练,自己脑子里不是没问号,但没有彻底搞明白的劲头。这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我得向他学习。”

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2)

2他每一次训练都不“抄近道”,不投机取巧

比武结束后,指挥侦察连连长张帅常常被其他连长“调侃”:“老张,你给你们连那小伙儿搞啥特训了?让我们取取经呗。”

“哪有啥特训啊。”张帅心里想。要说哪里“特”,在他的印象里,安奕光训练中倒是有点特别的“傻劲”——

安奕光的体能基础比较差,5公里越野训练时却从不像有的新战士那样把背囊里的物资偷偷取出一部分减重。防护训练中,有的新战士把防毒面具放得浅、固定带系得松,以便快速脱戴。但安奕光每次都按要求放置,从来不取巧。

张帅有点打心底喜欢这个兵,“他每一次训练都不‘抄近道’。”

“工事构筑和伪装”课目训练强度大、标准高,考验体力,更考验意志。很多战士宁愿跑两个5公里,也不愿练一次构工,非练不可有人也是专挑土质松软的场地,但安奕光每次都在土质硬的地方作业。常常是别人都已完工休息了,安奕光还在满头大汗地与硬土块较劲。

然而,上级组织考核时,平时训练中每次最慢的安奕光,却成了全连第一个达到成绩良好的新兵。

备战比武期间,有的战士在研究比赛规则,琢磨哪些课目分值大就强化哪些课目。看着安奕光还是每个课目内容都使“傻劲”,张帅忍不住“指导”了他几句:“这个课目不占多少分,你多研究研究别的,成绩提高得更快。”没想到安奕光认真地说:“连长,我没想着为成绩而练,就是想着学一门课目得练扎实了。”

“其实他让我也很受触动。”张帅感慨地说,“打仗时哪个课目练不好都可能丢命,练好了都可能救命,哪有什么分值高低之别?”

全旅比武中,安奕光虽然在单个课目成绩上并不都是最突出的,但当成绩综合后,安奕光凭借所有课目的稳定发挥,牢牢占据了榜首位置。

“训练不投机取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把每一个动作都练到位,就是极致。很多人感叹安奕光夺冠是个偶然,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意外。”张帅如是说。

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3)

3当兵就得研究打仗,与兵龄长短、军衔高低无关

“起初他跟我套近乎,还以为他当我这个排长是个官,后来才知道这小子盯着的是那把指挥尺。”

排长王志强和安奕光住在同一间排房,他参加集团军参谋业务集训带回的指挥作业工具,早就被安奕光盯上了。

一个列兵学指挥尺?这些训练内容并不是战士需要掌握的,明显“跨界”了。王志强没当回事,“你研究这些干嘛,又用不上,休息时间干点别的不好吗?”“排长,我觉得来当兵,学和打仗有关的东西,都有用。”

王志强一时语塞,却对这个新兵刮目相看。

“短短6分钟,以军就把叙军19个地空导弹营全部摧毁……”一天中午,安奕光随手翻阅王志强的《空袭与反空袭战例选编》时,被贝卡谷地空战所吸引。

看到“雷达受到干扰,以战机外表涂有灰蓝保护色,目视搜索难以远距离发现,使叙军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境地……”安奕光心里咯噔一下:自己就是使用目视观测器材搜捕目标的空情侦察员,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安奕光的疑问,王志强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还没对这个战例进行研究,按照计划,这是下周军官训练“空袭与反空袭经典战例解析”的内容。

“新大纲士兵训练课目中增加了很多以往军官才要求掌握的内容,这不仅是对能力要求的提升,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培养。”对于安奕光夺冠,王志强想得更多:列兵、冠军、二等功臣都不是安奕光身上最准确的标签,如果非要定义一下这个小伙子,他觉得,一个新时代的新型战士可能更加贴切。

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4)

▲随着对新大纲训练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第80集团军某防空旅迈开训练转型的新步伐。图为该旅组织夜间实弹射击。

“鲶鱼效应”的风波撼动了什么

——探析第八十集团军某防空旅一场比武带来的训练之变

1眺望未来战场,马拉松冠军不一定是合格战士

新大纲比武,难住了老连长、考倒了老士官,却让一个入伍不到半年的列兵摘去桂冠。

一时间,这名全旅最年轻的冠军几乎没人认可——

比武刚结束的一天晚上,指挥侦察连指导员张晓查寝,无意间听到两名战士小声议论:比武内容太新了,让一个新兵捡了个便宜。那些“写写算算”的课目,对战士来讲不是核心竞争力。

没几天,兄弟连队的战友过来打听:安奕光是不是第二次入伍?听说他之前当过侦察兵。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安奕光夺冠呢?

那天,营里各课目的训练尖子心中不服,想试一试这名列兵冠军的实力,在训练间隙发起了挑战。

手榴弹投掷,士官郭佳伟撤步引弹、奋力一挥,动作堪比教科书,成绩领先安奕光10米。

接下来的几项比拼,各位高手轮番上阵,安奕光仅胜了1场,全场观众哗然。

察觉到大家的困惑,营长马新春调整了挑战形式:多个课目综合比。

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5)

这一调整,比赛结果也随之发生了反转:安奕光的综合成绩把挑战者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几天后,营里组织对这场比武结果的大讨论,近80%的训练尖子表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还固守老思维……

落后的思维是什么?一次“不公正的讲评”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比武前的一次摸底考核,安奕光在理论课目中得了最高分,成绩公布,全场无动于衷;而和安奕光一个排的张凯,在5公里越野中拔得头筹时,全排官兵高声欢呼……晚上点名,担任排值班员的苟松民重点表扬了张凯却忽略了安奕光。

