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荒野求生的作品里,常有人用火把驱赶狼群的桥段。其实自然状态下,并非所有野生动植物都怕火,耐火的种子、放火的树、“趁火打劫”的鸟、期盼起火的鹿……这些动植物在火中求生,是天然火的直接受益者。
烧烧更健康
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年轻的树木总是被前辈们的阴影压制,长不了多高,长期下去,老树愈多,壮年树木愈发稀少,整个森林都会趋于老龄化。这时,偶发的野火就成了小树们的机遇——野火随机烧死一些大树,清除了灌木和杂草,原本阴暗的森林中便出现了一扇“窗口”,也就是林窗。充足的阳光和雨水从林窗洒向小树,它们会很快生长起来。
柳兰在日照充足时更易开花
我国北方的森林中,有一种艳丽的野花,名为“柳兰”,火烧过的树林残迹上,柳兰往往大片生长。这不仅归功于林火“开天窗”,大火能给土壤增温、火烧后的植物残骸化作土壤中的矿质养分,土地变得更加明亮、湿润、温暖,成了天然的育苗温床。
火后的森林中,柳兰成片生长
火后求食
适度的火烧还会让一些食草动物欢欣鼓舞。靠近北极圈的雷鸟生活在低矮灌木丛中,爱吃鲜嫩的欧石楠嫩枝,欧美人为了让雷鸟家族“鸟丁兴旺”,会模拟天然火的效果,在入秋后适当放火烧毁欧石楠枯枝。老茎、枯枝化作无机盐肥料,来年春风一吹,欧石楠长出大片新枝条,雷鸟口粮增加。不过放火者还有把小算盘——他们大都承包了“狩猎区”,雷鸟越多,便有更多人来猎鸟取乐。
对食草动物来说,大火也可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儿。在加拿大针叶林里,一场小火灾过后,新萌发的草和灌木嫩枝是驼鹿的上好粮食,它们自然盼着火从天降。然而同样生活于此的驯鹿,主要吃长在树皮上和地面上的地衣,这一烧可能得闹饥荒。林火之后,驼鹿的种群数量往往会增加,而驯鹿会减少。
驼鹿若躲过森林大火,能在火后享受更丰富的食物
天生“烧不死”
有些树木比其他种类更耐火烧,大火就成了它们扩张领地的好机会。加那利松是一种高大的松树,生长在大西洋上的加纳利群岛,树皮又硬又厚,很耐火烧。虽然会损失一些枝叶,但它们总能在森林大火后幸存,火烧还能刺激它长出蓝绿色的新枝。
这类耐火植物很适合用来防火。在我国南方,有一种和茶树同一家族的乔木,叫做“木荷”,民间俗称“烧不死”。它的木头坚硬,叶子浓密,叶片厚而坚硬,有如皮革,含水量能超过40%,因此特别耐火。一般的森林火灾完全奈何不了木荷,所以人们常把它成片栽种在林间,作为防火带。
木荷的花。图片来源:123rf.com
烈火“助产”
比耐火植物更甚,有些植物不仅不怕火,没了烈火,日子简直没法过。斑克木又名佛塔树,生长在澳大利亚,它的果实聚集在一起,长成一个形状像松塔的木制圆棒,又厚又硬,如果不遇到火烧或完全干燥,果实绝不会随便裂开。与之相似,北美短叶松的松果成熟后,被松脂粘连住无法开裂,只有遭遇火烧,松脂融化后,种子才能脱落散布。
南非等地的贫瘠荒野上,野生的帝王花不仅靠火“助产”,连种子萌发也依赖大火——它的种子只有经过烟雾刺激,才会很快发芽。如今欧美人喜爱栽种帝王花,园艺家会先燃烧草木生出烟雾,再将烟雾中含有的特殊物质溶解在水中,浸泡种子,一夜过去,就能把种子的发芽率从20%提高到90%。
野生的帝王花,生长在较干旱的环境中
火烧后,帝王花的果实张开,种子掉落
真·趁火打劫
大多数野生动物都怕火,见着火光会感觉被火淹没,不知所措。可偏偏有些动物,懂得借火灾混乱时获利。非洲草原的旱季,枯枝败叶很容易引发小规模野火,附近居住的白鹳、非洲秃鹳等大型鸟类,就会“趁火打劫”。
非洲秃鹳成群在火旁捕捉昆虫
这些鸟类能轻易飞到高空,不但免受火势影响,还能居高临下观察火灾现场。它们总能敏锐地发现草丛里逃命乱窜的蝗虫等昆虫,然后停落在火场边缘,把平时不易寻找的虫子横扫一通,从容填饱肚子,最后拍拍翅膀,迅速逃离。
西红脚隼在火烧现场捕食
在草原上除了鹳鸟,有一些猛禽也会借火势捕猎。小型啮齿类动物在火灾中同样只顾得上逃命,飞行技巧高潮的西红脚隼等猛禽,就会看准仓皇奔逃的鼠类,俯冲而下一举擒获。
自杀式纵火犯
岩蔷薇
上面这些动植物虽热爱火烧,却只能等火来烧,地中海岩蔷薇就比较厉害了——拿自己作燃料,把其他植物烧个干净。它通常生长在欧洲的海岸边,密密麻麻的枝叶铺满了干燥贫瘠的地面,它的叶片上布满油脂腺,会渗出黏乎乎的可燃性挥发油。盛夏时,假如气温超过32℃,干巴巴的灌木丛周围漂浮着易燃的油脂,一阵小风就可以搓起火苗。
岩蔷薇果实开裂
这场自杀式火灾中,岩蔷薇自己的种子有厚厚的防火外壳,安然无恙,倒霉的是它周遭的植物,不仅被迫给它的后代让出生存空间,连“骨灰”也成了养料。
不过要说纵火,人类更擅长。虽然一些野生动物因此受益,但这样真的百利无害吗?
(摘自《博物》2015年4月号。原作者:彭鹏;摄影:高新宇;改编:潘文君,张辰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