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一副关于韩信的名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所谓一知己,指的是萧何,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力荐于刘邦,韩信因此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而韩信最后被杀,也是因为萧何的诱骗,所以叫“生死一知己”。

而所谓“两妇人”,一指韩信当年饥饿时施舍他饭吃的漂母,二是指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为了扫除汉室隐患,最后将韩信阴谋杀死,故称“存亡两妇人”。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1)

前196年,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兵仙韩信走向了终结。一直视其为眼中钉的吕后,示意萧何下套,萧何诱谝韩信入宫,吕后安排武士在长乐宫钟室将其截杀。据说,刘邦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因此把韩信捆绑装进布袋中,系于钟室房梁上,命宫女用竹签把韩信活活戳死,惨不忍睹。

不仅如此,吕后还未等在亲征陈豨战争之中的刘邦回来,就火速“夷信三族”,把韩信一家老小全部杀死,顿时,血流成河。

刘邦亲征回来后,听说吕后已将韩信杀死,不禁“且喜且怜之”,喜怜参半。喜者,韩信功高震主,始终是刘邦的一块心病,喜除心头之患;怜者,汉室江山,韩信几乎打下一半,毕竟功高。

然而,当他后来听了吕后的话,却喜怜全无,只有惊惧和后怕。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2)

刘邦问吕后,韩信最后说了什么,吕后回答说:

“信言恨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刘邦听后,不禁汗毛倒竖,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下令:

“马上将蒯彻抓来,我要亲自烹了他!”

那么,这个蒯彻究竟是谁?韩信临终之言,又为何让刘邦如此害怕呢?

我们知道,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家世不显,出身不名,却有一身武功和不知哪里学来的用兵之术,可惜无人知、无处用,故如同乡是一好吃懒做的浪荡子,籍籍无名。

后来,在秦朝的暴政之下,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随着陈胜吴广率众起义,战火迅速蔓延全国,呈燎原之势。随后,项梁、项羽叔侄会稽举兵起事,率八千子弟兵过江西征,韩信仗剑相随,出生入死,却一直未得到重用。

秦朝灭亡后,刘邦封汉王入汉中,韩信便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开始也未得到重用,无奈之际,也一走了之。萧何得知,星夜追回,以“诸将易得,国士难求”为由,向刘邦力荐,被刘邦破格拜为大将,从此开始崭露头角,步入一流将帅行列。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3)

韩信果然有才、有智、有勇、有谋,拜将之时,即向刘邦提出了著名的“汉中对”,建议刘邦“挥师东征”,让刘邦拨云见日,确定了东征的战略决策。随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重返关中,占领了三秦之地,又率一精锐,灭魏、亡赵、降燕、收代诸地,兵临齐国。

然而,就在准备挥师齐国之时,前方却传来了齐国已经投降的消息,原来此时,刘邦已经派手下著名说客郦食其招降了齐国。

齐国既已投降,韩信准备撤军,手下谋士蒯彻劝阻说:“将军万万不能撤军啊!”

那么,蒯彻何许人也?

蒯彻,河北范阳人,自幼攻读经史,精通谋略,能谋善辩,秦末汉初最著名的辩士,最厉害的一张名嘴。当年,陈胜命武臣、张耳、陈余等人北略赵地,蒯彻以谋士身份游说秦朝守将,帮武臣一连招降30多座城池,使武臣兵不血刃地收复了赵、燕二国。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4)

但随着陈胜的败亡,蒯彻失去了实现“货与帝王家”的机会,游走于诸侯间,如孔夫子一样,忙忙似丧家之犬,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服务对象。

楚汉战争拉开序幕,特别是韩信以后来居上的激进态势高歌猛进、捷报频传于北方战场后,蒯彻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一种归宿,毛遂自荐成了韩信的谋士,所以,当韩信在齐国边境打算黯然退兵之时,藐彻果断进言道:

“将军受汉王之命攻打齐国,汉王既有派郦食其招降齐国之举,却又没有让将军止兵之书,将军可乘齐国讲和息兵之机,迅速拿下齐国,此为良机。再说,郦食其以三寸不烂之舌而下齐国70余城,将军以数万之众才下赵国50余城,如今又在齐地悄然退兵,将军如此将才难道不如一介腐儒?”

一番激将,韩信遂率军东进,以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的代价,快速打败了田广的历下军,和项羽派去的龙且20万大军,灭掉了齐国。之后,韩信便向刘邦伸手索要封赏,被封为齐王。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5)

或说,郦食其已受刘邦之命招降田广,蒯彻之计无异于节外生枝。此言差矣,试想,郦食其招降,当时不过口头言和,无异于纸上谈兵,最后结果如何,孰料?而韩信用蒯彻此计,不仅打败了齐国,而且消灭了项羽20万精锐,无论对齐、对楚,皆是致命打击,使他们再夫翻身可能,为刘邦最后在垓下之战灭亡项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此而言,不但说明蒯彻的韬略之高,也可见他的功劳之大。

然而,这样高超的计谋,巨大的功劳,却同时也为刘邦埋下了对韩信的猜忌和仇恨的隐患。

不过,蒯彻所谋,却是为韩信的前途着想,为韩信极有可能的发展和辉煌所想,同时也为自己“帝王师”的未来着想。所以,蒯彻后来又为韩信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之谋,他在韩信手中兵最强、地最广、粮最足的时候,向韩信提出了自己的“汉中对”。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6)

有一天,蒯彻对韩信说:“我曾学过看相。”

韩信说:“那先生请帮我看看如何?”

蒯彻说:“看将军的面相,不过封侯而已,而且还伴随着危险。但看将军的背相,却显贵无比。”

韩信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蒯彻说:

“大王以一人之力,开辟北方战场,打下大片领地。如今你手握重兵,占据齐国,随汉则汉兴,随楚则楚盛。大王如果听从我的建议,不如叛汉自立,居于楚汉之间,和他们三分天下,待时机成熟,出奇兵制止楚汉之争,帝王之业可成!”

蒯彻的内心明镜似的,他知道反叛是韩信唯一的生路。他早已看出,假如韩信不叛,结局必然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从韩信的“面”相来看,其命运将将十分危险。只要韩信反叛,以目前的基础和韩信的兵仙之谋,哪怕统一不了天下,至少也能三足鼎立。所以,蒯彻说韩信的背贵不可言,所谓“背”,实际就是背叛的意思啊!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7)

然而,尽管蒯彻几乎连口水都说干了,韩信却以刘邦待自己不薄而一口回绝了,从此,手握重兵却再无反叛。

蒯彻见劝说韩信不动,料知这事迟早会败露,为了防止被暗杀,蒯彻扮为巫师,装疯卖傻,混迹于民间,将自己隐藏了起来。

欲望是把双刃剑,谋略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好的谋略能可能使韩信一步登天,也可让他一步下地,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韩信自身来说,他之所以被吕后杀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优柔寡断,咎由自取;另一方面也因为蒯彻的一味怂恿撺掇,最后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淖而终究被杀。

韩信如果听从蒯彻之计,胜了,蒯彻便是韩信自立的千古功臣;但韩信终于没听,蒯彻因此也间接成了逼死韩信的最后一根稻草,韩信之死,蒯彻亦是被动的帮凶之一。

吕后死后韩信说了什么(韩信惨遭吕后毒手)(8)

所以,后来刘邦听到韩信临终“恨不用蒯彻之计”的遗言,便立即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倘若韩信真的听信了蒯彻之计,这锦绣江山和皇权宝座最终花落谁家,归属于谁,还真是难说呀。

可见,自古成败,往往存乎一念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