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山坡羊)(1)

一、整体感知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怀古之作。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酣畅淋漓地写出中华山川的壮美,赋予自然风光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山河表里潼关路”,着重描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了多次关乎兴亡的战役。从潼关向西,“望西都,意踌躇”。作者登高远望,看到那片历代人曾行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分,思古幽情油然而生。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王朝更替是常有之事,世间万物皆如刍狗,被挟其中。此曲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关键在于它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为“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锋芒直指历代统治者,堪称醒世之言,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二、内容理解

1、诗歌体裁。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一一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

明确: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扬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3、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5、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写作特点

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

《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人历史的沉思之中。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接下来笔峰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这首曲子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

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兴盛也罢,衰亡也好,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必定战乱频仍,自然民不聊生。“兴,百姓苦”,朝代兴起,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劳役繁重,百姓不堪其苦,深受其难。“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接,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中,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