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石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

这是清代“板桥先生”郑燮创作的一首咏竹的七言绝句。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语言虽质朴,寓意却深远。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2)

诗题“竹石”,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交代了诗歌描写的对象。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有竹有石,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3)

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青山,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一样。立根,扎根。破岩,山石的裂缝处。

这两句的意思是:竹子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4)

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展现出来,可谓先声夺人。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及顽强生存的精神。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5)

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则写出其意志之坚定。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紧承上句,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山石的裂缝中。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6)

“破岩”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赞美了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在这两句诗里,竹石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里的竹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7)

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得很牢固,既揭示了“根基深力量才强”的深刻哲理,又暗喻了诗人坚定操守不改变的节操。

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劲拔。任,任凭。尔,你。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8)

这两句的意思是:遭受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劲拔,任凭你从东西南北刮来什么风。

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写了竹的坚韧。“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9)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0)

第四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写了竹的豪迈。在作者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1)

这里“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也是季节的变换。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如何变换,竹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字写出竹的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2)

读完这里,我们仿佛感到挺立在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了。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3)

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先写整体,后写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4)

而后两句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但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诗要表达的主旨所在,即通过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劲拔,暗喻诗人历经人生的磨难而操守更加坚定。

在这首诗中,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无形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铁骨铮铮报国志(咬定青山铁骨铮铮)(15)

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言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因此,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意在托岩竹的咬定青山,言诗人铁骨铮铮的骨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