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防部网 责任编辑:刘上靖
摘要:1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重回汶川地震现场,感受迷彩的力量!
汶川,映秀。一座汉白玉雕成的破碎时钟,永远定格在这悲恸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10年前的今天,汶川大地震,里氏8.0级——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一声令下,全军部队,天南地北,空中飞越,地面机动……标示救灾部队的红色箭头,几分钟增加一支,几小时多出一片,翻越崇山峻岭,横渡大江大河,全部指向同一个目的地——汶川震区。
人们不会忘记,地震发生后,17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从空中、地面,从四面八方快速驰援,从死神手中抢回鲜活的生命。灾难来临,中国军人总是逆向而行,屹立于天崩地裂之间。他们用双手扒开废墟上的乱石,用双脚踏出一条条崎岖的生命之路,用双肩扛起担架上一个个虚弱的生命。只要人民需要,他们便义无反顾。
2008年5月13日,救灾官兵将受重伤的群众抬到安全地带。地震造成四川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让县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2008年5月13日,救灾官兵在北川县冒着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受伤百姓。地震造成四川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人员伤亡惨重。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2008年5月13日,救灾官兵在北川县冒着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受伤百姓。地震造成四川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人员伤亡惨重。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2008年5月13日,救灾官兵在北川县冒着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抢救受伤百姓。地震造成四川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人员伤亡惨重。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2008年5月13日,武警战士在四川省北川县救援受伤者。新华社记者陈燮 摄
2008年5月15日,消防战士在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云峰化工厂倒塌的宿舍楼废墟中营救出一名生还者。新华社记者姜帆 摄
2008年5月13日,在震后的北川县城,武警战士将一名和家人失散的幼童救出。
2008年5月13日,救援官兵抬着一位幸存的小姑娘爬上斜坡。 新华社记者江毅 摄
最美逆行
2008年5月13日,驻武汉空军某部派出大批解放军官兵携带救灾物资及用具,飞往四川支援救灾行动。新华社发(周国强 摄)
2008年5月14日,到达汶川县映秀镇的解放军官兵开始展开救灾工作。新华社记者徐博 摄
2008年5月14日,解放军某部医疗队队员在成都的军用机场准备乘机进入灾区。当日,解放军某部医疗队乘坐直升机进入汶川、茂县等灾区展开救援。新华社记者陈凯 摄
2008年5月15日,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特级飞行员余志荣驾驶飞机从汶川地震灾区抢运伤员。余志荣家在四川汶川,父母在地震中生死不明。他驾机多次往返于汶川与成都之间抢运伤员,却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家和音讯全无的父母。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2008年5月18日,武警某部官兵奔赴北川县城搜救。当日,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解放军、武警官兵和预备役救援人员一起冒着危险,继续在废墟里搜救并进行清理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2008年5月29日,由于降雨和大雾的影响,武警水电二总队、三总队和三峡指挥部的近400名官兵,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在雨中翻山越岭开辟了从北川县城到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一条8公里长山路。新华社记者宋振平 摄
2008年5月15日,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一名战士正在运送抗震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陈树根 摄
2008年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并呼唤活着的师生。
坚实臂膀
2008年5月14日,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救援人员正在成都军用机场运送伤员。新华社记者陈凯 摄
2008年5月17日,一群满头是汗的解放军官兵抬着受重伤的灾民前往安全地带。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2008年5月15日,张春梅被抬出废墟。经过专业救援队员近6个小时营救,双腿被压在水泥横梁下的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学生11岁的张春梅被安全救出,并被送上直升机转运成都接受治疗。新华社记者袁满 摄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将一位老人背出灾难现场。当日,前来抢险救灾的官兵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展开紧张的搜救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2008年5月16日,救援官兵们抬着营救出的生命在城区内飞奔。当天,受灾惨重的北川灾区抢险营救进入第五天,时间就是生命,北川县城内时时可见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2008年5月24日,原成都军区某红军师官兵在茂县宗渠村涉水背送去帐篷学校上学的学生。
众志成城
2008年5月15日,解放军官兵在岷江汶川县映秀镇至都江堰段使用大型水上运输装备转运群众。新华社记者查春明 摄
2008年5月14日,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的解放军帮助汶川县映秀镇被困人员坐上快艇准备转移到安全地带。新华社记者侯大伟 摄
2008年5月16日,原济南军区某部官兵在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峰村清理废墟,搜寻遇难者。新华社记者陈春园 摄
2008年5月16日,武警官兵在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临时码头上装运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2008年5月13日,救援官兵在汶川县抢救被困群众。