“年年比武,大都是以考体能为主。像苟松民一样,很多战士‘以体能论英雄’的思维根深蒂固。”旅参谋长贾士龙介绍说:这次,他们结合防空作战需要和新大纲标准要求,组织这场比武竞赛,为的就是利用比武这根“指挥棒”树立按纲施训与按战施训相一致的练兵导向,推动官兵训练思维与素质结构的转型升级。

眺望未来战场,马拉松冠军不一定是合格战士。随着“鲶鱼效应”不断升级,不仅是安奕光所在的营,一场训练思维转型的“头脑风暴”在全旅掀起。

谈起这场“列兵冠军”冲击波,该旅领导感慨万千:全新的比武场不看兵龄、不分军衔、不认资历,战场更是如此。几个课目的变化就能让故步自封的官兵难以适应,那日新月异的现代战争更足以使一支守旧的军队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比武虽然结束了,但新大纲竖起的“横杆”,还等着我们不断去跨越。

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6)

2不更新观念,过去游得快的“鱼”也会被“拍在沙滩上”

比武在继续,“鲶鱼效应”激起的风波还在扩散。

比武赛程过半,去年的旅里全能比武季军、中士龙胜朝汗还没出几滴,却已经感到脑力不支、心中没底……

“空中目标识别”课目,要求目视判断20个空中目标,并在5秒内报出每个目标的技术参数。龙胜朝还没想起上一个目标的参数,下一个目标就出现了。最后,他勉强完成了5道题。

“图上量算”课目,参赛人员必须具备对坐标、方位角等参数的快速量算能力。龙胜朝绞尽脑汁,还是没把试卷做完。

虽然在武装5公里越野、引体向上等传统体能课目中,龙胜朝名列前茅,但这次比武体能课目只占总分数的十分之一。最终,龙胜朝综合成绩仅仅排在中游水平。

17项比武内容,其中大部分是新大纲中的新内容,更加注重对士兵体能、智能、技能的全面考核锻炼。

观众席中,上届全能比武冠军刘新强无疑是最扎眼的一个——在官兵们看来,刘新强应该是比武场上的焦点,而不是观众席上的“看客”。

刘新强为啥望而却步?

一次“图上量算”课目训练,刘新强的成绩很不理想,而领先自己的,有很多是自己带过的兵,这让刘新强五味杂陈。

“曾经是冠军,否定自己就很难,更不愿面对‘新老倒挂’的尴尬和转型失败的风险。”刘新强坦言,新大纲新增的训练课目中,自己的训练成绩一直落后,虽没参加比武,其实早已经输了。

刘新强并非个例。在这场考核内容、评比方式全面与新大纲接轨的比武中,那些在往届比武中摘金夺银的“种子选手”没有几人获得好名次,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秀”主宰了赛场。

当兵期间如何获二等功(当兵100多天就荣立二等功)(7)

3新大纲改变的不仅是课目,更是衡量战士的“尺子”

新大纲颁发后,高炮三连连长朱洪伟有些迷惘。

过去,如何提升训练成绩?朱连长可是出了名的有招法——

刚当连长时,连队训练基础较差。练越野,他天天带着连队变速跑、负重跑;练战术,他一遍遍拉流程、抠细节……那年,他带领连队参加跨区演习,一分未扣。连队年底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摘掉了多年后进的帽子。

然而这次比武,他犯了难——新大纲共同课目由9个变成15个,时间怎么安排,教学任务如何分工?

制定“地图使用”课目教学计划时,朱洪伟发现,全连竟然找不出能胜任的教练员。最终,还是营里统一协调,由其他连队的训练骨干集中授课,才解决了难题。

第一次组织“空中目标识别”考核,连里竟然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合格。朱连长让不合格人员把所有参数抄10遍,通过强制抄写加深记忆。

然而几天后,连队再次组织考核,不合格人员的数量几乎没变。朱连长清醒意识到,提升训练成绩已经不再是多跑几圈、多练几遍的问题。战斗力生成模式也不再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单纯转换,组训的思维模式必须进行全方位创新。

如何创新?其实,朱连长心中并没有谱。“这些都是干部的事,我们战士凑什么热闹?”一次交流中,几名老班长向朱连长发起了牢骚——

新大纲里战士共同训练课目增加到15个,涵盖体能、技能、智能,有些课目和军官训练内容高度重叠,不少战士、甚至组训者对于这种“升级”都心存疑惑。

那么,新大纲增加的课目对战士有没有用?

一次陆空对抗,该旅电子防空力量初露锋芒。由高炮班长转岗为雷达干扰站站长的上士郭雨良,冷静判断“敌”技术参数、确定干扰方式、对“敌”实施干扰,独立完成所有指挥环节。“从原先在高炮连编成内听令而行,到如今立足干扰站独立指挥,是一次能力素质的转型升级。”郭雨良对新大纲有自己的理解:立足新装备、新战位,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新的能力框架作支撑。

对抗结束后,不少战士都有共同的感受:新大纲中那些被我们认为“跨界”的课目,在实战中都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

“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对士兵训练的定位已不仅仅是体能素质好、战斗意志强了。”旅长武子朝认为:新大纲呼唤的是智、技、体全面兼备的新型作战人才,组训者只有重新定位战士打仗职能,才能塑造好战士全新的素质结构,为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打牢基础。

作者: 康子湛、李亮、孙连伟、宋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