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解《易》,涌现出许多体系,笔者将之区分为本来与外来两种。

本来者,《周易》本身所具有,是《周易》一书本来的逻辑。

外来者,《周易》本身所无,是解释者强加附会上去的逻辑。

《周易》本来的逻辑

其实历代解《易》之所以如此混乱,正是因为没能发现《周易》本来的逻辑。所以才演绎出五花八门的解释体系,莫衷一是。

《周易》本来的逻辑,最明显的莫过于六段论。

所谓六段论,即六爻结构在《周易》中最基本的意义是将一件事情分成六个阶段进行六段分析。

比如乾卦从初到上依次为潜龙、现龙、惕龙、渊龙、飞龙、亢龙。

比如同人卦从初到上依次为同人于门、同人于宗、同人于莽、同人于墉、同人于野、同人于郊。

比如井卦从初到上依次为井泥、井谷、井渫、井甃、井冽、井收。

六阶段逻辑是贯穿六十四卦的写作体例,没有例外。只是有些卦可以一看看出来,有些卦需要稍加思考才能看出来。

另一个《周易》本来的逻辑是两卦一组,兹不赘述,下面主要说一下比较流行的外来逻辑,也就是与《周易》本来无关的解释体系。

《周易》外来的逻辑

1.阴阳解易体系

阴阳解易体系完全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观建立起来的,是这种阴阳观在《周易》解读中的一种应用。

所以说,对于《周易》一书本身,它是外来的逻辑。

解读者把阴阳观运用于《周易》爻词的解读中,形成带有“易学”特色的“承乘比应”理论。

由于《周易》本来没有这种逻辑,所以我们看到“承乘比应”解读模式在具体解读时经常脱离文本做一种符号游戏。

他们把这个叫做“易理”,其实本质上只是阴阳之理。

2.三才解易体系

三才说是一种自然观,即把世界看成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模型。

最早的论述见于《系辞传》:“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系辞传》的这个论述,其实质就是把三才观运用于《周易》的解读。

历史上,三才解易基本是只处于一种说法而很少落于实处。许是这个体系实在难于在《周易》解读中施展吧。

但出于尊孔的缘故,三才解易说还是作为一种体系被盲崇者津津乐道。

春秋战国时期与三才观近似的还有老子的四大。老子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这里“王”就代表人,把道提出来后,是不是看《系辞传》中的天道、地道、人道三才观很熟悉。

3.八卦解易体系

八卦解易体系是运用一套八卦类象模型来解读《周易》。

在不同时期、不同易学者手中,这套模型是千差万别的。

因为根据八卦解易体系,一个六爻卦中会有多个八卦组合,比如初二三爻是一个八卦,二三四爻是一个八卦,三四五爻是一个八卦,四五六爻是一个八卦,234与345相互还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六爻卦,名曰互卦,其他如把中孚卦的整个六爻看做一个大离卦、把中孚卦的2345看成一个小离卦,此类大八卦、小八卦,甚至半八卦的存在,再加随意爻变引出的变卦,在不同八卦易者眼中某个爻词对应的八卦是不同的。

《周易》文本与卦象无关,不论是三爻卦,还是六爻卦。所以纵观历代八卦解易之作,莫不是把一本好好的书弄得支离破碎。

孔子以来,易学者解《易》虽然五花八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用的都是外来的逻辑。

虽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外来的逻辑是解不开《周易》之谜的。

本来与外来丰铭说易(本来与外来丰铭说易)(1)

,