2008年5月15日,救援人员向直升机上抢运伤员。原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派出多批直升机,飞往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运送救灾物资,抢救受伤的灾民。新华社记者查春明 摄
2008年5月15日,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武警战士正在映秀镇清理地震废墟。新华社记者陈树根 摄
2008年5月14日,空降兵某师在四川什邡地震重灾区抢险。沈玲 摄
2008年5月16日,救援官兵在北川中学抢险救援。当日,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继续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县映秀镇,救援官兵把伤员抬上直升机运出伤员,为震后的汶川搭起空中生命线。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摄
坚守到最后的人
2008年7月5日,防化兵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上喷洒消毒液。原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防化团自5月18日开始对北川县城地震废墟进行防疫处理,坚持每天喷洒消毒液5至6小时,以确保灾后无大疫。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防化团防化兵对北川县城地震废墟进行例行防疫处理。
2008年7月5日,几名防化兵从北川县城废墟前走过。原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防化团自5月18日开始对北川县城地震废墟进行防疫处理,坚持每天喷洒消毒液5至6小时,以确保灾后无大疫。新华社记者尹栋逊 摄
2008年7月7日,防化兵冒着酷暑穿行在北川废墟之中进行防疫处理。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军区驻滇某部战士在北川县档案馆废墟中抢救档案。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军区驻滇某部战士在北川县档案馆废墟中抢救档案。
2008年7月4日,战士在搬运挖掘出来的文物、档案。新华社发(张军 摄)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军区驻滇某部官兵在展示从北川县档案馆废墟中抢救出的文物档案。
2008年6月1日,最后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人员撤离,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仅留守部分官兵和封存的设备。
2008年6月1日,最后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人员撤离,几名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留守的水电官兵在大坝上交谈。
2008年6月10日,最后的唐家山堰塞湖留守官兵撤离,一名士兵正从坝顶撤离。
2008年6月10日,最后的唐家山堰塞湖留守官兵撤离,抢险官兵登机撤离。
危难中的休息时刻
2008年5月16日,两位解放军战士在路边稍作休息。在四川省重灾区北川进行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等救援人员正夜以继日地搜救灾民,累了,就在路边稍作休息,醒来,继续投入新的战斗。新华社记者高学余 摄
2008年5月16日,解放军战士在路边稍作休息。在四川省重灾区北川进行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等救援人员正夜以继日地搜救灾民,累了,就在路边稍作休息,醒来,继续投入新的战斗。新华社记者高学余 摄
2008年5月17日,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从陈家坝抢险归营的武警官兵抓紧时间休息,等待替换战友。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2008年5月27日,在成都太平寺机场,在救灾一线连续15天昼夜飞行的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师刘军机组,利用空投装货间隙在机翼下短暂休息。沈玲 摄
2008年5月15日,某空降兵部队抵达绵竹,准备向交通中断的灾区挺进,官兵休息片刻。新华社记者叶建平 摄
2008年5月17日,在绵竹救援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利用轮班的间隙吃午饭,为分秒必争抢救伤员,有的战士甚至两三天没有睡觉,他们只能在轮班的间隙稍作休整。新华社记者裴鑫 摄
2008年7月13日,“解放军抗震救灾战地广播电台”的工程师齐达在对电台的一套广播发射设备进行日常检查,救援后期为丰富官兵在灾区的生活,特设地震灾区的“战地广播”。
2008年7月4日,“解放军抗震救灾战地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正在紧张工作。
2008年7月13日,原济南军区救灾部队的两名官兵利用闲暇时间在帐篷内收听“战地广播”的新闻节目。
军民鱼水情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在给刚刚从北川地震灾区救出的儿童喂饮料。当日,前来抢险救灾的子弟兵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展开紧张的搜救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在给一名儿童喂水。当日,前来抢险救灾的子弟兵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展开紧张的搜救工作。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摄
2008年5月15日,在四川安县,解放军战士背着一名被困灾民走出大山并给灾民喂水。新华社记者李晓果 摄
2008年5月14日,原成都军区救援人员郭德高(右一)与骆斌(左一)正在救灾直升机上照顾伤员。新华社记者陈凯 摄
2008年5月18日,在汶川县漩口镇漩口村,当地群众纷纷给武警四川总队达州支队的战士们送水。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就是三军出征的命令!数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开赴灾区抗震救灾,危难时刻更显军民鱼水情深。新华社发(官国平 摄)
2008年5月24日,解放军战士和四川青川县“猛虎”爱心帐篷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刘海峰 摄
2008年8月21日,奋战百天,铁血四十师撤离四川重灾区,群众到火车站送行。
2008年8月14日,绵阳群众到火车站为救灾官兵送行,同时表达感激之情。
2008年8月21日,奋战百天,铁血四十师撤离四川重灾区,群众到火车站送行。
2008年8月14日,绵阳群众到火车站为救灾官兵送行,官兵与群众送别并表达美好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